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重要。那麼我們從這個地方有叁個願,但是你也可以看出極樂世界的這樣一個消息:它是一個安樂的環境、莊嚴的環境,而這個環境當中釋放出一種聖道的力量,在引導你的心趨向于菩提心,趨向于清淨法身。這個是講到依報的環境。好,我們看第二個身心安樂。這以下我們開始探討它的正報。我們有環境,要有一個正報。正報當中有十一個願,我們選出十一個代表,第一個,國無惡道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我們把它做一個消釋。在我成佛以後,我的極樂世界的人民絕對不可能有人到地獄去、到餓鬼去、到畜生去。地獄的特色,刀山油鍋;餓鬼中的衆生的相貌是饑餓口渴;畜生道的相貌是系縛打殺:它要麼失去自由,你說我把你養得好好的,但是它失去自由。它衣食無缺,但是它沒有自由;那要麼它在大自然裏面飛來飛去,但是它沒有足夠的飲食。所以說,這個叁惡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苦惱的世界。古人說,你生命當中,身爲一個人,你就算是——宗喀巴大師說,你一生當中最嚴重的病痛,痛到在地上打滾,跟叁惡道比起來,那還是天差地別,跟地獄比起來,跟餓鬼道、畜生道比起來,那還是差很多。
我們身爲一個菩薩,你絕對要避免讓你自己到叁惡道去,除了痛苦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爲它會障礙善根。你今生讀了很多大乘經典,你對于大乘的教理很深刻地體悟,但是你在偶爾的機會當中牽涉到一個罪業,到叁惡道去了——你完了。你變成一只狗,你這個狗的果報體離開了以後到人間,你過去的善根忘得一幹二淨了。爲什麼?報障!你經過畜生道的這個過程以後,你過去的善根完全忘得一幹二淨,你還得重新開始學習。因爲這個叁惡道果報障道,它障礙聖道。所以你看《成唯識論》,佛陀在《成唯識論》裏面警告菩薩:你絕對不能到叁惡道去。你沒有得自在之前,你今天修一個善法,可能會牽涉罪業,你不能做。因爲你到叁惡道去,你的代價太大了。你說我可以承受痛苦,問題不是痛苦而已啊!你從叁惡道出來,這個後遺症太嚴重了,這個愚癡相太嚴重了。叁惡道就是愚癡,所以極樂世界
的保證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它根本沒有叁惡道,那麼我們就遠離很多障道的因緣。看第二個,丁二、不更惡道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複更叁惡道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我們國中的天人,這個地方當然指的凡聖同居土的天跟人。你在極樂世界這一期壽命終了以後,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假設又到叁惡道去的話,那我不取正覺。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只要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曾經去過極樂世界,那就代表什麼意思呢?你只要去過極樂世界一次,你以後的成佛之道,你不可能墮叁惡道,不可能!這是彌陀的保證。
我們的學佛,我們講離苦得樂也好,講趨吉避凶也好,其實你看整個大乘佛法的道次第,離苦得樂,它是兩個次第啊!你知道菩薩應該先離開痛苦,還是先追求安樂呢?你知道嗎?應該先離開痛苦。你看我們剛開始都是先持戒,沒有人叫你先修善,先持戒。爲什麼?遠離過失。爲什麼遠離過失?先離開痛苦。所以趨吉避凶,先求避凶。我可以不馬上得到安樂,但是我不能到叁惡道去。所以極樂世界這個保證對一個菩薩很重要。你看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平安就是福”,平安就是福報。你說平安怎麼是福報呢?只是平安而已,只是沒有災難而已?沒有災難就不錯啦!是不是?因爲我們未求趨吉,先求避凶。
所以整個菩薩道,佛陀對一個初心的菩薩,不要求你成就種種的叁昧樂、涅槃樂,什麼功德莊嚴,這個都不急,先不要到叁惡道去!那麼這個地方就是兩個保證:第一個,你到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的因緣;第二個,你離開極樂世界以後,你再也不可
能到叁惡道去了。到極樂世界後面會說明,你有兩個選擇:你只要到極樂世界去一趟,你回來以後,你可以轉到其他諸佛的清淨國土去,再投生到其他諸佛世界去,繼續地修學聖道;第二個,你來到人世間,廣設方便、度化衆生,當然這個時候你是自在的。好,我們看第叁、不聞惡名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這段的願文,古人說,前面的遠離叁惡道是離開痛苦的果報;這個地方的不聞惡名,是離開痛苦的因地。爲什麼會有痛苦?因爲有罪業。爲什麼有罪業?因爲你有邪惡的思想。在極樂世界,你不可能創造一個邪惡的思想。我們看這個經文,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你在這一期生命當中,你絕對不可能接受到邪惡的名言——邪惡的語言、邪惡的文字來構成你邪惡的思想。我們的結果是由行爲來的,你爲什麼今生變這個樣子?因爲你過去有這個業。那爲什麼他會造這個業呢?因爲他有這種思想。因爲你有悭貪的思想,你就會造作這種悭貪的行爲,變成貧窮的果報。所以整個生命的造作是心爲業主,思想推動的,沒有思想不能造業。比如說你今天從你的家到大悲精舍來,你開車過來,可能你一路上壓死了叁十只螞蟻左右。那我問你,諸位,這個算不算罪業?不算,當然不算。爲什麼呢?因爲你沒有犯罪動機。你今天把它壓死了,但是你沒有這種殺害的思想。所有的罪業要成立,第一個,要有內因力,要有犯罪動機。你根本就不是想要殺害它,你是想要來大悲精舍聽經。所以,這樣子叫“無記業”,頂多影響你的別報,不能讓你到叁惡道去。罪業會到叁惡道,你不會因爲這個行爲到叁惡道去,頂多可能你跟它結惡緣,
它來生看到你不太歡喜,如此而已。所以思想是你一個造業的根本。
你看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一個不好的思想,“我喜歡怎麼樣,我喜歡怎麼樣”,其實這個人沒有什麼前途了。你一個人要常說“我應該怎麼樣”。我們從一個人講話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人思想是怎麼樣的,也大概知道這個人的生命往哪一個方向在跑,你大概知道。老一代都可以聽你講話就知道,你未來怎麼樣了,因爲從你的話裏面就看出你的思想,也就看得出你這個人未來造業的趨勢是什麼。所以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所成就的思想都是正確的,你不可能産生邪惡的思想,都是産生大乘的思想。當然,你成就大乘的思想,你就會造作大乘的行爲。這個地方是講到遠離惡因緣。前面是講到遠離惡的果報,這個是遠離惡的因地,你不會聽聞到邪惡的思想。我們看第四段,叁十二相願。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叁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我們講到這個正報的身心,講到離苦跟得樂。前面的遠離叁惡道,遠離邪惡的思想是偏重在離開痛苦;那麼這以下的身相莊嚴、衣食自然、具足神通、壽命長遠,這個是開始講到得樂。我們不能只是離苦,太消極了。極樂世界有什麼樣的安樂的身心?這個地方講安樂的部分。第一個,先講極樂世界的外表怎麼樣,身相怎麼樣。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他都能夠成,“成”就是成就,或者是部分成就,或者是圓滿叁十二大人相,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這個叁十二大人相的意思,就是說在佛教當中,這種福德、智慧具足所表現出的莊嚴相貌——叁十二相。
這叁十二相,時間關系不一一解釋。但是我告訴大家一個概念,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叁十二相我們怎麼去想象它的莊嚴。龍樹菩薩說,你一個凡夫看到這叁十二相會生起大歡喜心。這個歡喜心到什麼程度呢?你甚至于可以爲他犧牲生命在所不惜。叁十二相,他對你的攝受力,攝受到他要你死,你沒有第二句話。龍樹菩薩說,爲什麼今天佛陀成就萬德莊嚴,成就覺悟以後,他要百劫修相好呢?叁祗修福慧成佛,還要花一百劫來修這個相好呢?因爲,龍樹菩薩說,佛陀所宣說的真理,講無常的真理、無我的真理,都是違背我們人性的,違背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的。假設佛陀沒有叁十二相,很難取信于衆生。因爲他講的道理跟我們一般的思考模式相沖突的。所以佛陀成佛以後,一定要再花一百劫的時間來修這個相好。那麼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提供你一個相好莊嚴的色身。
當然你說我叁十二相幹什麼用?如果你只是想要自己用功,你把房門關起來,那當然沒有用了。但是當你要去利他的時候,建立人際關系的時候就有用了,因爲人家第一個先看到你的外表。我們在臺灣看到一個“民調”,它說,外表長得莊嚴的人找工作比較容易。他即使犯了錯,大家也容易原諒他,占很多好處的,不是沒有好處的。同樣這個人犯錯,A也犯錯,B也犯錯。你長得莊嚴,人家容易原諒你;B的話,重罰!因爲你長得不好看。所以這個人際關系跟莊嚴也是有關系的。所以說,當你開始想利他,你想要有所作爲的時候,我告訴大家,你的身相就很重要了,因爲人家第一眼不是看到你內心的戒定慧,先看到你的外表。所以極樂世界提供一個美好的外表,叁十二相,有助于我們未來攝受衆生用。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四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叁面,丁五、衣服隨念願。
我們這一科是介紹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所成就的功德莊嚴,這當中有兩個項目:一個是安樂的功德,一個是解脫的功德。就著有爲的安樂來說,我們又分成了依報莊嚴跟正報莊嚴,那麼這一科我們講到極樂世界一個正報的五蘊的身心,它的一個相貌。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五蘊身心:第一個,它沒有叁惡道;第二個,身相莊嚴。那麼現在我們講到這個衣食自然,受用的衣食特別的自然。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諸天跟人民,當然往生的人是很多了,比如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往生,這種法身菩薩就不需要衣服了,做法工作,著忍辱衣,入慈悲室。但是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