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7

  ..續本文上一頁所創一佛乘之圓頓止觀,此時慧思禅師贊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也。」又雲:「余老矣,當退居南嶽,願你宏揚此一佛乘之妙法,勿作佛法斷種人。」

  

  既奉嚴訓,不獲從往,遂同法喜等二十七人,移至金陵。有僧法濟,自矜禅學,倚臥問言:「有人入定,聞攝山地動,知僧诠練無常,此何禅也?」師曰 :「邊定未深,邪乘暗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濟驚起謝曰:「老僧嘗得此定,向人說此,即失此定。」由是名聞朝野,聲馳道俗。

  ‧ 智者大師便奉慧思禅師之嚴訓,同法喜等二十七人,移至金陵(此時智者大師年叁十)。當時金陵佛法相當興盛,有一位六十多歲的法濟法師,有些禅定的功夫,並且相當地傲慢,躺在椅子上問智者大師言:「有一人入定,于定中見到距離人間七公裏之攝山在震動,又見叁論宗僧诠法師修練無常,此爲何種禅也?(他心通)」智者大師曰 :「此種禅,屬于意界定(邊定),只在禅的邊緣,未進入根本禅,于禅定中,應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如何見攝山地動,及僧诠修練無常?可見有邪(鬼神等之外邪;或妄念之內邪)乘心中失念(暗)而入,若執著此定(取)或向他人說,此禅定必會被破壞!」此時法濟法師立刻驚坐起身,謝曰:「老僧嘗得此定,向人說此,即失此定。」由此可知智者大師的智慧不可思議,從此以後便名聞朝野,聲馳道俗。

  ‧ 于百法明門論中指出失念爲昏沈、掉舉之前奏,例如念佛時失去佛號(失念),則會産生昏沈、掉舉。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略論薩婆他品》中指出“沈默”(微細的失念)爲失念之前奏,例如念佛時佛號雖尚在,但不清楚,將要失去佛號之時,即爲“沈默”,此時最易邪乘暗入,而見諸境界。

  ‧ 平時于散亂心中打妄想,不會有何境界,但若于定中打妄想,由于心力太強,則易見諸境界。

  ‧ 智者大師于瓦官寺共待八年,主要講法華經、大智度論、釋禅波羅密叁部經。

  

  年叁十八,因感徒衆轉多而得法轉少,乃謝遣徒衆,隱居天臺,以期深入叁昧,令法鏡圓明,淵源流長。師初至頭陀,一日入座,忽于後夜,大風拔木,雷振動山,諸魔鬼魅,一時俱現,狀甚可畏,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魔複作父母師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師深念實相,體達本空,一心寂靜,憂苦之相,尋複消滅,強轉二緣,所不能動。至此雲開見日,萬境洞明,妙慧深禅,法樂內充。後于天臺山建立道場,並演說《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及《摩詞止觀》等叁大部。臺宗教觀,由是而完備,門庭從此而光輝,而天臺一宗之教觀, 始卓然成立也。

  ‧ 年叁十八,感到親近他的徒衆轉多,而真正得法者轉少,乃謝遣徒衆,隱居天臺,以期深入叁昧,使令大乘法鏡更加圓明,淵源流長。

  ‧ 傳記記載,智者大師第一年有四十位徒衆,有二十人悟道,得一佛乘之教法;第二年有一百位徒衆,有十人悟道;第叁年有二百位徒衆,只有十人悟道。由于弘法利他之因緣漸差,于是考慮自修。

  ‧ 深入叁昧之後,才能使大乘法鏡淵源流長,故教觀綱宗雲:「佛祖之要,教觀而己,教非觀不傳,觀非教不正。」可見若無止觀,則教法無法弘傳。

  ‧ 智者大師便帶幾位徒衆至華頂山修頭陀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日入座,忽于後夜,定中見到大風拔木,雷振動山,諸魔鬼魅,一時俱現,狀甚可怖,此時智者大師由于已證旋陀羅尼(理解空性),故能安心空寂,諸魔自退,魔又變作父母師僧之形相,一下依靠,一下擁抱,悲咽流涕,欲破壞智者大師之禅定,大師則深念實相,體達本空,一心寂靜,憂苦之相,尋複消滅,強轉二緣,所不能動。

  ‧ 大師所遇所見之境,非凡夫所能及,凡夫體達本空者少,若遇魔境,則需仰賴佛力,退諸魔境。

  ‧ 智者大師經過天魔幹擾之後,便雲開見日,萬境洞明,突破一切障礙,生妙智慧,禅定深厚,法樂內充。後于天臺山建立道場,並演說《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及《摩詞止觀》等叁大部。臺宗教觀,由是而完備,門庭從此而光輝,而天臺一宗之教觀, 始卓然成立也。

  ‧ 《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屬教;《摩詞止觀》屬觀,即一心叁觀,觀現前之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

  ‧ 天臺宗之教觀雖源自慧文、慧思禅師,但未明確標示判教,屬口述之心要,直到智者大師著《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及《摩詞止觀》,此時天臺宗之五時八教、一心叁觀才現于文字。

  

  六、入滅 ---- 年六十,應皇奉迎,演說《法華》,行至石城,乃雲有疾,謂智越雲:「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吾知命在此,故不須前進也。石城是天臺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語己右拹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唱《法華經》、《無量壽經》,以爲最後聞思,時石佛倍大光明滿山,直入房內,諸僧鹹見。智朗請雲:「伏願慈留,賜釋余疑,不審何位?殁此何生?」師雲 :「吾不領衆,必淨六根,損己利人,只登五品!」又雲:「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跏趺唱叁寶名,如入叁昧,未時入滅,至于子時頂上猶暖。春秋六十,僧臘四十。 -------- 糅合〈天臺智者大師別傳〉

  ‧年六十,應皇帝邀請,演說〈法華〉,行至智者大師可能是往生,便說有疾病,不能再行走,並告訴侍者智越法師雲:「大王欲使我來,我不負言而來,我知命應在此結束,故不須前進也。石城是天臺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像,處所既好,宜在此做最後用功。」

  ‧說完之後便右拹西向而臥,專稱阿彌陀佛、摩诃般若波羅密、觀

   世音菩薩,唱〈法華經〉、〈無量壽經〉,以爲最後聞思,時石佛(彌

   勒菩薩)倍大光明滿山,直入房內,在場的諸位法師都看見。

  ‧ 此時智朗法師請問雲:「希望大師慈悲,解除我們心中疑惑,大師之修行爲何階位?死後往生何處?」師雲 :「我若不領衆,今生必能得圓教之六根清淨位(斷見思,與慧思禅師同),但由于我領衆,又講經說法,損己利人,只登五品!」又雲:「我的師長、朋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說完之後,便跏趺唱叁寶名,如入叁昧,未時入滅,至于子時頂上猶暖(入聖位或生淨土)。年六十,僧臘四十。

  ‧ 可見領衆雖可增加福德,但不易斷除煩惱。

  ‧ “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故知智者大師可能是往生彌陀國土,亦有人說智者大師可能是往生彌勒淨土,因“石城” 之石佛爲彌勒菩薩之相。

  ‧ 智者大師之一生就本門而言,爲法身大士;就迹門而言,爲圓教五品觀行。

  

  甲叁、隨文釋義 分叁:初總論。 二、分論。叁、結論。

   一、總論分叁:初總標佛法大綱。二、略述止觀功德。叁結示著

   述緣起。 今初。

  

  丙一、總標佛法大綱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智者大師于修止觀前,標出佛法之修行大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出于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之前一尊佛)之略教戒。此亦包含止觀之內涵,其中可分爲二次第:

  道次第----「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修行佛法必須要有一正見。

  在佛陀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其中有一部分爲“無因緣

  論”,即相信宇宙的種種果報,皆自然而生,無其原因,完全靠

  個人追求而得,亦不相信生命相續,主張“人死如燈滅”(斷見),

  故鼓勵追求今世之安樂。另一部分之外道主張“邪因緣論”,相

  信宇宙的種種果報,皆有其原因,皆爲大梵天所創造(常見),

  故若欲離苦得樂,應向大梵天禱告祈求。佛陀出現後,否定斷見、

  常見二種錯誤的思想,而提出“正因緣論”,根據一切法之空性,

  提出而苦、集、滅、道四聖谛(聖人所覺悟之真理),「諸法從本

  來,常自寂滅相」,宇宙中無常一之主宰創造果報。由于業力之

  推動,而産生種種果報。因過去雜染之因緣,使令我們痛苦(苦

  集),若能除去雜染之因緣,則能有聖人之“道”的因緣,證得

  聖道。修行佛法必須要了解此正確之源起,引發離苦得樂之願力-

  --- 發菩提心,思惟叁界果報之苦(苦苦、壞苦、形苦),趣向涅

  盤。發菩提心者,于其內心生起“慚愧”“信心”二心所法,此

  時雖未見真谛,但對四聖谛之源起生起“信心”,依止此信心而

  生起…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