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8

  ..续本文上一页“惭愧”,相信宇宙之因缘果报,尊重善法,排斥恶法,即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诸众戒,收摄身口意,不造诸恶(杀、

  盗、淫、二舌、绮语、妄言、恶口---性罪;遮罪----饮酒等)。

  ‧ 「自净其意」---- 依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后,则身、口

   恶法逐渐淢少,善法之功德渐显,逐渐能够观察内心的波动,进

   而修习止观,“止”就是信愿持名,加强止的念力,“观” 就

   是修四念处,观察现前之身心为不净、苦、无常、无我,破除颠

   倒,使令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安立我

   们这一念心,是故名为“自净其意”。

  

  丙二、略述止观功德

  

  丁一、正明止观功德

  若夫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 总标止观功德 ---- 「若夫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 泥洹----即大般涅槃,不生不灭,亦无变异相,生、住、异、灭之相皆不可得,是则名为“涅槃”。

  ‧ 涅槃(泥洹)之真法,与外道虚妄之法不同。外道也会布施、持戒、忍辱,得人天果报,但此非真法 ,当可乐果报享尽后,则沦落三恶道,或为牛、或为狗、或为猪。故可乐果报皆不真实,随顺因缘而变化。涅槃之寂静、安乐,则不会随时间、空间之因缘而变化,是为真法。

  ‧ 《楞严经》中指示,佛陀有九种遗报,马麦则为其中之一:

  佛陀带领诸位比丘结夏安居,有一国王发心供养三个月的饮食,但此国王被魔王所迷惑,因此忘了此事。此时有一马夫,便取马麦(马吃的粗糠)供养佛陀及诸位比丘。比丘们食马麦而难以下咽,佛陀则“入食人口成甘露味”,即使是粗糠,食入佛陀之口,亦成甘露,可见佛陀常乐我净之快乐,不会受任何境界所影响。

  ‧ 故我们应“学佛”,向佛陀学习,舍弃现前不真实的快乐,皈依法,追求涅槃之真法。

  ‧ 有很多途径可进入泥洹真法(入乃多途),总括来说,其中最急重要者(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由此可知,止观能使我们契入泥洹真法。

  ‧ 别释止观功德 ---- “止”乃伏烦恼(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故修止如缚贼,若欲断除烦恼,使之不再生起,则需修观,以无常、无我之智慧,根除烦恼。

  ‧ 止则能够保护增长(爱养)心识,凡夫若不修止,六根接触六尘之时,则心光外泄,意识薄弱,若有止的功德,则心可专注,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使明了心、堪忍性增强;修观则能策发内心不可思议之智慧(神解)。

  ‧ 止可引生禅定(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引生之原由凭借(由藉)。

  ‧ 若能成就定慧二法,则自利、利人之功德皆具足。故【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随顺)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佛陀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之后指出,虽然演说声闻、缘觉、菩萨…..等等小乘、大乘种种*轮,其实我的内心安住于大乘法(大般涅槃),并念念随顺此“大般涅槃”之境界(自受用之功德)。并由此清净心,显现出福德(定)、智慧二种庄严,以度众生。

  ‧ 乘 ---- 船也,即从此岸到生死的彼岸所乘之船。乘(船)有大小,大乘则多人一起到彼岸,即大般涅槃。

  ‧ 马鸣菩萨大乘起性论指出:大乘即为现前一念之清净心,即大般涅槃,而不是有个地方叫“大般涅槃”,若能调伏内心之我法二执,则此一念之清净心,即为大般涅槃(不二)。而不是离开现前之一念心,去寻找“大般涅槃”。

  ‧ 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过去佛陀(国王)与提婆达多(狐狸)有一公案(国王与狐狸)…..过去山中有一狡猾的狐狸,欲统治整个森林,故到仙人处学习权术,多年之后稍有理解,故返回森林,恐吓一只弱小的狐狸:「你现在要听我的,否则我将会把你杀死。」如此便征服了此小狐狸。之后此二狐狸便一同恐吓另一较大的狐狸:「你现在要听我们的,否则我们将会把你杀死。」如此便征服了此狐狸。之后此三狐狸便又一同恐吓另一较大的狐狸…………..如此,征服了所有的狐狸,乃至于大象、老虎、狮子…..等一切动物,而成了森林之王。但此狐狸仍不满足,欲娶国王的女儿为妻,于是带领所有的动物来到皇宫,对国王说:「我们把你的城包围了,希望你把女儿嫁给我,否则我们将会把你城里的人民杀死。」于是国王紧急招集了所有的大臣,有一智臣说:「狐狸本非森林之王,由于权术而成为森林之王,其本性仍为狐狸,而狐狸天性恐惧狮吼,若我们答应与其挑战,并要求不要先派狮子出战,则狡猾的狐狸必会以为我们害怕狮子,而故意先派狮子出战,如此一来狐狸便中计。」果然,狐狸先派一群狮子出战,群狮俱吼之时,狐狸便恐吓至心脏破裂而死。此狐狸即为提婆达多之前身,国王即为佛陀之前身,智臣即为舍利弗之前身。由此可知,「若以权术度众生,则无法持久,必须以定慧力度众生」。

  丁二、合释止观双运

  当知此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

  「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德

  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等

  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

  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以此推

  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

  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说明止观必须双运,缺一不可。

  ‧ 当知此止观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止或偏修观,即堕入邪取颠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止),不学智慧(观),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内心散乱,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三界,盖无差别,皆无法趣向涅槃。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 偏修禅(止)与偏修智慧(观)之过失不同;有禅定之人,能于定中发动种种神通,例如可见到牛升天,但若无足够的智慧,则误以为牛因为吃草而升天,殊不知其真正升天的因缘,是由于过去生之业力成熟,而于今生(牛身)感到升天的果报,故偏修止曰愚。若不学佛法,只修禅定,则心性偏于“外道种性”,随禅定之增长,而于内心产生邪分别,于禅定中所得之消息,独自分别归纳,而自创一道(外道),此种邪见非常坚固,连佛陀都无法度化。故应学习佛法,皈依三室,若能生生世世遇到佛法,则善根能不断增长,不偏离正道,逐渐转凡成圣。

  ‧ 说明止观必须均等: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以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 于法华会上,迦叶尊者尚未发菩提心前,曾向佛说:「我过去只喜好安住于我所成就之“有余依涅槃”,沉浸于不生不灭、我空之境界,于广学佛法、度化众生、庄严佛土并无好乐之心。」可见二乘种性之人,对于广学佛法、度化众生、庄严佛土并无好乐之心,故定力虽强,但无法见到佛性。智者大师认为,小乘人只见偏真法性,未见中道思想(佛性)。

  ‧ 十住菩萨,广学佛法,虽智慧力多,但缺少禅定;菩萨之悲心重,禅定亦随之影响,由于定力薄弱,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 故声闻、菩萨之定、慧皆不均等,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完全)见于佛性。以此推之,止观不但尚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亦为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三、结示著述缘起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

  ‧智者大师说明止观的功德之后,结示著述缘起:

  ‧ 声闻、菩…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