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請放掌。
從大乘佛法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在宇宙間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可以改造我們的生命:第一個就是我們心靈的力量,第二個是佛陀的力量。這兩種力量加起來的話,會改造我們的生命,使令我們離苦得樂的。
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有叁種的差別情況:有一種人是完全仰仗自己的心力的,比如說小乘的禅觀,他在整個修學當中,完全是向內觀照的。所以他整個修學,身業也不禮拜佛陀,口業也不稱念佛陀,意業也不觀想佛陀,身口意叁業跟佛陀是不相應的。他完全靠自己的內心的觀照,來調伏心中的煩惱。當然,這樣的情況會有個結果,就是非常辛苦,入道多辛苦。因爲你要去面對自己無始的業力,你完全拒絕佛陀對你的加持。你必須單獨地去面對你的業力,是相當辛苦的一個抉擇。
那第二種人是完全仰仗佛力,他對佛陀是有信心的。但是他內心的正念非常薄弱,他忽略自己心靈的力量,內心很多很多粗重的妄想。這種情況因爲內心的妄想的幹擾,其實佛陀對我們的加持也非常有限。我們可以說這樣子的念佛,事倍功半,因爲你的心跟佛陀之間,中間有一層很粗重的妄想障礙住了。所以完全仰仗他力這種心外求法,也不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方式。
所以澫益大師對淨土宗的開示,認爲說,真正的念佛是心力跟佛力的和合——所謂以心力來感動佛力。也就是說,我們修淨土宗的人,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他永遠是處于被動的狀態,佛陀是不能主動加持我們的,我們必須要釋放一種對佛陀的信仰,對佛陀的憶念。你的心力要釋放出去,佛陀才能産生感應的。佛陀的力量只能做一種被動的配合,他不能主動加持你,所以你釋放的力量是一分,佛陀加持是一分;你的釋放的力量是十分,佛陀對你加持是十分。所以淨土宗的成功來自于感應道交,是心力去感動佛力,佛力再加持心力,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的。
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這句佛號之前,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它背後到底有哪些力量,我們必須要有所了解。因爲你要憶念佛陀,你的基礎在于正見。如果你對于佛陀的力量是非常的生疏,你沒辦法憶念佛陀的。我們不能夠去憶念一個生疏的東西,不可能!所以正確的了知,是所有修學的基礎。所以我希望我們透過叁天的學習,讓我們知道,在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背後,到底有哪些力量在加持這個佛號。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在憶念這個佛號的時候,到底是啓動了哪些佛陀的功德。那麼透過這樣的學習,你再對這個佛號憶念的時候,你就有一個很深刻的歸依的心情,因爲你真正了解這句佛號了。我們希望把這個四十八願介紹過以後,讓你更了解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真實義。
好,我們看講義。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們這次只是一個選讀,將比較有代表性的選出來做說明。這當中,將述此義,大科分叁:有叁大科,第一科,總標淨土的殊勝。這個淨土法門在整個佛陀的教法當中,它到底有什麼殊勝的地方?它的特色在哪
裏?這是第一個我們要說明的。第二科,別明四十八願,第二段我們就正式說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內涵。這當中分兩段,第一個我們先介紹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五個願,這五個願在善導大師說是最重要的,就像一個樹的根本。那麼第二個我們再介紹其余的諸願,就像從樹根開展出整棵樹的枝葉花果,我們是從核心五願跟其余諸願,從根本跟枝末,來發明四十八願。最後我們做一個總結,結示勸修,說明我們心力跟佛力怎麼樣來交互運用,心力跟佛力的關系是怎麼樣的。好,我們看第一段的總標淨土殊勝。
淨土宗的傳承,最早我們先講到印度的傳承。印度的傳承,最早提倡淨土法門的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佛陀滅度七百年出世,他的一個重要的作品就是《十住毘婆沙論》,這當中的《易行品》,他提到了一個難行道跟易行道的概念。龍樹菩薩說,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你所選擇的道,就是我們的成佛之道,這個道路的確是有難跟易的差別,我們看什麼叫難行道。他說:“唯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無量劫,捍勞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豎出叁界,曆劫修證,是爲難行道。”那麼易行道呢?“仰賴佛力,一心執持名號,得佛願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是爲易行道。”
我們在修習成佛之道,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完全仰仗內心的力量,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先持戒,靠戒法來對治身口的過失,靠止觀來對治內心的顛倒。這種戒定慧要經過無量劫的
時間,這當中當然是種種的辛勞,因爲你完全拒絕已經存在法界的佛陀力量,你采取的方式是完全內觀的方式,你跟外面的佛陀的力量完全不接觸的。這樣子你必須要很辛苦地面對你的見思惑——叁界的煩惱,跟界外的塵沙惑跟無明惑。以這種次第的、直立的方式來離開叁界,這當中當然是內憂外患、非常辛苦,這叫難行道。那麼第二個是易行道,就是仰賴佛力。我們除了在修習戒定慧的過程,我們有一些對佛陀的禮拜,或者是稱念,或者是觀想。總之,你一天當中,你的身口意叁業跟佛陀有所相應,叁業相應。這個時候,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是口業的稱念。在淨土宗整個身口意的叁密相應當中,對于口業是特別重視的。就是用口業來執持佛陀的聖號,這個是最簡單的方式。這樣子因爲口業的稱念,就跟佛陀感應了,得到佛陀願力的加持,這個時候我們成就不退轉,可以疾速地圓成菩提。因爲在佛力的加被之下,相對來說是容易的。
這個難跟易,龍樹菩薩講出一個譬喻,他說:我們今天要到一個目標去,你可以選擇走路的方式——爬山、越嶺,那當然很辛苦了;你也可以選擇坐船,那麼坐船相對來說,你就很輕松了,因爲這個船會自動帶你到彼岸。那麼你自己的走路,就是你選擇難行道;你坐船,乘風而去,這個就是選擇易行道,有佛力的加被。
但是這一段的傳承,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在龍樹菩薩他提出難行道、易行道的時候,這樣的一個概念跟我們現在的淨土宗還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個,他那個時候的憶念佛陀的聖號,是指的十方諸佛的聖號,並沒有單單指的阿彌陀佛。比如說,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你是觸動本師釋迦牟尼
佛的本願;你念藥師佛,你就跟藥師佛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所以他這個時候的執持名號,是指的十方諸佛。這是第一點的差別,不是單指阿彌陀佛。第二個,在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他並沒有求生淨土的概念,他只是憶念佛陀的聖號,得到佛力的加被,來消除我們的業障。所以他整個修行的概念,還是求增上生的,來生還是在叁界流轉,只是他每一生當中,都求佛力的加被,所以並沒有求生淨土的思想。早期的淨土思想,並沒有特別地強調求生淨土。這個是在我們佛教當中,除了釋迦牟尼佛宣說淨土以後,在曆代的祖師當中,最早提倡淨土的就是龍樹菩薩,因爲他提出了難行道、易行道的觀念。
第二個值得我們一提的是天親菩薩。這個天親菩薩是在佛陀滅度九百年出世,也就是晚了龍樹菩薩兩百年。天親菩薩,他根據《無量壽經》做了一個《往生論》。在《往生論》當中他就提出比較完整的淨土的概念。在《往生論》開頭的第一個偈頌,他講到一個觀念,他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這個偈頌等于是代表整個《往生論》的中心思想。這個偈頌有叁點特色:第一個,它首先提到了願生安樂國,也就是念佛的目的不只是消業障,念佛的目的是要去求生淨土的,是要改造你的生命的受生的一個環境。所以,在整個淨土宗,最早提出求生淨土的概念的是天親菩薩,願生安樂國。第二個,他歸命的是無礙光如來。天親菩薩在諸佛當中特別地把阿彌陀佛——這個無礙光就是阿彌陀佛——標出來。因爲在諸佛當中,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非常的特別的,我們在後面會說明,爲什麼十方諸佛以阿彌陀爲第一呢?因爲他的本願功德,他在設計這個本願的時
候相當的完整。所以天親菩薩他提出了憶念阿彌陀佛的概念。我們前面講到他提出了往生的概念,第二個阿彌陀佛的概念,第叁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提出了一心歸命的概念,就是你身爲一個生死凡夫,你怎麼用你的心力來感動存在法界的這四十八種力量呢?靠的就是你那種強烈的歸依的心。這說明了整個淨土的因跟果。淨土宗的因地就是一心歸命,而它的果地功德就是願生安樂國。
所以,到了天親菩薩,就把整個淨土宗的因果講得非常的詳細,甚至于他把什麼叫一心歸命,他提出了五門:禮拜、贊歎、作願,這個是成就你內心的禅定,來止住你的妄想,因爲我們妄想太多,我們很難一心歸命的,你就不是一個心,是很多心。首先,你必須用佛號來安定你的內心。然後觀察,你透過智慧的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跟極樂世界的功德,你內心當中做出正確的抉擇,你來生應該到哪裏去,所以這個觀察是一種智慧,對治我們過去的顛倒;第叁個回向,就是修大悲。你前面在佛號安住,最後的觀察,確定你未來生命的目標,這個都是你自己的受用,你應該把這樣的功德跟一切的法界衆生來分享,所以這個回向就是把你前面的止觀的功德來施舍給衆生。也就是說,在整個印度的傳承當中從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的概念,到最後的一心歸命、求生淨土,到這個地方都是屬于印度的傳承。
好,我們看中國的傳承。那麼中國的傳承當中,最早提出來的應該是北魏的昙鸾大師,但是把它講得更完整的是昙鸾大師的
一個弟子叫作道綽大師——唐朝的道綽大師。道綽大師他提出了一個聖道門跟淨土門的觀念。他說什麼叫聖道門呢?“于娑婆世界,但憑自力,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