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个很明确的来生的去处。

  最后一个资粮,乃至十念,这个是临终的十念,这个“十念”很多古德解释,就是临终的十句佛号。不过,昙鸾大师解释说,不必那么地强求,你不是说一定要十句、二十句。总而言之,当你能够产生真实的信心,产生一种决定往生的愿望,临终的时候只要相续称念,直到净业成就为止。所以这个十念就是一种相续的称念,就是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这中间没有妄想插进来,也不决定说是十念、二十念。总之,你要产生一种相续的称念,相续称念佛号。当然,十念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很长啦,一个短暂的称念。你能够在临终的时候,具足一种一心归命的信心,产生往生的愿力,而且产生一种相续的没有间断的称念佛号,而你不往生的话,阿弥陀佛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这是很重大的罪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逆的重罪。第二个,也唯除你诽谤正法。前面的五逆是重罪,这个地方是起邪见,诽谤大乘佛法。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莲池大师、善导大师、澫益大师都提出同样的概念,他说: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约着你没有忏悔来说,你内心当中还是很坚固,没有忏悔,那就不能往生,构成遮障。假设,即使你有五逆,即使你曾经诽谤正法,只要你在临命终之前忏悔,莲池大师说得好,忏悔就是清净。所以你忏悔以后,你就不是诽谤正法了,因为你忏悔了,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这个地方是约着没有忏悔的人来说,

  扣除没有忏悔的坚固的恶念的五逆跟诽谤正法以外,其他的,只要具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是决定往生的。

  我们举一个实际的公案来做说明。在唐朝有一个叫张钟馗的居士,这个张居士他的家族世代是杀鸡的。古代的社会是很保守了,父亲做什么,儿子就做什么,所以他就继承了杀鸡的行业,一生当中当然杀了很多鸡。在临命终的时候,他就经常梦到很多的鸡飞到他的眼前去啄他的双眼。他一做这个梦以后,醒过来眼睛就非常疼痛。后来临命终的时候,他就在疼痛当中跟他太太说,你赶快去叫一个出家人来帮我做法会、消灾,他太太就请到一个法师叫宏道法师。这宏道法师到的时候就跟他讲说:你现在做消灾法会完全来不及了,你现在唯一的方式,要赶快忆念阿弥陀佛,这是最简单的方式,最直接地契入弥陀的功德,其它的法会都来不及了。这个时候,这个张钟馗居士他是有善根啊,他听到以后,就很专心地、一心归命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自己坐起来说:现在这些鸡都已经慢慢消失掉了。过了几天再继续念,他就在他的太太面前跟那个法师面前,端坐往生,而且香气满室,闻到很多的异香。

  我们从这个公案可以知道张钟馗这个造业的心,他本来是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他生命是怎么改变的呢?因为他进入弥陀的功德里面去了。那么为什么他进得去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他没有任何的想法,他就是顺从本愿,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他选择了归命佛陀,所以他的心整个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进入弥陀的功德,弥陀的功德把他的罪业全部稀释掉了。我们前面说过,佛陀的福德可以跟众生共用,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所修的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禅定,它足够来消你的业障,绰绰有余。就象再脏的水进入大海,都被大海稀释掉了。

  我讲一个我实际非常遗憾的公案给大家参考,我实际遇到的。我的俗家在台湾的高雄,我认识一个当初跟我同时学佛的一个居士,他年龄跟我差不多,我们可以说同时亲近一个道场,同时学佛。后来我选择了出家,他选择在家。这个居士姓李,木子李。我出家以后一直跟他保持很好的互动,很好的联络。这李居士,他也是念佛,念佛很虔诚。后来,在几年前,他得到了癌症。他那段时间没有跟我联络,事后他太太告诉我这整个过程。他得到癌症以后,就要他太太到台北找医生,看了几个医生没有效果。他又听到说在高雄屏东的地方有一个偏方,他又叫他太太开车去屏东找这个偏方的医生。结果,到了这个医院的时候,他上厕所的时候就坐在马桶上往生了。他太太告诉我说,他相貌并不好看。

  我们今天这两个公案可以做一个对比:你看《净土圣贤录》这个张钟馗居士,他还是一个造业的凡夫,他的心中有很多罪业的;我那个最好的朋友,姓李的李居士,他一生有没有造恶业我不知道,但是他很护持三宝,而且又念佛,那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没有顺从本愿,他打很多妄想,去看医生,看北边的医生,看南边的医生。所以诸位要知道,当你临终的时候,你最大的障碍是你心中的妄想。所以我们经常在打佛七的时候告诉大家,打得念头死,建立弥陀佛。净土法门,他不怕你业障重,他也不怕你没有福报。你说,我没修什么福报,这不是重点,但是他很怕你打妄想,非常怕。因为你一打妄想的时候,你就没有顺从本愿了嘛,你的心就进不去了。重点不是阿弥陀佛不

  救拔你,而是你根本你自己进不去了。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一个人能够去往生,他的一个共同的条件,临终的时候,把这个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他就是没有任何的念头,只有一句佛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其它的想法都没有。就象那个两三岁的小孩,他自己没办法站,整个身体靠在母亲身上。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八个字,把它参透,你就知道怎么往生了。就是我们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十八愿是非常重要的,是整个往生的一个最低标准。它不要你广修功德,但是它要求你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是你要准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粮。

  其实,诸位你要是学佛学久了,你经典看多了,你发觉,这个是整个圣道当中你最容易准备的资粮。如果这条路你不走,你要象其它的圣道门,要修习空观,要断见思烦恼,那是更难。我看过很多大乘经典,我觉得这个资粮是最容易准备的,你最容易做到的,如果你这个都不容易做到,你要离开三界就很困难,你来生就准备轮回了。而每一次的轮回,你每一次的受生,你都要夹带很多很多的痛苦。每一次的生命,你要经历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一旦往生失败,你就要用一生的生命来偿还这个失败,来生再拼一次。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先知道目标在哪里,往生的目标在哪里,你先知道目标是怎么样,你现在是什么状态,那你怎么调整,把心调整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诸法因缘生,你把这个因缘准备好了,结果就出现了,就这个道理。好,这个是往生的最低标准。

  我们看往生的高标准,这个是品位更高的,第五个是临终接引愿。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讲到了往生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你不必修诸功德,你也不必发菩提心,但是临终的时候,你把佛号现前的时候,你内心要保持两种状态,第一个,至心信乐,第二个,欲生我国。现在这个标准更高了,我们解释一下。在我成佛以后,有十方的众生,这个地方的根基,已经不是前面的一个颠倒凡夫,而是一个觉悟的众生,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众生,他对生命的整个因缘多少有所觉悟了,有所智慧。他透过大乘佛法的学习,他看到了生命的一个无常相,所以从无常当中,他生起了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这个菩提心简单地讲就是四宏誓愿。

  四宏誓愿,这当中有两种差别,第一个,菩提心有一种智增上的菩提心,跟悲增上的菩提心。有些人,他在四宏誓愿当中,他主要是缘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看到了佛菩萨的功德庄严而生起好乐,我一定要成佛,所以,我只好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有些人,他学佛的过程是缘佛的功德而学佛的,我为了成就佛的功德,所以我只好去断烦恼、度众生、学法门。这种人是属于智增上的,特别理性的人。第二种人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他学佛过程是缘众生法界,他是缘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先看到了众生的苦恼,那么他为了救拔众生的苦恼,

  他不得已只好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所以这两个思考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悲增上,一个智增上。

  总而言之,从发菩提心而修诸功德,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然后,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个“至心发愿”我说明一下。这个地方的“至心发愿”跟“至心信乐”不一样,“至心信乐”是他心中没有任何的想法,所有的想法都没有,只是靠在佛号当中。这个“至心发愿”是他想要成佛,但是,他看到佛道的久远,所以,以往生净土当作他一个成佛的前方便,所谓“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他这个地方强调的是愿,前面的十八愿强调的是信心。诸位知道吗?钝根人强调信心,利根人强调愿,他是一个要成佛的理想,但是他没办法达成,所以先求生净土,他把求生净土跟自己成佛的愿望把它结合在一起。这样子临寿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前而把他接走。这两个是往生的不同相貌:一个是临终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全部靠在佛上,求生净土;一个是有理想、有成佛目标的人,以成佛为目标,最后归依阿弥陀佛,来完成他的理想。但是这两个大方向都是一心归命,只是一个有目标,一个没有目标,如此而已。一个是先往生再说,一个是为了成佛的目标,所以这两个往生的品位是不一样的。

  澫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当中就把十八愿跟第十九愿做一个分判,他说:往生有两种人,一种是三业专修的,就善导大师说的,你不要想太多,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就是做成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其

  它都不要想;另外一种人是,澫益大师强调圆修,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为助行,正助合行而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