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37

  ..續本文上一頁31; 中道正觀非住于業力衆生身,而常住于法性身中,爲諸佛稱歎授記。凡夫所做種種布施等功德,夾雜諸多煩惱,故佛陀通常不稱歎凡夫所做種種有漏功德,而稱歎法身菩薩所做之清淨功德,並爲之授記。【法華經】佛陀爲之授記,告知此菩薩何時成佛,及成佛之名號,如何莊嚴國土,壽命如何……。入正定聚之菩薩才能接受佛陀之授記。未入正定聚之肉身菩薩,亦可行菩薩道,一旦遇逆境則有時會退轉,再投胎可能失其菩提心,故不定聚之肉身菩薩乃有很多變數,無法確定,未來國土亦不定,故佛陀不爲之授記。

  中道正觀之他受用:(即八相成道)

  ‧ 八相成道:菩薩不但住于法性身中,同時亦示現于世間,莊嚴兜率陀天(入胎),示現降神母胎(出胎),出家,詣道場(修行),降魔怨,成正覺,轉*輪,入涅槃。故成就中道正觀之菩薩,自在行于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此則是「初發心菩薩」(圓教初發心住菩薩,別教初階菩薩)之階位也。

  ‧ 初發心修行時,未發露中道正觀,往往安住于名言。一旦一念相應,則最初一念清淨心現前。

  ‧ 賢劫千佛來到人間之前,必先入胎于兜率天。

  3. 引證:

   【華嚴經】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雲:「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亦雲:「初發心菩薩即是佛。」

   【涅槃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

   【大品經】雲:「須菩提!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輪,當知則是菩薩爲如佛也。」

   【法華經】中,龍女所現珠爲證。

  如是等經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即

  是【法華經】中爲令衆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

  涅槃。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

  ‧ 天臺智者大師將佛法分爲叁類:

  1. 根本法門:如華嚴經

  2. 枝末法門:阿含、方等、般若

  3. 攝末歸本法門:法華經

  ‧ 【華嚴經】解釋何謂初發心: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最初發動一念清淨心,與佛清淨心無別,猶如與佛同一鼻孔出氣,即是正覺。

  「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初發心即是見到諸法本來面目即空即假即中,此智慧內心本具,不由他悟,不能由外界得到。

  「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初發心菩薩之法性身,與佛陀法性身無差別,能由此法性身現出無量身,經雲「初發心菩薩可業力千將百界做」,初地菩薩可在一百個無佛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二地菩薩可在一千個無佛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如此遞增,佛可在無量無邊世界示現成佛。蕅益大師言:就理論而言,佛爲法王,以法自在,只要一尊佛即可度盡所有無量無邊衆生,但由于衆生因緣不同,故有多佛。

  「初發心菩薩即是佛。」----初發心菩薩即分證佛。

  ‧ 【涅槃經】解釋何謂初發心:

  「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剛達初地之發心(剛起動),與佛畢竟之發心(圓滿)無別,只是量之不同,但本質並無差別。毛孔之空與廣大虛空之空無別,初一之月光與十五之月光亦無差別,只是數量不同,本質一致。但就得到過程而言,初發心則較畢竟之發心困難。由凡夫欲達初地爲一切修行中最困難之過程,往往受煩惱障礙(煩惱魔),受天魔業力障礙,受五蘊魔障礙而身體無法做主,因此而退心,或受死魔障礙而中斷修行。一旦達初地,則不受煩惱、天魔、五蘊之幹擾,無分段生死,亦無肉身老病死。譬如欲由此岸劃船到彼岸,剛開始推動離岸最爲吃力,一旦至海中,則船自然可滑動。修行亦然,由凡夫欲入初地,爲修行最大的障礙。故應求往生淨土,一旦跳出輪回,此後修行則一帆風順。

  ‧ 【大品經】解釋何謂初發心:

  「須菩提!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輪,當知則是菩薩爲如佛也。」----初發心之菩薩,即坐菩提清淨道場,轉正*輪,則此菩薩所證中道正觀之清淨心與佛無別。

  ‧【法華經】中,龍女現珠成佛亦可爲證明。

  4. 總結

  ‧ 以上等經皆明初心菩薩之清淨心(中道正觀),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即是【法華經】中爲令衆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

  ‧ “阿”字門----阿,即無生。無生故能攝持無量無邊之功德,故無不生。

  ‧ 初地以上菩薩,行菩薩道才能正身清淨莊嚴。故修行者眼光必須放遠,若能往生淨土,再回入娑婆之時,此時爲大自在之境界,才能真正利衆生,凡夫所行之菩薩道夾雜煩惱,不夠莊嚴,故念佛人必須一心歸命極樂世界,再回入娑婆度有情。

  

  戊二、明後心菩薩證果之相

  次明後心證果之相: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所以者何?如【法華經】雲:「殷勤稱歎諸佛智慧。」則觀義,此即約觀以明果也。【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涅槃則止義,是約止以明果也,故雲「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義。【法華經】中雖約觀明果,則攝于止,故雲「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涅槃經】中雖止明果,則攝于觀,故以叁德爲大涅槃。此二大經雖複文言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

  ‧ 初地有叁心:即初心、住心、後心。初地之後心乃至等覺菩薩皆爲後心。

  ‧ 後心所證境界,不可思議,亦不可知。若根據教理所說,後心菩薩亦不離止觀二法。凡夫修習止觀而成就初地,等覺菩薩亦是修習止觀,所以者何?如【法華經】雲:「殷勤稱歎諸佛智慧。」法華經中稱歎諸佛智慧,使令阿羅漢發菩提心,此即以“觀”表示佛之功德,此即約觀(因)以明果(智慧)也。【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寂靜)者,涅槃即“止”義,是約止以明果也,故雲「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義。【法華經】中雖稱歎佛之智慧,約觀明果,其中仍有“止”義,故雲「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此即“體真止”,無量無邊之智慧皆依止體真止。【涅槃經】中雖用“止”說明佛果之功德,其中仍有“觀”義,故以叁德(法身、般若、解脫)爲大涅槃。

  ‧ 法華經以贊歎佛之智慧爲顯露義(出),以贊歎佛陀止之功德爲秘密義(沒);涅槃經則以說明大般涅槃常寂定爲顯露義,以說明佛陀之法身、般若、解脫爲秘密義,此二大經(法華經、涅槃經)之出(顯露)沒(秘密)雖不同,二者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並據定慧兩法以明佛果之功德。

  ‧ 初學者止、觀往往無法同時進行,佛則一念心中具足一切佛法,修止同時亦修觀,修觀同時亦修止。

  ‧ 由凡夫乃至于成佛皆離不開止(禅定)、觀(智慧)。故止觀爲一切修行之內涵。

  

  乙叁、結

  行者當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故新譯【金光明經】雲:「前

  際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種種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皆約修

  止觀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叁昧經】中偈雲: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學此者成大道

   誓願所行者:須除叁障五蓋。如或不除,雖勤用功,終無所益!

  ‧ 智者大師勸勉修行人當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

  ‧ 剛始修行中道正觀必須依止名言分別,即「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爲假名 亦名中道義」,此爲可思議名字位之中道正觀。初地以上菩薩之智慧不須假藉名言即可生起,自然流入娑婆若海,故其中道正觀,無名言分別。故【金光明經】雲:「前際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種種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皆約修止觀二心以辨其果故。初發心菩薩之中道正觀不可思議,初地以上至等覺菩薩之中道正觀,則有種種妙莊嚴。成佛以後之中道正觀,則一得永得,永不失壞。前際、中際、後際如來所成就種種不可思議、種種莊嚴、無破壞之境界,皆由修習止觀而來。

  ‧ 凡夫到初地必須主要靠自力,一旦成就中道正觀達初地以後,則可從空出假(初地以上才能真正從空出假),故此時之中道正觀則有種種妙莊嚴。

  ‧ 成佛以後之果佛可受用于盡未來際,永不退失。

  ‧ 【般舟叁昧經】中偈雲: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學此者成大道 」叁世諸佛由于內心清淨無垢而得解脫,欲使心得解脫,必須修止修觀改造內心,使內心清淨無垢,調伏現行煩惱,如此雖身于五道,內心清楚分明(鮮潔)而無住(不受色),即所謂即空即假即中,內心對一切假名假相假用之境界清楚分明,同時安住于畢竟空。【維摩诘經】雲:「善能分別諸法相(假觀),于第一谛而不動(安住于畢竟空)」。

  ‧ 智者大師勉勵修行者:須除叁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五蓋(貪、瞋恚、睡眠、掉悔、懷疑)。如或不調伏叁障五蓋,雖勤用功,終無所益!

  ------------------------ 甲四、結示勸修竟 ----------------------

  

  ‧ 開始修習佛法必須持戒,深信業果,斷惡修善,思惟我們的行爲有黑業、白業,由于黑業之因緣,使我們造惡,墮落得不可樂果報;由于白業之因緣,使我們成就莊嚴可樂果報,有此戒律之基礎後,則必須修止觀,調伏煩惱對治散亂顛倒心。

  ‧ 以凡夫至初地菩薩乃至成佛,皆不離止觀二法。

  ‧ 欲臨命終時有正念,則必須平時栽培止觀功德,曆境逢緣,利用止觀調伏煩惱,如此累積平時之正念,才有臨終之正念。若平時無法調伏煩惱,臨終亦不可能有正念。故念佛人修止觀之目的爲達臨終正念,而非求神通度衆生。

  ‧ 如何達臨終正念?「成佛做主,墮坑落塹」皆在此一念心。凡夫由于過去染汙之因緣,而有各種煩惱,必須依止內心之菩提心(“自依止”),並攝受身口二業(“法依止”),再以定慧止觀調伏意念。雜染之心經 “自依止” “法依止” 數數熏習,則漸漸清淨,臨命終時則較容易生起正念。

  

  

【17】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竟------------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