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35

  ..续本文上一页---随时常用,除了对所修之法有信心外,还必须常用此法,才能将生转熟,由熟转巧。

  三、勤-----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得度,不要常换法宝,必须专精,例如相信大悲咒可治好病,将大悲咒持三十万遍甚至一百万遍,密宗修持亦然,专精持一咒一百万、五百万遍才能专精,蕅益大师亦言:「滴水常流则能穿石」水滴不多,但每日滴于同处,一日、二日、三日……一年、十年,终有一日能穿破石头。

  四、常住缘中-----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修行时不打妄想,念念依止所修之法。

  五、别病因法-----判断病之因缘为何?四大不调?鬼神病?业报病?根据病之因缘,修相应对治之法。

  六、方便-----吐纳运心缘想,呼吸息观想适当,例如身体寒冷,则观吸入暖息,身体热,则观冷息,善巧成就,不失其宜。

  七、久行-----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常习不废。

  八、知取舍-----若修某法时,觉稍有帮助,则知益即勤,若不但无帮助,反有伤害,可见当初判断之法不相应,有损即舍之,微细转心调治色身。

  九、持护-----修持一段时间后,功德稍有转变,此时应善识异缘触犯,注意违背之因缘,饮食之禁忌等,例如脾胃寒冷,不宜食冷性食物…….

  十、识遮障-----功德尚未坚固之前,得益不向外说,否则破坏其功德,遭损伤亦不生疑谤。

  ‧ 若能依此治病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丁十、证果第十 分二:初、明初心证果之相。二、明后心证果之相。

  今初。

  

  戊一、明初心证果之相(分空假中三观)

  己一、修体真止成就空观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徦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前九科,包括二十五方便行、正修行、对治身心障碍,皆为因地修行,第十科则说明果地功德。

  ‧初心----指初地;后心----指初地以后。

  ‧佛陀无量无边之功德,皆以智慧为根本,六度若无般若,则无法“度”到彼岸。而一切智慧之中,以空观为第一。

  ‧修止观时必须

  1.破所取相-----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非自性有。彻悟大师指出:「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为何有生命?【楞严经】亦云:一念不觉,即生有情的生命;至等觉菩萨后心,一念相应慧,于金刚意定,生起我空法空之智慧,即息灭生死业力,有情的生命即结束;由此可知最初之生命由“一念不觉”而来,最后生命之结束由“一念相应”而终,而此二者之间则是一念妄想,剎那变现出虚妄果报,故一切诸法皆由心生。

  2.破能取相-----观察此能变现万法之心,亦是假藉因缘而有,非自性有,故虚假不实故空。

  ‧能取所取皆虚假不实,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体

  真止」也。

  ‧佛法之空,为空其内心之“名字相”,而非空掉(破坏)一切境界,

  所应破坏者为内心之“偏即止”,将过去虚妄串习所安立的各种名

  言破坏,内心清净,此即为与真正空观相应之「体真止」。

  ‧内心安住「体真止」,则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修空

  观者,了知不论清净(佛)杂染(众生)境界,皆是因缘所生,内

  心无清净杂染之分别,了知佛果不可得,众生自性亦不可得,是名

  「从徦入空观」,亦名二谛观(由世俗谛趋向查谛),亦名慧眼(空

  性之智慧),亦名一切智(通于有为、无为诸法,故名一切智)。

  ‧ 南宋时代,有一禅师从内陆参访住于福建沿海一带之雪峰禅师,师问:「你从何来?」曰:「从内陆来。」师:「长途拔涉,一路辛苦了!」曰:「仰慕道德,不但辛劳。」师:「汝犹醉在。」跪曰:「我被无明酒所醉,请和尚开示,将此醉趋出。」师曰:「出去!」由此可知,“仰慕道德,不但辛劳”表示此人内心仍在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活动,应从此假名假相假用之境界“出去”到空的境界,故初学者不应于色声香味触法中分别活动,应安住于空(从假入空),内心由假名假相假用之境界出去,安住于空的境界。

  ‧ 智者大师检别大小乘“空”之不同:修行人若从假入空后,即长住此空,即堕声闻辟支佛地,而非佛法界。摩诃迦叶尊者证阿罗汉果后,于【法华经譬喻品】云:「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摩诃迦叶尊者未闻法华经前,不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虽亦听闻佛说各种大小乘之佛法,每当佛说大乘佛法(教化众生、四摄、六波罗密….等)之时,迦叶尊者内心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内心安住于无漏无为,故内心并无喜乐。阿罗汉已证空性之智慧,知一切苦集灭道因果,皆为空寂,见菩萨现无量无边依正二报之庄严,内心亦羡慕。由此可知,阿罗汉从假入空若不回小向大,只安住空,则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维摩诘经】「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污泥乃生此花」莲华(佛菩萨之功德)不生于清净之高原陆地,必须长于低湿污泥(众生世界),佛菩萨之功德必须于众生世界中成就,一般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之声闻,尚有可能发菩提心,一旦入灭尽定证得四果,则无苦恼之逼迫,认为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内心安住于空,因此不容易发菩提心,除非佛进入其灭尽定之境界,令其发菩提心。故知大小乘“空”之不同。

  ‧【华严经】「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菩萨内心清凉,“常游” 毕竟空,而非“常住” 毕竟空,“游”即游动,可从空出假。修习大乘佛法者,亦须证得空性,但不住于空性,必须从空出假。

  ‧智者大师天台四教之“通”教则强调修空观,并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三乘共坐解脱船」,“空”为三乘共学,非小乘才坐毕竟空之解脱船,不同的是,菩萨证空后,能够从空出假,度化众生,为菩萨与空性相应之理性抉择,而非以空为究竟。

  

  己二、修方便随缘止成就假观

  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

  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

  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

  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

  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

  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

  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

  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空观为三乘共学,假观则不共二乘,为菩萨所独有。

  ‧菩萨于因地,为度一切如母有情,因此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空),而自寂灭。此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虽心性自性空,但从因缘而言,各式因缘相对之时,则能出生一切诸法,剎那幻化,虽无决定真实性,但仍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虽三乘共坐解脱船,但阿罗汉不能于空中种树(菩提树),菩萨有虚空,亦有大地(菩提心),故能于空中种树。菩萨由于大悲心之推动,亦能从空出假,分别众生根器之不同,习性好欲无量,故说无量不同之法。若菩萨能成就四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随顺众生之因缘,施设各种方便。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假观之智慧),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仍不圆满。

  ‧菩萨欲度众生必须具四无碍辩:1. 法无碍辩-----即遍学一切法门,最初从假入空时,依止单一法门,即可将内心由假名假相假用引入空性,若欲度众生,则需遍学一切法门,例如各种经典、各种法门、念佛三昧、首楞严三昧、海印三昧……等,通达一切法,故名法无碍。2. 义无碍辩-----了解各法门之道理。3. 词无碍辩----通达各种文字。4. 乐说无碍辩-----慈悲为众生说法,心无疲厌。

  

  ‧ 菩萨欲度众生亦必须成就道种智:“道”,即诸佛之道法(能对治者);“种”,即众生各种不同之性(所对治者);说明欲度众生,必须学习诸佛道法及观察众生各种不同之性。

  

  

  

【16】

  

  己三、修息二边分别止成就中观

  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