..續本文上一頁續的憶念,這個念就是銘記不忘。我們的
想象不可能持久,有時候想,有時候不想,但是轉成這個念的時候就變成一種微細的堅固的妄想,就是相續的。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會讓我們産生一種想跟念,而産生自我意識。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提供你一個這麼樣的依正莊嚴的時候,你這個明了的心跟這樣的五塵接觸的時候,你決定不會産生錯誤的想念而産生自我意識,你內心當中永遠保持在一種出離的狀態,保持在一種無住的狀態。
我們從佛教的學習,我們知道生死的根本來自于無明,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內心總是覺得有一個自我,就産生很多的情執,這個情執就産生很多負面的情緒,就開始造業,造業以後又得果報。那麼這個新的果報又産生新的情執,又開始造業,就是這樣惡性循環。唯識學上說,隨所生所系:我們今天是一個女人的身相、一個女人的心態,我們就産生一個女人的自我;然後我們去造業以後,來生變成一只螞蟻,我們就以螞蟻的果報體、螞蟻的心識爲自我,我就是一只螞蟻,我的生命就是工作;等到你螞蟻死掉以後,你又變成一個男人,你又以男人的身相、男人的內心爲自我,這就是我們不斷地在錯誤當中産生惡性循環。
那麼一般來說,對治這個自我意識是修無常無我觀,你要觀察你的生命是變化的,它不是常態的,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動態的。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樣,今天的你跟明天也不一樣,這個無常當中,無常故苦,我們從生命的變化當中,我們體驗到生命是痛苦的,爲什麼說變化就是痛苦呢?因爲它給我們一種不安全感,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個就是痛苦。佛教的痛苦不是說地獄、惡鬼、畜生,不是這樣,那是很粗的。佛法的“痛苦”是建立在無常,因爲這個無常是通叁界的。你說這個地
獄的苦,那是局部性的,那人天就沒有這種痛苦,但是無常變化的痛苦是通叁界的。因爲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它是變化,但是你又不能控製,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那麼這個痛苦出現了,你知道你沒有主宰性,如果你能夠主宰你的生命,你怎麼能讓你痛苦呢?你能夠主宰你的生命,你不可能讓你的生命變化的。所以,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楞嚴經》上說,我們的生命的個體就好象是“如海一漚發”,大海當中,碰到了石頭,産生一個水泡。這個水泡當它掉到海裏的時候,它就死掉了,又産生另外一個水泡。而我們每一個水泡就代表我們的一個生命體,它是變化的,因爲你不知道你下一個水泡是什麼。當然極樂世界也是無常相,只要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它是無自性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變化相。只是說,極樂世界的變化相當緩慢,他的壽命很長,所以我們感覺不出來。那麼極樂世界所提供你的生命體,因爲他是彌陀的法身變現的,所以你看到極樂世界的珍寶也好,你看到你自己的色身這麼莊嚴也好,你絕對不會生起這種想念、貪計。因爲它不是業報身,它是清淨法身變現的,它不會去勾引你的貪念,它不會去觸動你貪念的種子,這個地方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在極樂世界,內心是安住在一種出離的狀態,一種清淨的出離狀態,這個是講到極樂世界的一種出離心的善根。我們再往下看,看到他的大乘的菩提心,看丁二的隨願聞法願。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就講到極樂世界是怎麼樣修習大乘法的。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菩薩,他心中有各式各樣的志願,有各式各樣的目標。佛教跟基督教的不同,因爲基督教他本身的修學是一個單一的,他只有一本《聖經》,你基本上沒什麼選擇。那麼佛教是一個多元化的宗教,你可以選擇人天,你說,我來生做一個大國王,也可以;你說,做國王太辛苦了,我做一個有錢的大富長者,也可以;我要做阿羅漢,也可以。整個佛教的選擇是五乘的功德。總而言之,你心中有不同的目標,你在極樂世界它整個珍寶會隨著你內心的目標顯現不同的法義。比如說,A跟B在這個地方,你們心中目標不同,你現在想要修什麼法門,他想修什麼法門,但是同樣的珍寶所釋放的法是不一樣的。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它隨時會調整,它能夠隨順你內心的志向、所希望聽到的法,你自然得聞。極樂世界的法義是很自然的,不是我們現在很勉強的。也就是我們講,五塵的說法,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在歸依叁寶的時候,我們會憶念叁寶的功德。《華嚴經》上說:佛陀有說法之恩。我們爲什麼拜佛呢?因爲,佛陀要不說法,我們沒有人知道真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東西南北。所以,真理是佛陀宣說的,佛有說法之恩。法有開慧之恩。我們爲什麼要去頂禮法寶呢?因爲,法進入我們心中,這個法會産生一種道,它産生一種道力,開啓我們心中的光明,法有開慧之恩。僧有住持之恩。我們爲什麼要感謝僧寶呢?因爲僧寶使令這個法能夠相續下去,代代相傳。佛陀滅度以後,就靠這個僧衆來住持正法,使令世間的光明沒有消失掉。當然,這當中最重要是歸依法了,開啓智慧。
我講一個禅宗的公案給大家體會一下。有一個禅師,他聽《法華經》,聽到一句話,“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句話到這個禅師的心中的時候,他産生了一個疑情。他說,這個一切法,你看這個什麼人,這個什麼事情,怎麼是常自寂滅相呢?一切法怎麼會是畢竟空呢?就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師父爲什麼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我的眼耳鼻舌身意,跟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怎麼出現的呢?他師父說,你自己去參,我不與汝道,我不跟你講。那麼這個禅師他就去打坐了。冬天過去了,春天到來。他在這個房間打坐的時候,他不斷地去思維,我們內心當中去思維法義的時候,他就可以把這個法義的道把它咀嚼出來,就象牛在吃草、反刍的意思一樣。經過他這幾個月的反複的思維,春天到來的時候,他突然間聽到這個鳥的叫聲,他這個時候,“啪”,開悟了。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莺鳴柳上。”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生命的真相,從本體來說,每一個法的本性都是空寂的。如果你要問我們說,你從哪裏來?答案只有一個,我們從空性中來。真的是這樣,我們每一個人是從本來無一物而來的。如果我們今天把生命回歸到原點的時候,其實我們是相等的。那麼相等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呢?因爲我們每一個人有很多不同的因緣,所以諸法因緣生。我們生命創造太多因緣了,就産生很多的相貌。所以春到百花開就是因緣,春天的因緣,百花盛開;秋天的因緣,百花凋零。花開花謝,那是因緣所生法。你要讓花開,很簡單,你把春天准備好了,花就開;你希望花謝,也很簡單,你把秋天准備好了,花就謝。所以生命就是怎麼樣?要掌握因緣。所以一個人通達空性以後,是要掌握因緣的。你說,往生極樂世界,你掌握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緣,極樂世界就出現了。世間上事情是很公平的,你到地
獄去,也可以啊,你具足地獄的因緣,地獄就出現了。這個生命沒有一個人在主宰我們,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一個因緣,這個因緣保存在心中,然後釋放出來。所以這個禅師開悟了。
這個因緣法我再講幾句話,多講幾句。大家要知道生命的因緣,就是說,這個諸法因緣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諸位知道嗎?這句話你要去參哪!諸法、生命的相貌,是因緣創造出來的,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佛教不同意宿命論,沒有所謂定業。你給人家算命,你今生一定要遇到什麼人,一定要跟他怎麼樣,一定要遇到什麼事情,這件事情一定要發生……佛教不同意這種看法。那你這樣子講的話就是,生命就有自性了。我們只能夠說,你有這種傾向,有這種可能性。如果這個事情還沒有出現之前,你內心覺悟了,你的想法改變了,你的生命就改變,那個因緣就消失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也就是說,你當初給人家算命的時候,你那個時候想法還在,那當然就有這個因緣,就有這個靈動。但是你修行以後,你的想法改變了,其實你因緣也改變了。你看,一場佛七下來,多少人改造了生命。因爲他的想法,他七天前走進佛堂跟七天後走出佛堂,那是絕然不同的想法,脫胎換骨。打完一場佛七以後,你的命盤就改變了,你的命盤是心變現出來的嘛!這才是諸法的所謂叫“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我們佛教不否定前生的業力,的確,算命有它的道理。但是你今生的努力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那你修行幹什麼呢?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從聽聞佛法當中,我們慢慢慢慢地了解生命的相貌,我們了解到我們過去是怎麼回事,才會有今生的你。你爲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因爲你以前經常打這個妄想,打久了以後你就有這個想法。他爲什麼很喜歡
布施?他前生不斷地造作布施的業,今生就很喜歡布施,這種等流性嘛!重點是你未來要怎麼辦?你的目標在哪裏?
這個地方就是說,在極樂世界我們很容易聽聞佛法,而這個地方,我們在研究願文的時候要掌握幾個重點,就是抓住它的主題。這個地方的聽聞佛法叫“自然得聞”,這個“自然”這兩個字,你要明白,你才知道你在極樂世界修學佛法跟娑婆世界有什麼差別,我們在娑婆世界學佛法是非常不自然的。因爲你整個環境是雜染的,你要創造因緣才能夠聽聞佛法,你要正常情況,按你過去的習慣你不可能聽聞佛法,你就一天過一天了。極樂世界 即便你沒有到佛堂去,聽阿彌陀佛說法,即使你到山邊林下去,風吹這個樹産生的聲音也爲你說法,你到整個環境當中,它整個五塵都是在說法的。這個叫作自然得聞,不必勉強的。所以我們在極樂世界的每一天,都是在增長大乘的善根。這個地方就是所謂的“隨願聞法”的意思。
好,我們看第叁個,誦經得慧願。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