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圣道门。”那么净土门是“称念佛名,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之法,名净土门。”我们前面在整个印度的传承当中,已经讲到了一心归命阿弥陀佛,然后求生净土。但是在古代的印度对净土宗的观念,虽然是求生净土,但是在时间上并没有相当的急迫,并没有说来生马上求生净土,并没有这样急迫。那么到了中国传承以后,就把净土宗发挥得更详细了,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末法时代的概念。就是,我们现在生长在一个娑婆世界正法、像法、末法的时代,也就是一个五浊恶世的时代。五浊恶世的时代,就是我们本身所生的环境非常的恶劣。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染污的因缘的诱惑之下,如果我们只是靠自力来断惑证真,这样子,这个圣道门已经是不可行了。所以,到了末法时代的概念,就变成净土门的兴盛,所谓的称念佛名,乘佛本愿而往生净土,这个就是净土门。那么在最早提出净土思想的道绰大师他说: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这个菩提心本身它的善根非常的脆弱,“譬如小树未成,历经暴雨,终为所折。”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我们在娑婆世界砺练,就像一个小树,历经很多很多的暴风雨,我们的善根很容易被暴风雨所伤害。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五浊恶世,会释放很多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我们的菩提心是经不起这样诱惑的,就产生一种退转的力量。

  所以到了道绰大师,除了一心归命、求生净土的观念以外,又加上了一个娑婆世界所谓的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概念。那么

  这样子的意思就是,求生净土的目标是要设定在来生,也就是说,修净土宗变成了一种背水一战,你今生非成功不可。我们前面讲到的这种印度的思想,在净土宗并没有强调说末法时代——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像法时代;有要求生净土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说来生一定要去,可能是第三生,也可能第四生,也可能第五生。所以,到了中国传承以后,把净土思想就开展得更完整了,因为它加上了末法时代的概念,就是说,你基本上是别无选择的,也就是说,你今生要不成就,你来生修行更困难。因为它整个趋势是往一种末法时代、生命是往堕落的方向在发展,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到了道绰大师,他在发明净土思想的时候就讲得更加的迫切了。

  好,到最后我们提到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他的净土思想,是把整个印度的思想跟整个中国的道绰大师的思想做一个总结。那么他的净土宗的思想,他提出六个字,所谓的他力门、果地教。他力,这个他力,指的是佛力,他认为说,我们今天实在是没有需要完全仰仗心力来面对自己的业力,你应该要试着把存在法界当中的这四十八种力量,把它转成你的力量。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创造了四十八种力量,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四十八种力量,你没有必要。除了你自己的心力以外,你要想办法把四十八愿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所谓的他力的思想、他力门,使令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这个概念是来自于龙树菩萨的难行道、易行道。因为在早期的念佛,是偏重在今生的安乐,偏重在消除罪障,偏重在增长福慧这一部分。那么果地教就是重点了,你不但是要今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的重点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为

  这个五浊恶世,你已经不能再呆下去了,你应该往生到有佛陀住世的净土去。所以说,印光大师等于是把前面的今生的安乐跟道绰大师求生净土的来世的解脱,把它结合起来。所以他的整个净土思想,总而言之,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我们一个念佛的心,你透过你对佛陀的忆佛、念佛、一心归命,直接进入到弥陀的本愿海当中,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当中已经包括了现世的安乐,也包括了来世的解脱,都在这句佛号当中。

  那么我们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道绰大师、印光大师这四位大师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概念,就是净土宗的特色,简单地讲就是下手易、成就高。因为你在因地当中,你准备的资粮是非常的简单,我刚刚讲过,你只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忆念佛陀,你就能够去启动四十八愿。你只要把这个门找到,得其门而入,得到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你就能够现世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也可以在来世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那么这种他力的法门,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做说明。这个是在《净土圣贤录》提到的一个公案。说在唐朝四川的地方,有一个出家法师叫作雄俊法师,雄是雄壮的雄,俊是英俊的俊。这个法师他在家的时候是学外道的,后来接受佛法以后,就归依了三宝,甚至于出家。但是这个法师他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很喜欢拨弄是非。到了僧团以后,经常地去拨弄是非,造成僧团很大很大的伤害。那么这个法师有一天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间就往生了,被两个小鬼抓到阴间去了。这个时候,阎罗王就打开他一生当中的功过格,一看,哎呀,你这个人一生造这么多口业,你应该到拔舌地狱去。正当阎罗王判定他到拔舌地狱的时

  候,这个法师就讲话了,他说,阎罗王啊,我一生虽然造了很多口业,但是,我也很认真地念佛啊,我每天晚上都很认真地念佛啊,在《阿弥陀经》说,我们能够很虔诚地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么,我如果念佛的时候,见不到佛陀,不能跟佛陀感应道交,三世诸佛就是妄语!他对佛陀很有信心。他讲完以后,就很虔诚地念佛。因为在痛苦快要出现的时候,他内心特别虔诚,一心归命。这个时候他一念佛,他的身体就放大光明,因为跟佛陀感应道交了。那么阎罗王就非常害怕,也可以说非常恭敬,就把他放回来,再增长他的寿命。那么这个雄俊法师从阎罗王那边回来以后,他这个时候得到教训了。他回来以后,就到西安的一个寺庙里面,就开始好好地用功念佛,经过四年的时间、四年的用功,就在某一天晚上当中安然地端坐往生,异香满室。

  那么我们今天要问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雄俊法师,他的业障即将现前,为什么他的生命能够产生这么大的转变呢?因为他启动了弥陀的加持力,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当中是受业力在主导的,就好象说,你今天踢了一个皮球,正常的情况,它会往你这个方向去走,但是突然间你在旁边又加一个力量,就会让这个皮球的方向改变。虽然业力不可思议,但是佛力更不可思议。

  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上说,佛陀有两种功德,第一个是佛陀的善根,是佛陀心中的智慧,第二个是佛陀的福德,佛陀的加持力。龙树菩萨说,佛陀的智慧这一部分不能跟众生分享,佛陀心中的智慧,他不能把智慧送给你,这一部分他做不到。但是佛陀的广大福德可以跟众生分享,他可以把他无量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种福德跟大家分享,但是他的

  条件,就是你要能够去启动他的四十八愿的这种功德,你要产生一心归命。所以,这个他力门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怎么样去把存在法界的这四十八种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转他成自。净土法门的目的就是说,现在四十八愿已经是佛陀创造出来了,你不用去修了。但是,重点是这四十八愿,你怎么样把这四十八愿转成你的力量。在现在的商业上有一句话叫作“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大意是说,你现在每天再怎么样练赛跑,你一辈子你就跑不过马。你一辈子跑不过马,但重点是,我们不一定要跑过马,我们骑在马上就好了,对不对?你干嘛要跑得过马呢?你骑在马上,马一到的时候,你也到了嘛!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修行当中,其实我们有很多选择嘛!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单独地面对业力嘛!既然阿弥陀佛他发明了四十八愿在这个法界当中,我们可以去善加运用的,可以善加运用的。

  当然重点是,你必须要透彻地了解,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你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你不可能把生命靠上去的,不可能,不合乎人性。你在一个障碍现前的时候,你在临命终的这样一个急迫的情况,你能够在加护病房,把你这一念心完全交给佛号,那你必须对佛号有全面性的了解才做得到,要完全地了解,你才能够拔除你心中的疑根,才能够做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所以我们现在从这样的传承,我们知道佛力不可思议。但是,你要把佛力转成你的力量,你要先了解它,你才能够产生正确的归依。

  好,接着我们就讲完这个净土宗的特色。它的特色就是他力门、果地教。我们看下一段,甲二的别明四十八愿。这个四十八愿,古德解释四十八愿是分成两段的。第一段先介绍前面的五

  愿,所谓的核心的五愿,或者说根本五愿。那么这五个愿其实是包括了整个净土的因果,前面两个愿住定证灭愿跟光明无量愿,这两个愿是约着净土的果地的功德来说的,那么后面的第四、第五是约着净土宗的因地、往生的因地,第三愿诸佛称叹是通于因果,通于因、也通于果。我们先看第一个住定证灭愿,请合掌,我先念一遍: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这个是约着你往生以后的功德。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忆念这句佛号,我们产生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首先去感应到的一个愿就是这一个愿,住定证灭愿。这个愿我们把它做一个大义的解释。设我得佛的意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这个愿,刚开始只是阿弥陀佛,也就是法藏菩萨他心中的一个愿望。但是,等到法藏菩萨成佛以后,这个愿望就变成了存在法界的一种功德力了,就不再只是一个愿而已了,而变成一个真实的功德。所以这叫“设我得佛”,就是一旦我成佛以后,这以下的愿望就会变成一个真实的力量。什么样的力量呢?就是我国中的天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极乐世界的众生只有两道,要么天道、要么人道。

  在极乐世界这种带业往生的这些天道跟人道,在他的生命当中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就他现在来说,他安住在一个“正定聚”,这个“正定聚”简单地说就是保持在一种大乘的正念。大乘的正念包括了菩…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