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12

  ..续本文上一页>

  此为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 息诸缘务,为修习止观的第四个条件:

  1. 息治生缘务。修行人应停止俗世之事业,不作有为事业,将精神专注于佛法,以法为师,以法施人,依法修持,弘扬佛法,为众生的福田,接受众生的供养。

  2. 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暂时断绝过去的亲朋好友。弘一大师刚出家时,其妻带儿子来见他,弘一大师令知客师告知,过去的李叔同已病逝,不要再来找他。可见弘一大师的大悲心,不夹杂各人的感情,深知自己的使命,必须暂时断绝过去恩爱的境界。刚开始出家修行,意志尚且薄弱,若无法断绝过去恩爱的境界,则易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欲做大菩萨,不应执着世间的感情,否则会受过去情感所影响,虽对少数人慈悲,但却失去弘法度大众的因缘。故修行人,眼光必须放远。

  3. 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停止研究过去的学问。

  4. 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写等悉皆弃舍。【瑜伽师地论】指出,修习止观必须读诵经典,能帮助修观。故此处之“读诵听写”专指与修行无观之读诵听写。

  ‧ 若多缘务,则心乱难摄,行道不易。

  

  戊五 近善知识

  第五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

  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

  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

  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 近善知识,为修习止观的第五个条件。

  ‧ 善知识有三:

  1. 外护善知识,僧团之执事,或修止观时,护观之人。经营种种事业,供养保护修行人,不相恼乱。【摩诃止观】指出,「如母养儿,如虎御子,调和得所,旧行道人,乃能为尔,是名外护」。修习止观时,正念妄想交锋(真妄交锋),心力疲弱,心思微细,稍微干扰,则影响甚大,故护观之人,最好为过去有修行经验之人,了解修观人所遇的状况。

  2. 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不会有争执。故共住者,必须同见同行,才能依众靠众,共修一道,互相劝勉。

  3.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使令得止观之利益,而得法喜。教授善知识,于修习之时,或折服、或摄受修习之人,适时地说法语,帮助突破所面对之障碍。

   内方便----调心,排除内心障碍,引导内心以修止观。

   外方便----调身、调息,教授调整身体、气息之法。

  ‧ 修习常在一念之间,有时钻牛角尖,有经验之善知识,三言两语,即可帮助离开此境,而海阔天空,故知教授善知识之重要。

  

略明五种缘务竟。

  

5

  

  

  丁二、诃欲第二 分二 :初明五欲过患。 二、示诃欲之法。今初。

  戊二、明五欲过患 分二:初总标。二、别明。今初。

  己一、总标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 诃欲亦为修习止观之前方便。

  ‧ 诃:诃责;欲:世间之五欲,即色、声、香、味、触,五种尘境。此五种尘境,会引生我们内心的贪欲,故称此五种尘境为“欲”。

  观察五欲的过患:

  ‧ 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思惟五欲之过患,并加以诃责)。五欲指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欺诳迷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 例如遇见夹杂毒药之美食,享用美食之同时,亦食入毒药,「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譬如刀上蜂蜜,虽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因此,必须透过经论的学习,一次又一次地思惟、观察五欲之患。

  ‧ 修习圣道,无论依止何法门,皆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将所有精神,投注于道,才能有所成就。想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并不容易,故祖师云:「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过去五欲的境界出现时,思惟、观察五欲之患,不要被它而转。

  ‧ 以下针对五尘之过患,所分别加以说明:

  

  

  

  

  

  

  

  己二、别明

  庚一、明色欲过患

  一、 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青黄赤色,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种种过罪。

  ‧ 色尘为眼根所缘之境界。

  ‧ 色有二种:

  1. 有情 ---- 男女之形貌端庄,眉目修长,唇红齿白。

  2. 非有情 ---- 世间之宝物,青黄赤色,红紫缥绿(淡绿)。

  ‧ 众生易爱着此种种妙色,为此耗损精神,甚至作诸恶业。例如【大智度论】有一国王,名频婆娑罗,因爱着淫女阿梵婆罗,一人身入敌国,至淫女房中,几乎为此色欲而丧失性命。【大毗婆娑论】一日,优填王带宫女游玩,于空旷处,唱歌跳舞,山中有五百仙人正在修行,于是仙人于禅定中,在空中见宫女唱歌跳舞,于是失其禅定,如鸟折翼,从空而降,落入宫女之中,此时优填王心生嫉妒,问此五百仙人是否修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事无边处定、空边处定或者初禅?此五百仙人答:「我们本修得初禅,但因见宫女唱歌跳舞,心生欢喜,而失其禅定。」优填王曰:「你们仍是欲界凡夫,不应该到本宫观赏宫女。」由于一时之瞋恨心,优填王将五百仙人之手足砍断。

  ‧ 由此可知,于山中修得禅定,其过程之困难,有时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由散乱心,到持戒清净,息诸缘务,过淡泊的生活,一日二日,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由欲界定、未到地定、乃至于初禅,其修道历程之艰辛,由于观赏宫女唱歌跳舞,而破坏其功德,失其禅定,甚至被砍断手足。由此可知,色欲过患之甚。成就功德是何等的辛苦,而破坏其功德,是何等的容易。因此必须知道色欲之过患,防止色欲。

  ‧ 五欲之中,色欲所面对的境界最多,因此应避免与色尘接触,若接触,则必须诃责,不要爱着。

  

  庚二、明声欲过患

  二、 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颂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

  ‧ 声有二种:

  1.有情 ------- 男女歌咏赞颂。

   2非有情 ---- 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令人染着,

   造诸恶业破坏圣道。

  ‧ 如五百仙人住在雪山,听见甄陀罗女的歌声,即失禅定,老相毕露,心醉狂乱。

  ‧ 由此可知,修行人之心,与尘劳人之心不同。修行人入关房闭关时,起初内心躁动不安,三五日后,心渐渐静下,于法宝专一相续,而得少许法喜,此时,内心寂静,若遇特殊境界触动,则易被此境界所波动,而造成极大的影响。

  ‧ 若只修禅定,而无四念处之智慧,则无法用不净、苦之智慧诃责五欲,亦无法用无常、无我之空观来保护禅定。因此,【智度论】指出佛弟子与外道的禅定不同,佛弟子能于禅定所见之境界,不取一相,如如不动,以四念处之智慧保护禅定。外道的禅定,修行之过程中,仅暂时远离五钦,并未诃责五欲,故其内心仍觉五欲是美好的,一旦与染污之境界接触,则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禅定被破坏。因此,修止观必须以不净、苦之智慧,诃责五欲,深知五欲之过患,内心不断串习,日子久了,与染污之境界接触,亦能如如不动。

  

  庚三、明香欲过患

  三、 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

  ‧香亦分二类:

  1. 有情 ----男女身香。

  2. 非有情 ----世间饮食馨香(花果香),及一切熏香等。

  ‧ 愚…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