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淨界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名聖道門。”那麼淨土門是“稱念佛名,乘佛本願,往生淨土,入聖得果之法,名淨土門。”我們前面在整個印度的傳承當中,已經講到了一心歸命阿彌陀佛,然後求生淨土。但是在古代的印度對淨土宗的觀念,雖然是求生淨土,但是在時間上並沒有相當的急迫,並沒有說來生馬上求生淨土,並沒有這樣急迫。那麼到了中國傳承以後,就把淨土宗發揮得更詳細了,他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末法時代的概念。就是,我們現在生長在一個娑婆世界正法、像法、末法的時代,也就是一個五濁惡世的時代。五濁惡世的時代,就是我們本身所生的環境非常的惡劣。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染汙的因緣的誘惑之下,如果我們只是靠自力來斷惑證真,這樣子,這個聖道門已經是不可行了。所以,到了末法時代的概念,就變成淨土門的興盛,所謂的稱念佛名,乘佛本願而往生淨土,這個就是淨土門。那麼在最早提出淨土思想的道綽大師他說:一個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這個菩提心本身它的善根非常的脆弱,“譬如小樹未成,曆經暴雨,終爲所折。”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我們在娑婆世界砺練,就像一個小樹,曆經很多很多的暴風雨,我們的善根很容易被暴風雨所傷害。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五濁惡世,會釋放很多的色聲香味觸法的誘惑,我們的菩提心是經不起這樣誘惑的,就産生一種退轉的力量。

  所以到了道綽大師,除了一心歸命、求生淨土的觀念以外,又加上了一個娑婆世界所謂的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概念。那麼

  這樣子的意思就是,求生淨土的目標是要設定在來生,也就是說,修淨土宗變成了一種背水一戰,你今生非成功不可。我們前面講到的這種印度的思想,在淨土宗並沒有強調說末法時代——因爲那個時候還是像法時代;有要求生淨土的概念,但是並沒有說來生一定要去,可能是第叁生,也可能第四生,也可能第五生。所以,到了中國傳承以後,把淨土思想就開展得更完整了,因爲它加上了末法時代的概念,就是說,你基本上是別無選擇的,也就是說,你今生要不成就,你來生修行更困難。因爲它整個趨勢是往一種末法時代、生命是往墮落的方向在發展,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到了道綽大師,他在發明淨土思想的時候就講得更加的迫切了。

  好,到最後我們提到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他的淨土思想,是把整個印度的思想跟整個中國的道綽大師的思想做一個總結。那麼他的淨土宗的思想,他提出六個字,所謂的他力門、果地教。他力,這個他力,指的是佛力,他認爲說,我們今天實在是沒有需要完全仰仗心力來面對自己的業力,你應該要試著把存在法界當中的這四十八種力量,把它轉成你的力量。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創造了四十八種力量,我們沒有理由拒絕這四十八種力量,你沒有必要。除了你自己的心力以外,你要想辦法把四十八願的力量轉成你的力量,所謂的他力的思想、他力門,使令我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這個概念是來自于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因爲在早期的念佛,是偏重在今生的安樂,偏重在消除罪障,偏重在增長福慧這一部分。那麼果地教就是重點了,你不但是要今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你的重點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爲

  這個五濁惡世,你已經不能再呆下去了,你應該往生到有佛陀住世的淨土去。所以說,印光大師等于是把前面的今生的安樂跟道綽大師求生淨土的來世的解脫,把它結合起來。所以他的整個淨土思想,總而言之,就是即衆生心、投大覺海。就是我們一個念佛的心,你透過你對佛陀的憶佛、念佛、一心歸命,直接進入到彌陀的本願海當中,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當中已經包括了現世的安樂,也包括了來世的解脫,都在這句佛號當中。

  那麼我們從龍樹菩薩、天親菩薩、道綽大師、印光大師這四位大師的學習,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概念,就是淨土宗的特色,簡單地講就是下手易、成就高。因爲你在因地當中,你准備的資糧是非常的簡單,我剛剛講過,你只要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憶念佛陀,你就能夠去啓動四十八願。你只要把這個門找到,得其門而入,得到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你就能夠現世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你也可以在來世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那麼這種他力的法門,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做說明。這個是在《淨土聖賢錄》提到的一個公案。說在唐朝四川的地方,有一個出家法師叫作雄俊法師,雄是雄壯的雄,俊是英俊的俊。這個法師他在家的時候是學外道的,後來接受佛法以後,就歸依了叁寶,甚至于出家。但是這個法師他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很喜歡撥弄是非。到了僧團以後,經常地去撥弄是非,造成僧團很大很大的傷害。那麼這個法師有一天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突然間就往生了,被兩個小鬼抓到陰間去了。這個時候,閻羅王就打開他一生當中的功過格,一看,哎呀,你這個人一生造這麼多口業,你應該到拔舌地獄去。正當閻羅王判定他到拔舌地獄的時

  候,這個法師就講話了,他說,閻羅王啊,我一生雖然造了很多口業,但是,我也很認真地念佛啊,我每天晚上都很認真地念佛啊,在《阿彌陀經》說,我們能夠很虔誠地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麼,我如果念佛的時候,見不到佛陀,不能跟佛陀感應道交,叁世諸佛就是妄語!他對佛陀很有信心。他講完以後,就很虔誠地念佛。因爲在痛苦快要出現的時候,他內心特別虔誠,一心歸命。這個時候他一念佛,他的身體就放大光明,因爲跟佛陀感應道交了。那麼閻羅王就非常害怕,也可以說非常恭敬,就把他放回來,再增長他的壽命。那麼這個雄俊法師從閻羅王那邊回來以後,他這個時候得到教訓了。他回來以後,就到西安的一個寺廟裏面,就開始好好地用功念佛,經過四年的時間、四年的用功,就在某一天晚上當中安然地端坐往生,異香滿室。

  那麼我們今天要問一個問題,就是說,這個雄俊法師,他的業障即將現前,爲什麼他的生命能夠産生這麼大的轉變呢?因爲他啓動了彌陀的加持力,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當中是受業力在主導的,就好象說,你今天踢了一個皮球,正常的情況,它會往你這個方向去走,但是突然間你在旁邊又加一個力量,就會讓這個皮球的方向改變。雖然業力不可思議,但是佛力更不可思議。

  在龍樹菩薩的《智度論》上說,佛陀有兩種功德,第一個是佛陀的善根,是佛陀心中的智慧,第二個是佛陀的福德,佛陀的加持力。龍樹菩薩說,佛陀的智慧這一部分不能跟衆生分享,佛陀心中的智慧,他不能把智慧送給你,這一部分他做不到。但是佛陀的廣大福德可以跟衆生分享,他可以把他無量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五種福德跟大家分享,但是他的

  條件,就是你要能夠去啓動他的四十八願的這種功德,你要産生一心歸命。所以,這個他力門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怎麼樣去把存在法界的這四十八種力量轉成你的力量,轉他成自。淨土法門的目的就是說,現在四十八願已經是佛陀創造出來了,你不用去修了。但是,重點是這四十八願,你怎麼樣把這四十八願轉成你的力量。在現在的商業上有一句話叫作“馬到成功”。“馬到成功”的大意是說,你現在每天再怎麼樣練賽跑,你一輩子你就跑不過馬。你一輩子跑不過馬,但重點是,我們不一定要跑過馬,我們騎在馬上就好了,對不對?你幹嘛要跑得過馬呢?你騎在馬上,馬一到的時候,你也到了嘛!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修行當中,其實我們有很多選擇嘛!我們不一定要自己單獨地面對業力嘛!既然阿彌陀佛他發明了四十八願在這個法界當中,我們可以去善加運用的,可以善加運用的。

  當然重點是,你必須要透徹地了解,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之上,你對一個陌生的東西,你不可能把生命靠上去的,不可能,不合乎人性。你在一個障礙現前的時候,你在臨命終的這樣一個急迫的情況,你能夠在加護病房,把你這一念心完全交給佛號,那你必須對佛號有全面性的了解才做得到,要完全地了解,你才能夠拔除你心中的疑根,才能夠做到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所以我們現在從這樣的傳承,我們知道佛力不可思議。但是,你要把佛力轉成你的力量,你要先了解它,你才能夠産生正確的歸依。

  好,接著我們就講完這個淨土宗的特色。它的特色就是他力門、果地教。我們看下一段,甲二的別明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古德解釋四十八願是分成兩段的。第一段先介紹前面的五

  願,所謂的核心的五願,或者說根本五願。那麼這五個願其實是包括了整個淨土的因果,前面兩個願住定證滅願跟光明無量願,這兩個願是約著淨土的果地的功德來說的,那麼後面的第四、第五是約著淨土宗的因地、往生的因地,第叁願諸佛稱歎是通于因果,通于因、也通于果。我們先看第一個住定證滅願,請合掌,我先念一遍: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這個是約著你往生以後的功德。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憶念這句佛號,我們産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首先去感應到的一個願就是這一個願,住定證滅願。這個願我們把它做一個大義的解釋。設我得佛的意思怎麼解釋呢?就是說這個願,剛開始只是阿彌陀佛,也就是法藏菩薩他心中的一個願望。但是,等到法藏菩薩成佛以後,這個願望就變成了存在法界的一種功德力了,就不再只是一個願而已了,而變成一個真實的功德。所以這叫“設我得佛”,就是一旦我成佛以後,這以下的願望就會變成一個真實的力量。什麼樣的力量呢?就是我國中的天人,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所以極樂世界的衆生只有兩道,要麼天道、要麼人道。

  在極樂世界這種帶業往生的這些天道跟人道,在他的生命當中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就他現在來說,他安住在一個“正定聚”,這個“正定聚”簡單地說就是保持在一種大乘的正念。大乘的正念包括了菩…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