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31; 中道正观非住于业力众生身,而常住于法性身中,为诸佛称叹授记。凡夫所做种种布施等功德,夹杂诸多烦恼,故佛陀通常不称叹凡夫所做种种有漏功德,而称叹法身菩萨所做之清净功德,并为之授记。【法华经】佛陀为之授记,告知此菩萨何时成佛,及成佛之名号,如何庄严国土,寿命如何……。入正定聚之菩萨才能接受佛陀之授记。未入正定聚之肉身菩萨,亦可行菩萨道,一旦遇逆境则有时会退转,再投胎可能失其菩提心,故不定聚之肉身菩萨乃有很多变数,无法确定,未来国土亦不定,故佛陀不为之授记。
中道正观之他受用:(即八相成道)
‧ 八相成道:菩萨不但住于法性身中,同时亦示现于世间,庄严兜率陀天(入胎),示现降神母胎(出胎),出家,诣道场(修行),降魔怨,成正觉,转*轮,入涅槃。故成就中道正观之菩萨,自在行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此则是「初发心菩萨」(圆教初发心住菩萨,别教初阶菩萨)之阶位也。
‧ 初发心修行时,未发露中道正观,往往安住于名言。一旦一念相应,则最初一念清净心现前。
‧ 贤劫千佛来到人间之前,必先入胎于兜率天。
3. 引证:
【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
【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轮,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
【法华经】中,龙女所现珠为证。
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
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
涅槃。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 天台智者大师将佛法分为三类:
1. 根本法门:如华严经
2. 枝末法门:阿含、方等、般若
3. 摄末归本法门:法华经
‧ 【华严经】解释何谓初发心: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最初发动一念清净心,与佛清净心无别,犹如与佛同一鼻孔出气,即是正觉。
「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初发心即是见到诸法本来面目即空即假即中,此智慧内心本具,不由他悟,不能由外界得到。
「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初发心菩萨之法性身,与佛陀法性身无差别,能由此法性身现出无量身,经云「初发心菩萨可业力千将百界做」,初地菩萨可在一百个无佛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二地菩萨可在一千个无佛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如此递增,佛可在无量无边世界示现成佛。蕅益大师言:就理论而言,佛为法王,以法自在,只要一尊佛即可度尽所有无量无边众生,但由于众生因缘不同,故有多佛。
「初发心菩萨即是佛。」----初发心菩萨即分证佛。
‧ 【涅槃经】解释何谓初发心: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刚达初地之发心(刚起动),与佛毕竟之发心(圆满)无别,只是量之不同,但本质并无差别。毛孔之空与广大虚空之空无别,初一之月光与十五之月光亦无差别,只是数量不同,本质一致。但就得到过程而言,初发心则较毕竟之发心困难。由凡夫欲达初地为一切修行中最困难之过程,往往受烦恼障碍(烦恼魔),受天魔业力障碍,受五蕴魔障碍而身体无法做主,因此而退心,或受死魔障碍而中断修行。一旦达初地,则不受烦恼、天魔、五蕴之干扰,无分段生死,亦无肉身老病死。譬如欲由此岸划船到彼岸,刚开始推动离岸最为吃力,一旦至海中,则船自然可滑动。修行亦然,由凡夫欲入初地,为修行最大的障碍。故应求往生净土,一旦跳出轮回,此后修行则一帆风顺。
‧ 【大品经】解释何谓初发心:
「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轮,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初发心之菩萨,即坐菩提清净道场,转正*轮,则此菩萨所证中道正观之清净心与佛无别。
‧【法华经】中,龙女现珠成佛亦可为证明。
4. 总结
‧ 以上等经皆明初心菩萨之清净心(中道正观),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
‧ “阿”字门----阿,即无生。无生故能摄持无量无边之功德,故无不生。
‧ 初地以上菩萨,行菩萨道才能正身清净庄严。故修行者眼光必须放远,若能往生净土,再回入娑婆之时,此时为大自在之境界,才能真正利众生,凡夫所行之菩萨道夹杂烦恼,不够庄严,故念佛人必须一心归命极乐世界,再回入娑婆度有情。
戊二、明后心菩萨证果之相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辩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涅槃则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经】中虽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
‧ 初地有三心:即初心、住心、后心。初地之后心乃至等觉菩萨皆为后心。
‧ 后心所证境界,不可思议,亦不可知。若根据教理所说,后心菩萨亦不离止观二法。凡夫修习止观而成就初地,等觉菩萨亦是修习止观,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法华经中称叹诸佛智慧,使令阿罗汉发菩提心,此即以“观”表示佛之功德,此即约观(因)以明果(智慧)也。【涅槃经】广辩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寂静)者,涅槃即“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称叹佛之智慧,约观明果,其中仍有“止”义,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此即“体真止”,无量无边之智慧皆依止体真止。【涅槃经】中虽用“止”说明佛果之功德,其中仍有“观”义,故以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为大涅槃。
‧ 法华经以赞叹佛之智慧为显露义(出),以赞叹佛陀止之功德为秘密义(没);涅槃经则以说明大般涅槃常寂定为显露义,以说明佛陀之法身、般若、解脱为秘密义,此二大经(法华经、涅槃经)之出(显露)没(秘密)虽不同,二者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佛果之功德。
‧ 初学者止、观往往无法同时进行,佛则一念心中具足一切佛法,修止同时亦修观,修观同时亦修止。
‧ 由凡夫乃至于成佛皆离不开止(禅定)、观(智慧)。故止观为一切修行之内涵。
乙三、结 论
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
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
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学此者成大道 」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 智者大师劝勉修行人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
‧ 刚始修行中道正观必须依止名言分别,即「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此为可思议名字位之中道正观。初地以上菩萨之智慧不须假藉名言即可生起,自然流入娑婆若海,故其中道正观,无名言分别。故【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初发心菩萨之中道正观不可思议,初地以上至等觉菩萨之中道正观,则有种种妙庄严。成佛以后之中道正观,则一得永得,永不失坏。前际、中际、后际如来所成就种种不可思议、种种庄严、无破坏之境界,皆由修习止观而来。
‧ 凡夫到初地必须主要靠自力,一旦成就中道正观达初地以后,则可从空出假(初地以上才能真正从空出假),故此时之中道正观则有种种妙庄严。
‧ 成佛以后之果佛可受用于尽未来际,永不退失。
‧ 【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学此者成大道 」三世诸佛由于内心清净无垢而得解脱,欲使心得解脱,必须修止修观改造内心,使内心清净无垢,调伏现行烦恼,如此虽身于五道,内心清楚分明(鲜洁)而无住(不受色),即所谓即空即假即中,内心对一切假名假相假用之境界清楚分明,同时安住于毕竟空。【维摩诘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假观),于第一谛而不动(安住于毕竟空)」。
‧ 智者大师勉励修行者:须除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五盖(贪、瞋恚、睡眠、掉悔、怀疑)。如或不调伏三障五盖,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 甲四、结示劝修竟 ----------------------
‧ 开始修习佛法必须持戒,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思惟我们的行为有黑业、白业,由于黑业之因缘,使我们造恶,堕落得不可乐果报;由于白业之因缘,使我们成就庄严可乐果报,有此戒律之基础后,则必须修止观,调伏烦恼对治散乱颠倒心。
‧ 以凡夫至初地菩萨乃至成佛,皆不离止观二法。
‧ 欲临命终时有正念,则必须平时栽培止观功德,历境逢缘,利用止观调伏烦恼,如此累积平时之正念,才有临终之正念。若平时无法调伏烦恼,临终亦不可能有正念。故念佛人修止观之目的为达临终正念,而非求神通度众生。
‧ 如何达临终正念?「成佛做主,堕坑落堑」皆在此一念心。凡夫由于过去染污之因缘,而有各种烦恼,必须依止内心之菩提心(“自依止”),并摄受身口二业(“法依止”),再以定慧止观调伏意念。杂染之心经 “自依止” “法依止” 数数熏习,则渐渐清净,临命终时则较容易生起正念。
【17】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竟------------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