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12

  ..續本文上一頁>

  此爲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 息諸緣務,爲修習止觀的第四個條件:

  1. 息治生緣務。修行人應停止俗世之事業,不作有爲事業,將精神專注于佛法,以法爲師,以法施人,依法修持,弘揚佛法,爲衆生的福田,接受衆生的供養。

  2. 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暫時斷絕過去的親朋好友。弘一大師剛出家時,其妻帶兒子來見他,弘一大師令知客師告知,過去的李叔同已病逝,不要再來找他。可見弘一大師的大悲心,不夾雜各人的感情,深知自己的使命,必須暫時斷絕過去恩愛的境界。剛開始出家修行,意志尚且薄弱,若無法斷絕過去恩愛的境界,則易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欲做大菩薩,不應執著世間的感情,否則會受過去情感所影響,雖對少數人慈悲,但卻失去弘法度大衆的因緣。故修行人,眼光必須放遠。

  3. 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停止研究過去的學問。

  4. 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寫等悉皆棄舍。【瑜伽師地論】指出,修習止觀必須讀誦經典,能幫助修觀。故此處之“讀誦聽寫”專指與修行無觀之讀誦聽寫。

  ‧ 若多緣務,則心亂難攝,行道不易。

  

  戊五 近善知識

  第五近善知識。善知識有叁:

  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

  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

  叁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示教利喜。

  ‧ 近善知識,爲修習止觀的第五個條件。

  ‧ 善知識有叁:

  1. 外護善知識,僧團之執事,或修止觀時,護觀之人。經營種種事業,供養保護修行人,不相惱亂。【摩诃止觀】指出,「如母養兒,如虎禦子,調和得所,舊行道人,乃能爲爾,是名外護」。修習止觀時,正念妄想交鋒(真妄交鋒),心力疲弱,心思微細,稍微幹擾,則影響甚大,故護觀之人,最好爲過去有修行經驗之人,了解修觀人所遇的狀況。

  2. 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不會有爭執。故共住者,必須同見同行,才能依衆靠衆,共修一道,互相勸勉。

  3.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使令得止觀之利益,而得法喜。教授善知識,于修習之時,或折服、或攝受修習之人,適時地說法語,幫助突破所面對之障礙。

   內方便----調心,排除內心障礙,引導內心以修止觀。

   外方便----調身、調息,教授調整身體、氣息之法。

  ‧ 修習常在一念之間,有時鑽牛角尖,有經驗之善知識,叁言兩語,即可幫助離開此境,而海闊天空,故知教授善知識之重要。

  

略明五種緣務竟。

  

5

  

  

  丁二、诃欲第二 分二 :初明五欲過患。 二、示诃欲之法。今初。

  戊二、明五欲過患 分二:初總標。二、別明。今初。

  己一、總標

  所言「诃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禅,修習止觀必須诃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

  ‧ 诃欲亦爲修習止觀之前方便。

  ‧ 诃:诃責;欲:世間之五欲,即色、聲、香、味、觸,五種塵境。此五種塵境,會引生我們內心的貪欲,故稱此五種塵境爲“欲”。

  觀察五欲的過患:

  ‧ 欲坐禅,修習止觀必須诃責五欲(思惟五欲之過患,並加以诃責)。五欲指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欺诳迷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

  ‧ 例如遇見夾雜毒藥之美食,享用美食之同時,亦食入毒藥,「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譬如刀上蜂蜜,雖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因此,必須透過經論的學習,一次又一次地思惟、觀察五欲之患。

  ‧ 修習聖道,無論依止何法門,皆必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將所有精神,投注于道,才能有所成就。想都攝六根,淨念相續,並不容易,故祖師雲:「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過去五欲的境界出現時,思惟、觀察五欲之患,不要被它而轉。

  ‧ 以下針對五塵之過患,所分別加以說明:

  

  

  

  

  

  

  

  己二、別明

  庚一、明色欲過患

  一、 诃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青黃赤色,紅紫缥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過罪。

  ‧ 色塵爲眼根所緣之境界。

  ‧ 色有二種:

  1. 有情 ---- 男女之形貌端莊,眉目修長,唇紅齒白。

  2. 非有情 ---- 世間之寶物,青黃赤色,紅紫缥綠(淡綠)。

  ‧ 衆生易愛著此種種妙色,爲此耗損精神,甚至作諸惡業。例如【大智度論】有一國王,名頻婆娑羅,因愛著淫女阿梵婆羅,一人身入敵國,至淫女房中,幾乎爲此色欲而喪失性命。【大毗婆娑論】一日,優填王帶宮女遊玩,于空曠處,唱歌跳舞,山中有五百仙人正在修行,于是仙人于禅定中,在空中見宮女唱歌跳舞,于是失其禅定,如鳥折翼,從空而降,落入宮女之中,此時優填王心生嫉妒,問此五百仙人是否修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所有處定、事無邊處定、空邊處定或者初禅?此五百仙人答:「我們本修得初禅,但因見宮女唱歌跳舞,心生歡喜,而失其禅定。」優填王曰:「你們仍是欲界凡夫,不應該到本宮觀賞宮女。」由于一時之瞋恨心,優填王將五百仙人之手足砍斷。

  ‧ 由此可知,于山中修得禅定,其過程之困難,有時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由散亂心,到持戒清淨,息諸緣務,過淡泊的生活,一日二日,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叁十年…….,由欲界定、未到地定、乃至于初禅,其修道曆程之艱辛,由于觀賞宮女唱歌跳舞,而破壞其功德,失其禅定,甚至被砍斷手足。由此可知,色欲過患之甚。成就功德是何等的辛苦,而破壞其功德,是何等的容易。因此必須知道色欲之過患,防止色欲。

  ‧ 五欲之中,色欲所面對的境界最多,因此應避免與色塵接觸,若接觸,則必須诃責,不要愛著。

  

  庚二、明聲欲過患

  二、 诃聲欲者:所謂箜篌、筝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贊頌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 聲有二種:

  1.有情 ------- 男女歌詠贊頌。

   2非有情 ---- 箜篌、筝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令人染著,

   造諸惡業破壞聖道。

  ‧ 如五百仙人住在雪山,聽見甄陀羅女的歌聲,即失禅定,老相畢露,心醉狂亂。

  ‧ 由此可知,修行人之心,與塵勞人之心不同。修行人入關房閉關時,起初內心躁動不安,叁五日後,心漸漸靜下,于法寶專一相續,而得少許法喜,此時,內心寂靜,若遇特殊境界觸動,則易被此境界所波動,而造成極大的影響。

  ‧ 若只修禅定,而無四念處之智慧,則無法用不淨、苦之智慧诃責五欲,亦無法用無常、無我之空觀來保護禅定。因此,【智度論】指出佛弟子與外道的禅定不同,佛弟子能于禅定所見之境界,不取一相,如如不動,以四念處之智慧保護禅定。外道的禅定,修行之過程中,僅暫時遠離五欽,並未诃責五欲,故其內心仍覺五欲是美好的,一旦與染汙之境界接觸,則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禅定被破壞。因此,修止觀必須以不淨、苦之智慧,诃責五欲,深知五欲之過患,內心不斷串習,日子久了,與染汙之境界接觸,亦能如如不動。

  

  庚叁、明香欲過患

  叁、 诃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花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香亦分二類:

  1. 有情 ----男女身香。

  2. 非有情 ----世間飲食馨香(花果香),及一切熏香等。

  ‧ 愚…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