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7

  ..续本文上一页所创一佛乘之圆顿止观,此时慧思禅师赞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也。」又云:「余老矣,当退居南岳,愿你宏扬此一佛乘之妙法,勿作佛法断种人。」

  

  既奉严训,不获从往,遂同法喜等二十七人,移至金陵。有僧法济,自矜禅学,倚卧问言:「有人入定,闻摄山地动,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师曰 :「边定未深,邪乘暗入,若取若说,定坏无疑!」济惊起谢曰:「老僧尝得此定,向人说此,即失此定。」由是名闻朝野,声驰道俗。

  ‧ 智者大师便奉慧思禅师之严训,同法喜等二十七人,移至金陵(此时智者大师年三十)。当时金陵佛法相当兴盛,有一位六十多岁的法济法师,有些禅定的功夫,并且相当地傲慢,躺在椅子上问智者大师言:「有一人入定,于定中见到距离人间七公里之摄山在震动,又见三论宗僧诠法师修练无常,此为何种禅也?(他心通)」智者大师曰 :「此种禅,属于意界定(边定),只在禅的边缘,未进入根本禅,于禅定中,应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如何见摄山地动,及僧诠修练无常?可见有邪(鬼神等之外邪;或妄念之内邪)乘心中失念(暗)而入,若执着此定(取)或向他人说,此禅定必会被破坏!」此时法济法师立刻惊坐起身,谢曰:「老僧尝得此定,向人说此,即失此定。」由此可知智者大师的智慧不可思议,从此以后便名闻朝野,声驰道俗。

  ‧ 于百法明门论中指出失念为昏沉、掉举之前奏,例如念佛时失去佛号(失念),则会产生昏沉、掉举。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萨婆他品》中指出“沉默”(微细的失念)为失念之前奏,例如念佛时佛号虽尚在,但不清楚,将要失去佛号之时,即为“沉默”,此时最易邪乘暗入,而见诸境界。

  ‧ 平时于散乱心中打妄想,不会有何境界,但若于定中打妄想,由于心力太强,则易见诸境界。

  ‧ 智者大师于瓦官寺共待八年,主要讲法华经、大智度论、释禅波罗密三部经。

  

  年三十八,因感徒众转多而得法转少,乃谢遣徒众,隐居天台,以期深入三昧,令法镜圆明,渊源流长。师初至头陀,一日入座,忽于后夜,大风拔木,雷振动山,诸魔鬼魅,一时俱现,状甚可畏,师安心空寂,诸魔自退,魔复作父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师深念实相,体达本空,一心寂静,忧苦之相,寻复消灭,强转二缘,所不能动。至此云开见日,万境洞明,妙慧深禅,法乐内充。后于天台山建立道场,并演说《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及《摩词止观》等三大部。台宗教观,由是而完备,门庭从此而光辉,而天台一宗之教观, 始卓然成立也。

  ‧ 年三十八,感到亲近他的徒众转多,而真正得法者转少,乃谢遣徒众,隐居天台,以期深入三昧,使令大乘法镜更加圆明,渊源流长。

  ‧ 传记记载,智者大师第一年有四十位徒众,有二十人悟道,得一佛乘之教法;第二年有一百位徒众,有十人悟道;第三年有二百位徒众,只有十人悟道。由于弘法利他之因缘渐差,于是考虑自修。

  ‧ 深入三昧之后,才能使大乘法镜渊源流长,故教观纲宗云:「佛祖之要,教观而己,教非观不传,观非教不正。」可见若无止观,则教法无法弘传。

  ‧ 智者大师便带几位徒众至华顶山修头陀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日入座,忽于后夜,定中见到大风拔木,雷振动山,诸魔鬼魅,一时俱现,状甚可怖,此时智者大师由于已证旋陀罗尼(理解空性),故能安心空寂,诸魔自退,魔又变作父母师僧之形相,一下依靠,一下拥抱,悲咽流涕,欲破坏智者大师之禅定,大师则深念实相,体达本空,一心寂静,忧苦之相,寻复消灭,强转二缘,所不能动。

  ‧ 大师所遇所见之境,非凡夫所能及,凡夫体达本空者少,若遇魔境,则需仰赖佛力,退诸魔境。

  ‧ 智者大师经过天魔干扰之后,便云开见日,万境洞明,突破一切障碍,生妙智慧,禅定深厚,法乐内充。后于天台山建立道场,并演说《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及《摩词止观》等三大部。台宗教观,由是而完备,门庭从此而光辉,而天台一宗之教观, 始卓然成立也。

  ‧ 《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属教;《摩词止观》属观,即一心三观,观现前之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

  ‧ 天台宗之教观虽源自慧文、慧思禅师,但未明确标示判教,属口述之心要,直到智者大师着《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及《摩词止观》,此时天台宗之五时八教、一心三观才现于文字。

  

  六、入灭 ---- 年六十,应皇奉迎,演说《法华》,行至石城,乃云有疾,谓智越云:「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吾知命在此,故不须前进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语己右拹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唱《法华经》、《无量寿经》,以为最后闻思,时石佛倍大光明满山,直入房内,诸僧咸见。智朗请云:「伏愿慈留,赐释余疑,不审何位?殁此何生?」师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只登五品!」又云:「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未时入灭,至于子时顶上犹暖。春秋六十,僧腊四十。 -------- 糅合〈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年六十,应皇帝邀请,演说〈法华〉,行至智者大师可能是往生,便说有疾病,不能再行走,并告诉侍者智越法师云:「大王欲使我来,我不负言而来,我知命应在此结束,故不须前进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在此做最后用功。」

  ‧说完之后便右拹西向而卧,专称阿弥陀佛、摩诃般若波罗密、观

   世音菩萨,唱〈法华经〉、〈无量寿经〉,以为最后闻思,时石佛(弥

   勒菩萨)倍大光明满山,直入房内,在场的诸位法师都看见。

  ‧ 此时智朗法师请问云:「希望大师慈悲,解除我们心中疑惑,大师之修行为何阶位?死后往生何处?」师云 :「我若不领众,今生必能得圆教之六根清净位(断见思,与慧思禅师同),但由于我领众,又讲经说法,损己利人,只登五品!」又云:「我的师长、朋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说完之后,便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未时入灭,至于子时顶上犹暖(入圣位或生净土)。年六十,僧腊四十。

  ‧ 可见领众虽可增加福德,但不易断除烦恼。

  ‧ “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故知智者大师可能是往生弥陀国土,亦有人说智者大师可能是往生弥勒净土,因“石城” 之石佛为弥勒菩萨之相。

  ‧ 智者大师之一生就本门而言,为法身大士;就迹门而言,为圆教五品观行。

  

  甲三、随文释义 分三:初总论。 二、分论。三、结论。

   一、总论分三:初总标佛法大纲。二、略述止观功德。三结示着

   述缘起。 今初。

  

  丙一、总标佛法大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智者大师于修止观前,标出佛法之修行大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出于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之前一尊佛)之略教戒。此亦包含止观之内涵,其中可分为二次第:

  道次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佛法必须要有一正见。

  在佛陀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中有一部分为“无因缘

  论”,即相信宇宙的种种果报,皆自然而生,无其原因,完全靠

  个人追求而得,亦不相信生命相续,主张“人死如灯灭”(断见),

  故鼓励追求今世之安乐。另一部分之外道主张“邪因缘论”,相

  信宇宙的种种果报,皆有其原因,皆为大梵天所创造(常见),

  故若欲离苦得乐,应向大梵天祷告祈求。佛陀出现后,否定断见、

  常见二种错误的思想,而提出“正因缘论”,根据一切法之空性,

  提出而苦、集、灭、道四圣谛(圣人所觉悟之真理),「诸法从本

  来,常自寂灭相」,宇宙中无常一之主宰创造果报。由于业力之

  推动,而产生种种果报。因过去杂染之因缘,使令我们痛苦(苦

  集),若能除去杂染之因缘,则能有圣人之“道”的因缘,证得

  圣道。修行佛法必须要了解此正确之源起,引发离苦得乐之愿力-

  --- 发菩提心,思惟三界果报之苦(苦苦、坏苦、形苦),趣向涅

  盘。发菩提心者,于其内心生起“惭愧”“信心”二心所法,此

  时虽未见真谛,但对四圣谛之源起生起“信心”,依止此信心而

  生起…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