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5

  ..续本文上一页幻之境界,如同渴鹿追求阳焰(海市蜃楼,虚幻之相),永远无法满足。境界无自性,随顺因缘而变化,循业随心而生。

  ‧ 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十界的可乐、不可乐境界,皆无真实性,必须假借业力与分别心二种因缘才能存在。故蕅益大师劝勉我们:「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 金壁峰禅师:「若欲抓我金壁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铁链锁不得,休想抓我金壁峰」。

  ‧ 止静之十五分钟,前十分钟,必须先修止,心于佛号相续专一安住,此时处于无分别住,心中不可有名言,一心皈依,将这念心调到明静不动之境界,作为观的依止,之后再起观,观四念处,可随修一观,亦可修总相观。先观执着重者,所谓禽贼先禽王。

  ‧ 凡夫的烦恼,由串习而来,不会自然消失,必须对治,烦恼才会消失,就如地上有一堆垃圾,若不扫除,这堆垃圾不会自然消失。由于过去的串习,而产生诸多的爱、见烦恼,因此必须修四念处,对治爱、见烦恼。

  ‧ 观比止更为重要。“止”容易被破坏,欲界定,内之禅定是非常脆弱的,即使平时念佛念得很好,临命终时,内心仍易散乱;“观”则不同,经甚解而产生之抉择,一但建立,则不易被破坏,经“观”而产生无常无我之觉受,此种智慧不易退失,此觉受不易被破坏,对阿弥陀佛皈依之心,不易退失。故念佛人亦必须修止观,才能对治爱、见烦恼,否则爱、见烦恼只能暂时被佛号压住,并未根除。

  ‧ 爱、见烦恼由于无量劫不断地串习,非常坚固难破,故必须不断地、不厌其烦地重复修行,才能生起智慧,破坏爱、见烦恼。

  ‧ 必须先修止(念佛至明静不动),再修观,否则心过于散乱,无法起观。

  ‧ 小止观之二十五方便,即是修止观,对治爱、见烦恼。

  ‧ 小止观为明确的道次第,如何调身、调息、调心,进入正观,对冶魔境,治病,证果。

  

2

  

  

  甲二、作者略史

  一、出生 ---- 大师俗姓陈氏。世为颖川人,因晋时避乱,止于荆卅华容。父起祖,于梁元帝时,封为益阳侯。其母徐氏,梦香烟五采,萦回入怀,又梦口吞白鼠,因是而孕。诞灵之时,红光耸霄,邻人见之以为失火,争而视之,并无火事。是师产生,欲烹荤作食,以为庆席,时火灭汤冷,为事不成,有二僧扣门曰,此儿道德所钟,必当出家,言讫而隐。

  ‧中国佛教分为大乘八宗,其中以天台宗之教、观二法最为完备,故古人赞叹天台宗之教法为教、观双美。而此完美教观之产生因缘,与智者大师生长之历史背景,有决定的关系。因此,了解智者大师生长之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此教观产生之因缘。

  ‧家庭背景:智者大师俗姓陈。为颖川人,但因晋朝时避乱,而搬迁于荆卅的华容。大师之父亲名为起祖,梁朝孝元帝时,封为益阳侯。由此可知,智者大师生于大户长者之家。

  ‧ 母亲怀孕之情况:智者大师之母亲姓徐,温良恭俭,偏情斋戒,梦到空中有五采香烟,重重环绕其身(萦回),最后进入怀中,又梦见白鼠进入其口中(口吞白鼠),因此而孕。

  ‧ 白鼠:古时白鼠为尊贵的表征,为龙的化身。

  ‧ 出生时情况:出生之日(诞灵之时),红光高耸云霄,邻人见之以为失火,争而视之,才知并无火事。

  ‧ 出生后情况(无法煮荤食、圣僧授记):智者大师出生后,其父母欲煮荤食,请客庆祝,但始终无法起火,故无法煮荤食,此时有二位出家人扣门曰:「此儿道德所钟,必当出家」,说完之后便离开(言讫而隐)。

  ‧ 此儿道德所钟:“钟”,积聚,说明智者大师为功德力所成就,而非罪业力所成就。

  ‧ “火灭汤冷,为事不成”之因:

  1. 若从本门而言,智者大师为法身大士,其清净心无所障碍,无隔阴之迷,故可使火灭。

  2. 若从迹门而言,智者大师为圆教五品观行位(仍属凡位),仍有隔阴之迷,但由于菩萨于过去生中发大誓愿,其内心之清净愿力不可思议,即使在转世时,出现恶法,亦可使之消灭。

  ‧ 受戒时亦然,必须发愿,过去颠倒的境界就让它过去,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如此之愿虽小,但若能不断地去实践,由愿起行,由行再加强愿力,如此不断熏习第八识,当身口意将起恶法时,第八识自然会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抗拒恶法。由此可知愿力之重要,未入圣位之前,必须经常发清净之愿。

  ‧ 由此可知智者大师生出之种种瑞相不可思议。

  

  二、童年 ---- 师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至年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能成诵。年十五,值孝元之败,家国殄丧,亲属流徙,叹荣华之难久,痛雕离之易及,于长沙像前,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年十七,深厌家狱,思灭苦本,然二亲恩爱,不容听许,虽惟将顺,而寝哺不安,乃刻檀为像,披藏寻经,晓夜礼诵,念念相续。

  ‧大师之福德、智慧相状特别:

  1. 福德相状特别:大师眉有八彩色,眼有双瞳,有古帝舜王之相。

  2. 智慧相状特别:年七岁,喜欢到僧伽蓝,诸僧为他念【普门品】一遍,听后即能背诵。(闻、思陀罗尼)

  ‧大师之母得知其有此特别之智慧,此后便不允许大师再到寺庙,唯恐其出家。年十五,家有重变,侯景之乱孝元大败,家国皆穷尽丧失(殄丧),亲属流亡(流徙)。大师见此境界之变化,内心感叹荣华之难以持久,痛心雕谢别离之快速到来,于长沙寺庙佛像前,发弘大愿,誓出家作沙门,以荷负佛陀正法,为己重任。

  ‧由此可知「好花经摧折,曾无几日香,憔悴剩残枝,明日弃道旁。」好花好比世间之五欲乐,权位、眷属…….等种种之五欲乐,只能受用一时,雕凌之后,无常败坏,弃之道旁。

  

  年十七,内心深厌家庭生活,犹如牢狱不自在,想灭除痛苦之根本(爱取烦恼),欲出家修习戒定慧,以调伏痛苦之根本,但由于父母亲恩爱大师,不答应其出家为僧,因此大师只好随顺,但内心吃睡皆不安(寝哺不安),于是刻檀木为佛像,读诵经藏(解门),夜礼拜佛(行门),内心“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之信念不断,念念相续。

  

  三、出家 ---- 年十八,二亲殄丧,从兄求去,依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后诣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及【普贤观经】,历涉二旬,三部究竟。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妙饰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杂,身在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正经像,是后心神融净,爽利常日。逮受具戒,律藏精通,先世萌动,而常乐禅乐,怏怏江东,无足可问!

  ‧年十八,父母亲过世,向兄长要求出家,依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后跟随慧旷律师至大贤山之道场,使令诵法华三部(法华经、无量义经、及【普贤观经】),诵了二十日,三部诵竟。

  ‧智者大师出家于果愿寺,为乡下的小道场,智者大师的师父见他为初出家之小沙弥,便叫智者大师到田里工作,虽然智者大师偏爱解、行二门,亦毫无怨言地下田工作,利用夜晚到书房看书,被法绪法师之同参慧旷律师见到,感觉到智者大师虽是小沙弥,但气质非凡,阅经时专注好乐之情,亦与众不同,故对法绪法师言:「此沙弥为法门龙象,非此小道场所能栽培。」因此,法绪法师便将智者大师交予慧旷律师。

  ‧慧旷律师为唯识宗之学者,曾向真谛三藏学习摄大乘论,于唯识、戒律皆有相当的研究。

  ‧昔日智者大师诵经典时,内心常有疑惑,例如有时佛说妄想为生灭,但有时佛又说,妄想即真心,为不生不灭;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要灭此一念心),却又说诸佛正遍知海,存众生心想中(此一念心不可完全消灭)。故若无天台五时八教之道次第,则会觉得经典很多矛盾、很多疑惑。当时智者大师亦然,但当他诵了法华经后,很多疑惑随之而解。

  ‧ 智者大师在大贤山除了诵经外,慧旷律师亦为之受戒,并令他修方等忏,于静坐入观内心寂静之时,殊胜相状现前,见一广大道场,妙饰庄严,而诸经书佛像,纵横纷杂,无明确次第,智者大师自己身在高座,坐在绳床上,口诵《法华》,手整理经书佛像,之后由于业障消除而内心寂净。

  ‧ 大乘方等忏:除礼拜外,并要静坐入观(修止观)。

  ‧ “口诵《法华》,手正经像”亦表示智者大师将来会以法华一佛乘之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以此一佛乘之思想,而判出五时八教,使令佛陀教法的次第,更加明显。

  ‧ 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佛…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