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36

  ..续本文上一页门,非正观也。故经云:「前

  二种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

  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

  「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

  ‧智者大师认为佛陀果地无量无边之功德,以智慧为要。佛法将生命体分为六凡及四圣十个层次(十法界),其正报依报各不相同,而此十法界即为业力所成,而思想为业力之根源,例如有人之思想为追求世间五欲,以此思想发动身口意之业力,因而创造出三界果报。若有人之思想为成就无上菩提,以此思想发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之业力,念念庄严佛果菩提。由于迷悟不同,「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退息」故思想(智慧)不同,业力不同,果报亦不同,可见智慧之重要。

  ‧ 智者大师又将佛陀之智慧依次第分为1.从假入空观2.从空出假观3.中道正观。初学佛法应折服现行烦恼,故应息灭我执、法执,亦是息灭无明,从假入空,此“空”观三乘共学,即「三乘共坐解脱船」。成就空观即可息灭三界之见思烦脑,即为十住菩萨,此时由于菩萨之大悲心,故从空出假,回到众生假名假相假用,广学一切法,度化众生,利他妙行,即十行位菩萨。此后再继续修「息二边分别止」,即修中观。

  ‧ 菩萨所成就之空、假二观,只是方便观门,而非正观也。故经云:「前二种为方便道,依止此空、假观之智慧,才能得入中道第一义观。」中道第一义观,即明了心现前之时,同时见到诸法空性(空),亦可分别众生之各种因缘(假),此即双照二谛(真、俗二谛),内心寂灭,不执着空,亦不执着有,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又事事无碍,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并不是因布施、持戒、忍辱….而成佛,而是因有智慧(般若波罗蜜),即「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才能成佛,故欲成佛必定要修「中道正观」。

  

  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 中道正观之内涵: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灭执着空有二边之心,名之为正。不执着即破坏偏即止,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 中道正观生起之次第:最初修“即空即假假中”之中道正观,其所观境为现前一念心性,于自心见中道二谛,与一切境界接触之时,观察现前一念心性之变化,如有无智慧的牧牛人赶牛过河,由于无次第,一口气将所有的牛赶过河,前面有些牛羸弱因而淹死,后面的牛见前面的牛淹死,亦慌张而淹死;另一有智慧的牧牛人赶牛过河,次第将牛分为三梯次,第一梯为强壮牛,第二梯为中道,第三梯为羸弱牛,如此次第过河,第一梯强壮牛过河后,兴高采烈高叫,第二梯牛见到后精神鼓舞,亦勇敢过河,第三梯牛见所有的牛皆过河了,因此亦鼓足勇气过河。修习中道正观亦复如是,最初所修即空即假即中,与无始劫之无明相违背,不容易进入状况,故先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此后才观一切诸法即空即假即中。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 天台宗“三观智”之源起为慧文禅师,之后传于慧思禅师,再传于智者大师。此后经由智者大师发扬光大,着【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诠释“三观智”之教法。「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此偈颂为天台宗思想之根源。

  ‧ “因缘所生法”即所观境,初学者即现前一念心性,此一念心性因人而异,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瞋烦恼重…..、有些人善根厚,此一念心不论善恶,摄持无量无边杂染或清净之法。此染净之心,皆非自性有,皆为因缘所生法,必须假藉因缘熏习而有。例如喜好拜佛,此喜好拜佛之心,是由过去因缘熏习而有。

  ‧ 面对因缘所生法之心性,应以空观智慧观察,“我说即是空”,即是因缘所生法,故无自性,无法离因缘而独立存在,例如贪烦恼重,贪烦恼无法离因缘而独立存在,修不净观则可使贪烦恼势力淡薄;瞋烦恼重,修慈悲观则可破坏瞋烦恼。故无任何一心识可离因缘而独立存在。既然随因缘而变化,故无自性。故“我说即是空”(我,龙树菩萨)。

  ‧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说明空观照真谛;“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说明假观照俗谛。

  ‧ “亦名为假名”虽然本性为毕竟空,但从缘起角度而言,有其暂时存在之假名假相假用,例如贪烦恼活动时,其生住意灭之相貌。

  ‧ “亦名中道义”将自性空、因缘有二者和合,空有无碍,空有同时,即中道。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行妙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严定;则是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剎,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密,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则是庄严兜率陀天,示现降神母胎,出家,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转*轮,入涅槃。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

  ‧ 了解此偈之涵意,不只具足分别中观之相貌,亦是兼明前空假二方便观门旨趣。因中观必须依止空假二观才能安立,故具足中观,即具足空假二观。

  ‧ 「中道正观」之功德:

  1. 总说:中道正观即是佛眼,即一切种智。若住此即空即假即中之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内心如安住大乘(车),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行如来行,入如来室(入慈悲室),着如来衣(着忍辱衣),坐如来座(安住法空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忏公师父言:「若能有中道正观,则如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 天台宗将眼分为五种,肉眼、天眼、慧眼为有漏,法眼、佛眼为无漏,不共于声闻、菩萨。

  ‧ 大“乘”:车,运载,即现前一念心于大海中沉浮,必须要有“乘”(法宝)才能到彼岸,法宝(车)则有大小不同,小车只能运载一人,大车则能运载无量无边之众生。

  2. 别释:中道正观之“体用”及“自他”。

  「体用」-----广泛赞叹中道正观之体性及作用。

  赞叹中道正观之自体功德:

  ‧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破恶),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等一切佛法皆现在前(功德)。外道虽乐有禅定神通,但外道之禅定与佛之六根清净境界不同,外道往往有所住于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境界,除非内心有中道正观,否则不能达到心于一切法无所住之境界。

  ‧ 依止中道正观亦可成就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乱)。

  ‧ 事一心不乱-----一般从事项而言,我是业力凡夫,弥陀则是万德庄严,故通身靠倒归依阿弥陀佛大悲心大功德,此为事项念佛三昧,即事一心不乱。

  ‧ 理一心不乱-----若能达到中道正观,则可达更深层之念佛三昧,即“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此时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不二,即念自性佛。

  ‧ 达到中道正观则可安住首楞严定,守一切法毕竟坚固,做一切事究竟不退。

  中道正观之作用:

  ‧ 依止中道正观之智慧“下化众生”-----普现各种色身三昧,下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例如现出国王身、百官身、比丘、比丘尼、狗、蛇……等身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

  ‧ 依止中道正观之智慧“上求佛道”-----教法:严净一切佛剎,听闻正法,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无量无边的教法(法藏)。行法:具足一切诸行波罗密。理法:悟入大菩萨位,则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一方面成熟众生,一方面庄严净土。

  「自他」-----成就中道正观之自受用及他受用。

  中道正观之自受用:

  R…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