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很明確的來生的去處。
最後一個資糧,乃至十念,這個是臨終的十念,這個“十念”很多古德解釋,就是臨終的十句佛號。不過,昙鸾大師解釋說,不必那麼地強求,你不是說一定要十句、二十句。總而言之,當你能夠産生真實的信心,産生一種決定往生的願望,臨終的時候只要相續稱念,直到淨業成就爲止。所以這個十念就是一種相續的稱念,就是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這中間沒有妄想插進來,也不決定說是十念、二十念。總之,你要産生一種相續的稱念,相續稱念佛號。當然,十念的意思就是說,它不是很長啦,一個短暫的稱念。你能夠在臨終的時候,具足一種一心歸命的信心,産生往生的願力,而且産生一種相續的沒有間斷的稱念佛號,而你不往生的話,阿彌陀佛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這是很重大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逆的重罪。第二個,也唯除你誹謗正法。前面的五逆是重罪,這個地方是起邪見,誹謗大乘佛法。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蓮池大師、善導大師、澫益大師都提出同樣的概念,他說: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約著你沒有忏悔來說,你內心當中還是很堅固,沒有忏悔,那就不能往生,構成遮障。假設,即使你有五逆,即使你曾經誹謗正法,只要你在臨命終之前忏悔,蓮池大師說得好,忏悔就是清淨。所以你忏悔以後,你就不是誹謗正法了,因爲你忏悔了,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這個地方是約著沒有忏悔的人來說,
扣除沒有忏悔的堅固的惡念的五逆跟誹謗正法以外,其他的,只要具足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是決定往生的。
我們舉一個實際的公案來做說明。在唐朝有一個叫張鍾馗的居士,這個張居士他的家族世代是殺雞的。古代的社會是很保守了,父親做什麼,兒子就做什麼,所以他就繼承了殺雞的行業,一生當中當然殺了很多雞。在臨命終的時候,他就經常夢到很多的雞飛到他的眼前去啄他的雙眼。他一做這個夢以後,醒過來眼睛就非常疼痛。後來臨命終的時候,他就在疼痛當中跟他太太說,你趕快去叫一個出家人來幫我做法會、消災,他太太就請到一個法師叫宏道法師。這宏道法師到的時候就跟他講說:你現在做消災法會完全來不及了,你現在唯一的方式,要趕快憶念阿彌陀佛,這是最簡單的方式,最直接地契入彌陀的功德,其它的法會都來不及了。這個時候,這個張鍾馗居士他是有善根啊,他聽到以後,就很專心地、一心歸命地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念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就自己坐起來說:現在這些雞都已經慢慢消失掉了。過了幾天再繼續念,他就在他的太太面前跟那個法師面前,端坐往生,而且香氣滿室,聞到很多的異香。
我們從這個公案可以知道張鍾馗這個造業的心,他本來是有很多的罪業。但是他生命是怎麼改變的呢?因爲他進入彌陀的功德裏面去了。那麼爲什麼他進得去呢?因爲他臨終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的想法,他就是順從本願,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他選擇了歸命佛陀,所以他的心整個即衆生心,投大覺海,進入彌陀的功德,彌陀的功德把他的罪業全部稀釋掉了。我們前面說過,佛陀的福德可以跟衆生共用,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所修的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禅定,它足夠來消你的業障,綽綽有余。就象再髒的水進入大海,都被大海稀釋掉了。
我講一個我實際非常遺憾的公案給大家參考,我實際遇到的。我的俗家在臺灣的高雄,我認識一個當初跟我同時學佛的一個居士,他年齡跟我差不多,我們可以說同時親近一個道場,同時學佛。後來我選擇了出家,他選擇在家。這個居士姓李,木子李。我出家以後一直跟他保持很好的互動,很好的聯絡。這李居士,他也是念佛,念佛很虔誠。後來,在幾年前,他得到了癌症。他那段時間沒有跟我聯絡,事後他太太告訴我這整個過程。他得到癌症以後,就要他太太到臺北找醫生,看了幾個醫生沒有效果。他又聽到說在高雄屏東的地方有一個偏方,他又叫他太太開車去屏東找這個偏方的醫生。結果,到了這個醫院的時候,他上廁所的時候就坐在馬桶上往生了。他太太告訴我說,他相貌並不好看。
我們今天這兩個公案可以做一個對比:你看《淨土聖賢錄》這個張鍾馗居士,他還是一個造業的凡夫,他的心中有很多罪業的;我那個最好的朋友,姓李的李居士,他一生有沒有造惡業我不知道,但是他很護持叁寶,而且又念佛,那爲什麼會失敗呢?因爲他臨終的時候沒有順從本願,他打很多妄想,去看醫生,看北邊的醫生,看南邊的醫生。所以諸位要知道,當你臨終的時候,你最大的障礙是你心中的妄想。所以我們經常在打佛七的時候告訴大家,打得念頭死,建立彌陀佛。淨土法門,他不怕你業障重,他也不怕你沒有福報。你說,我沒修什麼福報,這不是重點,但是他很怕你打妄想,非常怕。因爲你一打妄想的時候,你就沒有順從本願了嘛,你的心就進不去了。重點不是阿彌陀佛不
救拔你,而是你根本你自己進不去了。所以我要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一個人能夠去往生,他的一個共同的條件,臨終的時候,把這個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他就是沒有任何的念頭,只有一句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其它的想法都沒有。就象那個兩叁歲的小孩,他自己沒辦法站,整個身體靠在母親身上。
我希望大家把這個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八個字,把它參透,你就知道怎麼往生了。就是我們講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十八願是非常重要的,是整個往生的一個最低標准。它不要你廣修功德,但是它要求你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是你要准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糧。
其實,諸位你要是學佛學久了,你經典看多了,你發覺,這個是整個聖道當中你最容易准備的資糧。如果這條路你不走,你要象其它的聖道門,要修習空觀,要斷見思煩惱,那是更難。我看過很多大乘經典,我覺得這個資糧是最容易准備的,你最容易做到的,如果你這個都不容易做到,你要離開叁界就很困難,你來生就准備輪回了。而每一次的輪回,你每一次的受生,你都要夾帶很多很多的痛苦。每一次的生命,你要經曆很多的痛苦。所以,我們一旦往生失敗,你就要用一生的生命來償還這個失敗,來生再拼一次。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先知道目標在哪裏,往生的目標在哪裏,你先知道目標是怎麼樣,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那你怎麼調整,把心調整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諸法因緣生,你把這個因緣准備好了,結果就出現了,就這個道理。好,這個是往生的最低標准。
我們看往生的高標准,這個是品位更高的,第五個是臨終接引願。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了往生的最低標准,也就是說,你不必修諸功德,你也不必發菩提心,但是臨終的時候,你把佛號現前的時候,你內心要保持兩種狀態,第一個,至心信樂,第二個,欲生我國。現在這個標准更高了,我們解釋一下。在我成佛以後,有十方的衆生,這個地方的根基,已經不是前面的一個顛倒凡夫,而是一個覺悟的衆生,是一個發菩提心的衆生,他對生命的整個因緣多少有所覺悟了,有所智慧。他透過大乘佛法的學習,他看到了生命的一個無常相,所以從無常當中,他生起了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這個菩提心簡單地講就是四宏誓願。
四宏誓願,這當中有兩種差別,第一個,菩提心有一種智增上的菩提心,跟悲增上的菩提心。有些人,他在四宏誓願當中,他主要是緣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看到了佛菩薩的功德莊嚴而生起好樂,我一定要成佛,所以,我只好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有些人,他學佛的過程是緣佛的功德而學佛的,我爲了成就佛的功德,所以我只好去斷煩惱、度衆生、學法門。這種人是屬于智增上的,特別理性的人。第二種人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他學佛過程是緣衆生法界,他是緣衆生無邊誓願度,他先看到了衆生的苦惱,那麼他爲了救拔衆生的苦惱,
他不得已只好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所以這兩個思考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悲增上,一個智增上。
總而言之,從發菩提心而修諸功德,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這個“至心發願”我說明一下。這個地方的“至心發願”跟“至心信樂”不一樣,“至心信樂”是他心中沒有任何的想法,所有的想法都沒有,只是靠在佛號當中。這個“至心發願”是他想要成佛,但是,他看到佛道的久遠,所以,以往生淨土當作他一個成佛的前方便,所謂“爲菩提道求生淨土”。所以他這個地方強調的是願,前面的十八願強調的是信心。諸位知道嗎?鈍根人強調信心,利根人強調願,他是一個要成佛的理想,但是他沒辦法達成,所以先求生淨土,他把求生淨土跟自己成佛的願望把它結合在一起。這樣子臨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而把他接走。這兩個是往生的不同相貌:一個是臨終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全部靠在佛上,求生淨土;一個是有理想、有成佛目標的人,以成佛爲目標,最後歸依阿彌陀佛,來完成他的理想。但是這兩個大方向都是一心歸命,只是一個有目標,一個沒有目標,如此而已。一個是先往生再說,一個是爲了成佛的目標,所以這兩個往生的品位是不一樣的。
澫益大師在《靈峰宗論》當中就把十八願跟第十九願做一個分判,他說:往生有兩種人,一種是叁業專修的,就善導大師說的,你不要想太多,身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就是做成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其
它都不要想;另外一種人是,澫益大師強調圓修,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爲正行,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爲助行,正助合行而求生淨土…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