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6

  ..续本文上一页陀教法依众生根器之不同可分顿、渐二大类。华严时属顿教,佛陀成道后,先对大乘善根成熟的法身菩萨说华严经,说明十住、十信、十回向、等觉、妙觉…….等等,佛菩萨果地功德,及因地六波罗蜜之修行,开展一佛乘的因果,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时,根机未熟之凡夫、阿罗汉二乘人则无法了解,因此佛陀说渐教法,依次为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设渐归顿)。

  ‧ 等到受具戒后,律、藏精通,过去禅定之善根发动(先世萌动),而喜乐禅乐,怏(一尢、)怏江东,无足可问!

  ‧ 怏(一尢、)怏:心中不满足。

  ‧ 当时的修行人,若不是有禅(观)无慧(抉择智慧,属教),即是有慧无禅,极少教、观双修,故智者大师内心有许多疑问,无足可问,因此心中不满足。由于此背景,使令智者大师日后所安立天台宗之教法,必是教、观双修。

  ‧ 由此可知,“无常”为智者大师出家之因缘,「叹荣华之难久,痛雕离之易及」,由于“无常”之智慧,而生起厌离心。现今受戒时,亦说此偈「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

  

  四、悟道 ---- 至年二十二,遥闻南岳慧思大师止光卅大苏山,即往礼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于是积勤行道,经二七日,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思师叹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 年二十二,遥闻南岳慧思大师于光卅大苏山住持正法,即告辞慧旷律师,前往礼拜慧思禅师。慧思禅师见智者大师时即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慧思禅师为相似位,断见、思惑之人,宿命神通,故见智者大师便知,昔日曾与智者大师,于灵山同听佛陀说法华经。由于过去的因缘,今日又见面。

  ‧ 慧思大师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

  ‧ 「普贤道场」:体性周偏为“普”,随顺众生之因缘成就无量之功德(随缘成德)为“贤”。体性周偏、随缘成德即是“真如”。故中国的忏法分为二大类:

  1. 梁皇忏类:属事相,向佛菩萨发露罪业,思惟罪业之过患、发愿不再造作。

  2. 法华三昧忏类:属理忏,依止“真如”,只要有无明就应该忏悔,不能随顺真如,即要忏悔,此为较深的忏法,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有一偈颂:「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知妄想为业障之根源,欲熄灭业障者,应先熄灭妄想,端坐观实相,趣向真如。

  ‧ 普贤道场之法华忏,根据普贤菩萨劝发品,以普贤菩萨为本尊,故中国诸多忏法之结尾必须三称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八十八佛亦属普贤道场之忏法,依止真如。

  ‧ 于是积勤行道,经二七日,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思师叹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 四安乐行:誓愿安乐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即发菩提心,摄持身口意三业(修戒定慧、止观)。四安乐行为慧思禅师读诵法华经后之心得,以四安乐行品总摄法华经,故将此法门流传于后。法华三昧忏之思想亦为慧思禅师所创,由智者大师写成文句。

  ‧ 由此可知慧思禅师教授智者大师之方法为 1. 拜法华三昧忏 2. 诵法华经、修四安乐行。

  ‧ 智者大师于是积勤行道,经二七日,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陀罗尼之智慧因静(三昧)而发。

  ‧ 三昧为定所收摄,陀罗尼属慧,陀罗尼必须依止三昧,散乱心无法生起陀罗尼。三昧容易退失,而陀罗尼则不易退失。《瑜伽师地论》将陀罗尼分为四种:

  1. 法陀罗尼:于三昧中得法陀罗尼,则对佛陀之教法(能诠之教法)能闻持不失,经典诵过一即不忘失,属闻慧成就。

  2. 意陀罗尼:对所诠之教法(苦、空、无常、无我…..)能闻持不失,属思慧成就。

  3. 咒陀罗尼:属修慧成就。通于内外道,有三昧禅定之人,藉禅定之堪能性,加持咒语,例如诵某某咒,则可免某某灾。佛菩萨之咒则不同,不但称赞人法,并以神咒消灭众生之妄想,引导趣向圣道。例如楞严咒:「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祈获法身。」

  4. 忍陀罗尼:安忍诸法实相而不失,为法身菩萨之境界,属证慧成就。

  ‧ 此时智者大师所得属法、意(闻、思)陀罗尼。

  ‧ 慧思禅师赞叹曰:「你所证的境界,没有你的善根,无法证得,亦只有我可以判断你所证的境界,你所入定者,为法华三昧前方便,尚未进入高深禅定;所生起的智慧,为初旋陀罗尼。由于对空性的理解(旋陀罗尼),一般只对文字初浅理解之法师,无法和你辩论!你将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 智者大师依据《普贤菩萨劝发品》,安立三种陀罗尼:

  1. 旋陀罗尼:旋有入空,空智慧成就,对空智慧能摄持不失。

  2. 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观察百千万亿之差别相,假观智慧成就。

  3. 法音方便陀罗尼:中观智慧成就。

  ‧ 证得陀罗尼之人,内心不断涌出智慧,可九旬(九十天)谈“妙”(“妙”法莲华经),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本门十妙、迹门十妙……….一切佛法汇归于“妙”字。

  

  五、弘法 ---- 思师造金字〈大品般若经〉竟,自开玄义,命师代讲,师纵无碍辩,唯三三味及三观智,用以谘审,余悉自裁。思师手持如意,临席赞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也。」又云:「余老矣,久羡南岳,当往居之,愿尔宏扬大法,勿作佛法断种人。」

  ‧ 智者大师师证得旋陀罗尼之后,适逢慧思禅师用金字造《大品般若经》竟,慧思禅师亲自开讲玄义,并命智者大师代讲经文,由于大师有陀罗尼之境界,故能无碍辩才,但唯三三味(空、无相、无作)及三观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无法突破。

  ‧ 三三味:

  1. 空:照见五蕴皆「空」,即我空,观察此色、受、想、行、识之生命体,无一恒常住不变之「我」。生命体为业力及烦恼和合,而创造色法及心法之相续(生命相续),此生命相续剎那剎那地变异,无一主宰者,例如「病」,亦为业力及烦恼和合,无一主宰者,无人可控制。

  2. 无相:观察色、受、想、行、识亦为毕竟空,即法空。

  3. 无作:玄奘大师译为「无愿」,由于观察空、无相,而即对三界有漏之道无需求之心。

  ‧ 三观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即空、假、中三种智慧。

  ‧ 智者大师疑问「三三味」为藏教所修,何以称为圆顿止观?又《大品般若经》云:由一切智引生道种智,由道种智引生一切种智,此三观智应次第生起,何以称为圆顿止观?

   慧思禅师答:不可由法门判断是否为「圆顿」,而必须由此能修行之心,能否开圆顿解来判断。天台宗提出中道实相,观察现前之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了解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修行一切法之前,若能了解中道实相,则即是圆顿止观,即使是受三皈五戒亦然。

  ‧ 中道实相:观察现前之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

  1. 即空:观察现前之一念心,必须假藉因缘而有,不能离因缘而独立存在,必须随顺因缘而变化,无真实独立之自主性,本性为毕竟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2. 即假:即此一念心,本性为清净毕竟空,随顺染净之因缘而创造出十法界、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

  3. 即中:空、假为不并、不合,由「空」衍生「假」,其中并无能所,亦无前后,当毕竟空之心受染净之因缘创造十法界之时,空有同时存在,无能所前后,此即为「即中」。

  ‧ 以此三观智修空、无相、无作,与藏教人不同。藏教人,依生灭次第,以空破有,空有对立,故往往成就空之后,便不再出来。天台宗则强调空有同时存在,一空一切空,非空假对立。话虽如此,了解现前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但依修行之次第,仍必须先修空观。蕅益大师于《灵峰宗论》指出:「一心三观,必以空为初门,譬如一刀千纸,历历分明」,圆顿之人修习止观,犹如利刀,一刀千纸,但每一张纸的次第,清楚分明。圆顿之人修习空,而不执着空,以空破执着,事实上空亦无自性,由于众生执着之习性,故以空破有。

  ‧ 智者大师心中之二疑问,经慧思禅师指示,即疑开顿解,智者大师终于了解慧思禅师…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