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時常用,除了對所修之法有信心外,還必須常用此法,才能將生轉熟,由熟轉巧。
叁、勤-----用之專精不息,取得差得度,不要常換法寶,必須專精,例如相信大悲咒可治好病,將大悲咒持叁十萬遍甚至一百萬遍,密宗修持亦然,專精持一咒一百萬、五百萬遍才能專精,蕅益大師亦言:「滴水常流則能穿石」水滴不多,但每日滴于同處,一日、二日、叁日……一年、十年,終有一日能穿破石頭。
四、常住緣中-----細心念念依法,而不異緣,修行時不打妄想,念念依止所修之法。
五、別病因法-----判斷病之因緣爲何?四大不調?鬼神病?業報病?根據病之因緣,修相應對治之法。
六、方便-----吐納運心緣想,呼吸息觀想適當,例如身體寒冷,則觀吸入暖息,身體熱,則觀冷息,善巧成就,不失其宜。
七、久行-----用之未即有益,不計日月,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常習不廢。
八、知取舍-----若修某法時,覺稍有幫助,則知益即勤,若不但無幫助,反有傷害,可見當初判斷之法不相應,有損即舍之,微細轉心調治色身。
九、持護-----修持一段時間後,功德稍有轉變,此時應善識異緣觸犯,注意違背之因緣,飲食之禁忌等,例如脾胃寒冷,不宜食冷性食物…….
十、識遮障-----功德尚未堅固之前,得益不向外說,否則破壞其功德,遭損傷亦不生疑謗。
‧ 若能依此治病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虛者也。
丁十、證果第十 分二:初、明初心證果之相。二、明後心證果之相。
今初。
戊一、明初心證果之相(分空假中叁觀)
己一、修體真止成就空觀
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是名「從徦入空觀」,亦名二谛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故經雲:「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爲。如是思惟,不生喜樂。」當知若見無爲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叁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前九科,包括二十五方便行、正修行、對治身心障礙,皆爲因地修行,第十科則說明果地功德。
‧初心----指初地;後心----指初地以後。
‧佛陀無量無邊之功德,皆以智慧爲根本,六度若無般若,則無法“度”到彼岸。而一切智慧之中,以空觀爲第一。
‧修止觀時必須
1.破所取相-----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非自性有。徹悟大師指出:「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爲何有生命?【楞嚴經】亦雲:一念不覺,即生有情的生命;至等覺菩薩後心,一念相應慧,于金剛意定,生起我空法空之智慧,即息滅生死業力,有情的生命即結束;由此可知最初之生命由“一念不覺”而來,最後生命之結束由“一念相應”而終,而此二者之間則是一念妄想,剎那變現出虛妄果報,故一切諸法皆由心生。
2.破能取相-----觀察此能變現萬法之心,亦是假藉因緣而有,非自性有,故虛假不實故空。
‧能取所取皆虛假不實,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體
真止」也。
‧佛法之空,爲空其內心之“名字相”,而非空掉(破壞)一切境界,
所應破壞者爲內心之“偏即止”,將過去虛妄串習所安立的各種名
言破壞,內心清淨,此即爲與真正空觀相應之「體真止」。
‧內心安住「體真止」,則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修空
觀者,了知不論清淨(佛)雜染(衆生)境界,皆是因緣所生,內
心無清淨雜染之分別,了知佛果不可得,衆生自性亦不可得,是名
「從徦入空觀」,亦名二谛觀(由世俗谛趨向查谛),亦名慧眼(空
性之智慧),亦名一切智(通于有爲、無爲諸法,故名一切智)。
‧ 南宋時代,有一禅師從內陸參訪住于福建沿海一帶之雪峰禅師,師問:「你從何來?」曰:「從內陸來。」師:「長途拔涉,一路辛苦了!」曰:「仰慕道德,不但辛勞。」師:「汝猶醉在。」跪曰:「我被無明酒所醉,請和尚開示,將此醉趨出。」師曰:「出去!」由此可知,“仰慕道德,不但辛勞”表示此人內心仍在色聲香味觸法分別活動,應從此假名假相假用之境界“出去”到空的境界,故初學者不應于色聲香味觸法中分別活動,應安住于空(從假入空),內心由假名假相假用之境界出去,安住于空的境界。
‧ 智者大師檢別大小乘“空”之不同:修行人若從假入空後,即長住此空,即墮聲聞辟支佛地,而非佛法界。摩诃迦葉尊者證阿羅漢果後,于【法華經譬喻品】雲:「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爲。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摩诃迦葉尊者未聞法華經前,不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雖亦聽聞佛說各種大小乘之佛法,每當佛說大乘佛法(教化衆生、四攝、六波羅密….等)之時,迦葉尊者內心知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內心安住于無漏無爲,故內心並無喜樂。阿羅漢已證空性之智慧,知一切苦集滅道因果,皆爲空寂,見菩薩現無量無邊依正二報之莊嚴,內心亦羨慕。由此可知,阿羅漢從假入空若不回小向大,只安住空,則當知若見無爲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叁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維摩诘經】「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汙泥乃生此花」蓮華(佛菩薩之功德)不生于清淨之高原陸地,必須長于低濕汙泥(衆生世界),佛菩薩之功德必須于衆生世界中成就,一般證得初果、二果、叁果之聲聞,尚有可能發菩提心,一旦入滅盡定證得四果,則無苦惱之逼迫,認爲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內心安住于空,因此不容易發菩提心,除非佛進入其滅盡定之境界,令其發菩提心。故知大小乘“空”之不同。
‧【華嚴經】「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菩薩內心清涼,“常遊” 畢竟空,而非“常住” 畢竟空,“遊”即遊動,可從空出假。修習大乘佛法者,亦須證得空性,但不住于空性,必須從空出假。
‧智者大師天臺四教之“通”教則強調修空觀,並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叁乘共坐解脫船」,“空”爲叁乘共學,非小乘才坐畢竟空之解脫船,不同的是,菩薩證空後,能夠從空出假,度化衆生,爲菩薩與空性相應之理性抉擇,而非以空爲究竟。
己二、修方便隨緣止成就假觀
若菩薩爲一切衆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爲,而自寂滅。
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谛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
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
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
種樹。亦能分別衆生諸根,性欲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礙
辯才,則能利益六道衆生,是名「方便隨緣止」。乃是「從空入假
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
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空觀爲叁乘共學,假觀則不共二乘,爲菩薩所獨有。
‧菩薩于因地,爲度一切如母有情,因此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爲(空),而自寂滅。此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谛觀,雖心性自性空,但從因緣而言,各式因緣相對之時,則能出生一切諸法,剎那幻化,雖無決定真實性,但仍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雖叁乘共坐解脫船,但阿羅漢不能于空中種樹(菩提樹),菩薩有虛空,亦有大地(菩提心),故能于空中種樹。菩薩由于大悲心之推動,亦能從空出假,分別衆生根器之不同,習性好欲無量,故說無量不同之法。若菩薩能成就四無礙辯才,則能利益六道衆生,是名「方便隨緣止」,隨順衆生之因緣,施設各種方便。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假觀之智慧),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仍不圓滿。
‧菩薩欲度衆生必須具四無礙辯:1. 法無礙辯-----即遍學一切法門,最初從假入空時,依止單一法門,即可將內心由假名假相假用引入空性,若欲度衆生,則需遍學一切法門,例如各種經典、各種法門、念佛叁昧、首楞嚴叁昧、海印叁昧……等,通達一切法,故名法無礙。2. 義無礙辯-----了解各法門之道理。3. 詞無礙辯----通達各種文字。4. 樂說無礙辯-----慈悲爲衆生說法,心無疲厭。
‧ 菩薩欲度衆生亦必須成就道種智:“道”,即諸佛之道法(能對治者);“種”,即衆生各種不同之性(所對治者);說明欲度衆生,必須學習諸佛道法及觀察衆生各種不同之性。
【16】
己叁、修息二邊分別止成就中觀
菩薩雖複成就此二種觀,是名方便觀…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