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非正觀也。故經雲:「前
二種爲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谛,心心
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菩薩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
「息二邊分別止」,行于「中道正觀」。
‧智者大師認爲佛陀果地無量無邊之功德,以智慧爲要。佛法將生命體分爲六凡及四聖十個層次(十法界),其正報依報各不相同,而此十法界即爲業力所成,而思想爲業力之根源,例如有人之思想爲追求世間五欲,以此思想發動身口意之業力,因而創造出叁界果報。若有人之思想爲成就無上菩提,以此思想發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之業力,念念莊嚴佛果菩提。由于迷悟不同,「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回退息」故思想(智慧)不同,業力不同,果報亦不同,可見智慧之重要。
‧ 智者大師又將佛陀之智慧依次第分爲1.從假入空觀2.從空出假觀3.中道正觀。初學佛法應折服現行煩惱,故應息滅我執、法執,亦是息滅無明,從假入空,此“空”觀叁乘共學,即「叁乘共坐解脫船」。成就空觀即可息滅叁界之見思煩腦,即爲十住菩薩,此時由于菩薩之大悲心,故從空出假,回到衆生假名假相假用,廣學一切法,度化衆生,利他妙行,即十行位菩薩。此後再繼續修「息二邊分別止」,即修中觀。
‧ 菩薩所成就之空、假二觀,只是方便觀門,而非正觀也。故經雲:「前二種爲方便道,依止此空、假觀之智慧,才能得入中道第一義觀。」中道第一義觀,即明了心現前之時,同時見到諸法空性(空),亦可分別衆生之各種因緣(假),此即雙照二谛(真、俗二谛),內心寂滅,不執著空,亦不執著有,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菩薩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又事事無礙,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于「中道正觀」。【心經】雲:「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由此可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並不是因布施、持戒、忍辱….而成佛,而是因有智慧(般若波羅蜜),即「息二邊分別止」,行于「中道正觀」,才能成佛,故欲成佛必定要修「中道正觀」。
雲何修正觀?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爲正。谛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于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見中道二谛,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爲假名 亦名中道義
‧ 中道正觀之內涵: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滅執著空有二邊之心,名之爲正。不執著即破壞偏即止,谛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于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 中道正觀生起之次第:最初修“即空即假假中”之中道正觀,其所觀境爲現前一念心性,于自心見中道二谛,與一切境界接觸之時,觀察現前一念心性之變化,如有無智慧的牧牛人趕牛過河,由于無次第,一口氣將所有的牛趕過河,前面有些牛羸弱因而淹死,後面的牛見前面的牛淹死,亦慌張而淹死;另一有智慧的牧牛人趕牛過河,次第將牛分爲叁梯次,第一梯爲強壯牛,第二梯爲中道,第叁梯爲羸弱牛,如此次第過河,第一梯強壯牛過河後,興高采烈高叫,第二梯牛見到後精神鼓舞,亦勇敢過河,第叁梯牛見所有的牛皆過河了,因此亦鼓足勇氣過河。修習中道正觀亦複如是,最初所修即空即假即中,與無始劫之無明相違背,不容易進入狀況,故先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此後才觀一切諸法即空即假即中。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爲假名 亦名中道義」
‧ 天臺宗“叁觀智”之源起爲慧文禅師,之後傳于慧思禅師,再傳于智者大師。此後經由智者大師發揚光大,著【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诃止觀】,诠釋“叁觀智”之教法。「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爲假名 亦名中道義」此偈頌爲天臺宗思想之根源。
‧ “因緣所生法”即所觀境,初學者即現前一念心性,此一念心性因人而異,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瞋煩惱重…..、有些人善根厚,此一念心不論善惡,攝持無量無邊雜染或清淨之法。此染淨之心,皆非自性有,皆爲因緣所生法,必須假藉因緣熏習而有。例如喜好拜佛,此喜好拜佛之心,是由過去因緣熏習而有。
‧ 面對因緣所生法之心性,應以空觀智慧觀察,“我說即是空”,即是因緣所生法,故無自性,無法離因緣而獨立存在,例如貪煩惱重,貪煩惱無法離因緣而獨立存在,修不淨觀則可使貪煩惱勢力淡薄;瞋煩惱重,修慈悲觀則可破壞瞋煩惱。故無任何一心識可離因緣而獨立存在。既然隨因緣而變化,故無自性。故“我說即是空”(我,龍樹菩薩)。
‧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說明空觀照真谛;“亦名爲假名 亦名中道義” 說明假觀照俗谛。
‧ “亦名爲假名”雖然本性爲畢竟空,但從緣起角度而言,有其暫時存在之假名假相假用,例如貪煩惱活動時,其生住意滅之相貌。
‧ “亦名中道義”將自性空、因緣有二者和合,空有無礙,空有同時,即中道。
深尋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別中觀之相,亦是兼明前二方便觀門旨趣。當知「中道正觀」,則是佛眼,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則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行妙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于一切法無所染著,一切佛法皆現在前。成就念佛叁昧,安住首楞嚴定;則是普現色身叁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衆生;嚴淨一切佛剎,供養十方諸佛,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具足一切諸行波羅密,悟入大菩薩位,則與普賢文殊爲其等侶。常住法性身中,則爲諸佛稱歎授記。則是莊嚴兜率陀天,示現降神母胎,出家,詣道場,降魔怨,成正覺,轉*輪,入涅槃。于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則是「初發心菩薩」也。
‧ 了解此偈之涵意,不只具足分別中觀之相貌,亦是兼明前空假二方便觀門旨趣。因中觀必須依止空假二觀才能安立,故具足中觀,即具足空假二觀。
‧ 「中道正觀」之功德:
1. 總說:中道正觀即是佛眼,即一切種智。若住此即空即假即中之觀,則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內心如安住大乘(車),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行如來行,入如來室(入慈悲室),著如來衣(著忍辱衣),坐如來座(安住法空座),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忏公師父言:「若能有中道正觀,則如與叁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 天臺宗將眼分爲五種,肉眼、天眼、慧眼爲有漏,法眼、佛眼爲無漏,不共于聲聞、菩薩。
‧ 大“乘”:車,運載,即現前一念心于大海中沈浮,必須要有“乘”(法寶)才能到彼岸,法寶(車)則有大小不同,小車只能運載一人,大車則能運載無量無邊之衆生。
2. 別釋:中道正觀之“體用”及“自他”。
「體用」-----廣泛贊歎中道正觀之體性及作用。
贊歎中道正觀之自體功德:
‧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于一切法無所染著(破惡),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等一切佛法皆現在前(功德)。外道雖樂有禅定神通,但外道之禅定與佛之六根清淨境界不同,外道往往有所住于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境界,除非內心有中道正觀,否則不能達到心于一切法無所住之境界。
‧ 依止中道正觀亦可成就念佛叁昧(理一心不亂)。
‧ 事一心不亂-----一般從事項而言,我是業力凡夫,彌陀則是萬德莊嚴,故通身靠倒歸依阿彌陀佛大悲心大功德,此爲事項念佛叁昧,即事一心不亂。
‧ 理一心不亂-----若能達到中道正觀,則可達更深層之念佛叁昧,即“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此時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不二,即念自性佛。
‧ 達到中道正觀則可安住首楞嚴定,守一切法畢竟堅固,做一切事究竟不退。
中道正觀之作用:
‧ 依止中道正觀之智慧“下化衆生”-----普現各種色身叁昧,下化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例如現出國王身、百官身、比丘、比丘尼、狗、蛇……等身普入十方佛土,教化衆生。
‧ 依止中道正觀之智慧“上求佛道”-----教法:嚴淨一切佛剎,聽聞正法,供養十方諸佛,受持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教法(法藏)。行法:具足一切諸行波羅密。理法:悟入大菩薩位,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與普賢文殊爲其等侶,一方面成熟衆生,一方面莊嚴淨土。
「自他」-----成就中道正觀之自受用及他受用。
中道正觀之自受用:
R…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