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癡之人,不了解香的本性爲不淨、苦、無常、無我,而非常樂我淨,由此顛倒生起愛著,産生結使(煩惱)。
‧ 【智度論】例如過去有一精進修行的比丘,在山林樹下等寂靜處修止觀。一日經行于蓮花池邊,聞花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于是此比丘起瞋恚心而離開。之後,有一世俗人,于蓮花池邊,不但到處摘花,還踐踏花池,不久便離開。比丘見之,故到蓮花池邊,責問池神,爲何不理采此世俗人,容他任意破壞花池。池神回答,修行人之心,猶如白紙,不應著汙點,起愛著心;世俗人之心,存無量無邊之罪業,猶如汙紙,故不值得诃責。
‧ 修行人之內心較微細,動一小煩惱都會相當的明顯,猶如平靜之水,一小水波都曆曆可見;世俗人之心,猶如波濤洶湧,投石頭至水中,亦不易見,故池神不加以诃責。
‧ 修行也許今生才開始,仍非常之生疏;而色聲香味觸,有漏之種子,存于八識田中,在過去無始劫來,不斷之串習,成爲熟悉的境界,一但接觸,易使我們忘失所緣,心生攀緣。
‧ 一但心生攀緣,則會生起愛、懈怠、思念、放逸、掉舉…….等煩惱(臥者皆起)。
庚四、明味欲過患
四、诃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堿、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于命終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 所謂苦、酸、甘、辛、堿、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煮熟的食物)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特別喜好乳酪味,于行堂時,每遇乳酪便自己多發一份(盜戒),對乳酪之愛著,一次又一次地串習,于命終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
庚五、明觸欲過患
五、诃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爲之沈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爲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 男女身軀,柔軟細滑,寒冷時身體溫暖,炎熱時身體涼爽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爲之沈沒,起障道業。【佛本行經】釋迦牟尼佛述說自己過去的因緣。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帶領僧團回到加毗羅衛國,淨飯王筵設衆多歡迎之儀式。當時耶稣陀羅內心不想讓佛陀再次遠離,故令婆羅門製造歡喜丸,偷放入佛陀的飯中。佛知道這一切的因緣,故食入此歡喜丸,七日七夜無任何反應。此時衆人皆贊歎佛陀之戒定慧,並問佛陀爲何因緣。釋迦牟尼佛便述說此因緣,當他爲獨角仙人(釋迦牟尼佛之前身)時,曾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爲善婆淫女(耶稣陀羅之前身)騎頸。
戊二、示诃欲之法
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論】中說。複雲:「哀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樂,如狗齧枯骨。五欲增诤,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後受無量苦惱!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衆生,常爲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比弊欲,沈墮叁塗。我今修禅,複爲障蔽;此爲大賊,急當遠之!如禅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 【摩诃衍論】即龍樹菩薩之【大智度論】指出,愚癡的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誤認爲五欲爲可樂的境界,只見蜂蜜,而不見蜂蜜下的刀,不斷地去追求五欲,一次又一次地被五欲刀所割傷,猶求之不已!故應诃責五欲。
‧ 智者大師指出,應由以下的思惟,诃責五欲:
五欲不能滿足,得到五欲後,煩躁惱動不但不能調伏,反而因爲放縱內心,而更加增長煩惱(得之轉劇)。譬如火加添木材,愈燒愈烈。
‧ 佛法認爲,我們的內心有“異熟性”及“等流性”。異熟性即每一個念頭,皆會創造可樂、不可樂的果報,其果報異時而熟,非當時可見。等流性即前一個念頭,引生後一個念頭,種子起現行,現行熏更強的種子,種現相熏,輾轉相續,如滾雪球,愈滾愈大。因此印光大師指出:「若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對治煩惱的最佳辦法,即“當下”就將它消滅,猶如滅火,趁火勢未蔓延前,趕緊撲滅,否則一但火勢蔓延,將要花費更大的功夫,才能滅盡。
‧ 由于五欲其實無樂,如狗咬幹燥無味的骨頭,愈咬愈烈,咬傷自己的嘴而流血,嘗自己的血,誤認爲骨頭有甜美的血,其實骨頭無味,自食其血。享受五欲亦然,五欲(枯苦)本身無樂,是衆生的妄想,而認爲五欲是快樂。
‧ 許多的災難,殺生、競爭,皆由五欲而起,如鳥爲食肉而互相殘殺。五欲猶如火,燒人身體,如于逆風中執火把,將灼傷人手。五欲對人之傷害,如毒蛇傷害人。五欲非真實功德,由妄想、名言而生,如夢所得。五欲亦無法長久,「饒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暫時假借,如擊石火之短暫。智者思之,平時辛苦積集資糧,千萬莫被五欲賊盜走。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後受無量苦惱!
‧ 五欲由衆生貪著而生,非上帝創造,應于內心如是不斷诃責,日久即會由顛倒妄想中,産生光明智慧,了解五欲的真相,不再爲之迷惑。
‧ 五欲法,爲凡夫及畜生同有,若凡夫無道德智慧,則與畜生何異?一切衆生,爲追求五欲,而成爲五欲之奴仆,終將沈墮叁塗。
‧ 五欲不但使凡夫沈墮叁塗,亦迷惑修禅之人;因此應急當遠離五欲大賊!
‧ 如【大正藏】禅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 由于內心對世間五欲的愛取(貪欲嗜味故),而使生命生死相續不斷(有),于叁界中得果報,爲了滿足色身的快樂,而追求五欲,殊不知此色身終將死亡葬入墳墓(養冤入丘冢),爲何辛苦追求五欲樂,滿足終將死亡的色身?爲何不追求不老、不病、不死的戒定慧功德?
‧ 以內相不淨之觀點來看,身體不過是骷髅加上膿、血、屎、尿、汗、垢、涕、淚、痰…….等叁十六種不淨物,由于外層有一層皮,將這些不淨物包住,故不見不淨,而衆生往往被這層皮所迷惑,而不見裏面的真相,一但死後,皮破則見身臭、九孔流不淨(外相不淨)等種種之不淨。
‧ 一般人在夏天,叁日不梳洗,不做任何的粉飾,則可感受到不淨之相。而凡夫愚癡,愛著色身,猶如廁蟲樂糞。
‧ 有智慧的人,應以四念處無常、無我之智慧觀察色身,如此內心才能平靜,少欲無爲,不貪染世間樂,放下內心之重擔,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圓教)。
‧ 欲妄淡泊,則內心輕松,喝一杯水都非常的甜美。故【八大人覺經】雲:「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 涅槃:此處之涅槃,指圓教之涅槃而非小乘之涅槃。小乘之涅槃,爲生滅次第,有生死則無涅槃,有涅槃則無生死。圓教之涅槃,爲無作次第,煩惱淡泊一分,則得一分涅槃,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一念迷,則生死浩然,一念悟,輪回頓醒。
‧ 佛弟子應隨順諸佛所說,一心一意放下世間的塵勞,修四念處,诃責五欲(修觀),數息在禅定(在靜處,修止),若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遠離五欲,一心行道,即是行苦行(頭陀)。
‧ 欲诃五欲者,必先遠離五欲。由于五欲爲衆生串習之“熟”境界,若不遠離,則容易隨五欲之串習,而心生貪著,故欲诃五欲者,必先于寂靜處,思惟、诃責五欲之過患,增長串習內心的道力(光明),過叁年、五年、十年……..再面對五欲之時,才有足夠的道力對冶五欲(賊)。
‧ 修習內心的道力(光明),必須依止語…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