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5

  ..續本文上一頁幻之境界,如同渴鹿追求陽焰(海市蜃樓,虛幻之相),永遠無法滿足。境界無自性,隨順因緣而變化,循業隨心而生。

  ‧ 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十界的可樂、不可樂境界,皆無真實性,必須假借業力與分別心二種因緣才能存在。故蕅益大師勸勉我們:「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 金壁峰禅師:「若欲抓我金壁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鐵鏈鎖不得,休想抓我金壁峰」。

  ‧ 止靜之十五分鍾,前十分鍾,必須先修止,心于佛號相續專一安住,此時處于無分別住,心中不可有名言,一心皈依,將這念心調到明靜不動之境界,作爲觀的依止,之後再起觀,觀四念處,可隨修一觀,亦可修總相觀。先觀執著重者,所謂禽賊先禽王。

  ‧ 凡夫的煩惱,由串習而來,不會自然消失,必須對治,煩惱才會消失,就如地上有一堆垃圾,若不掃除,這堆垃圾不會自然消失。由于過去的串習,而産生諸多的愛、見煩惱,因此必須修四念處,對治愛、見煩惱。

  ‧ 觀比止更爲重要。“止”容易被破壞,欲界定,內之禅定是非常脆弱的,即使平時念佛念得很好,臨命終時,內心仍易散亂;“觀”則不同,經甚解而産生之抉擇,一但建立,則不易被破壞,經“觀”而産生無常無我之覺受,此種智慧不易退失,此覺受不易被破壞,對阿彌陀佛皈依之心,不易退失。故念佛人亦必須修止觀,才能對治愛、見煩惱,否則愛、見煩惱只能暫時被佛號壓住,並未根除。

  ‧ 愛、見煩惱由于無量劫不斷地串習,非常堅固難破,故必須不斷地、不厭其煩地重複修行,才能生起智慧,破壞愛、見煩惱。

  ‧ 必須先修止(念佛至明靜不動),再修觀,否則心過于散亂,無法起觀。

  ‧ 小止觀之二十五方便,即是修止觀,對治愛、見煩惱。

  ‧ 小止觀爲明確的道次第,如何調身、調息、調心,進入正觀,對冶魔境,治病,證果。

  

2

  

  

  甲二、作者略史

  一、出生 ---- 大師俗姓陳氏。世爲穎川人,因晉時避亂,止于荊卅華容。父起祖,于梁元帝時,封爲益陽侯。其母徐氏,夢香煙五采,萦回入懷,又夢口吞白鼠,因是而孕。誕靈之時,紅光聳霄,鄰人見之以爲失火,爭而視之,並無火事。是師産生,欲烹葷作食,以爲慶席,時火滅湯冷,爲事不成,有二僧扣門曰,此兒道德所鍾,必當出家,言訖而隱。

  ‧中國佛教分爲大乘八宗,其中以天臺宗之教、觀二法最爲完備,故古人贊歎天臺宗之教法爲教、觀雙美。而此完美教觀之産生因緣,與智者大師生長之曆史背景,有決定的關系。因此,了解智者大師生長之背景,有助于我們了解此教觀産生之因緣。

  ‧家庭背景:智者大師俗姓陳。爲穎川人,但因晉朝時避亂,而搬遷于荊卅的華容。大師之父親名爲起祖,梁朝孝元帝時,封爲益陽侯。由此可知,智者大師生于大戶長者之家。

  ‧ 母親懷孕之情況:智者大師之母親姓徐,溫良恭儉,偏情齋戒,夢到空中有五采香煙,重重環繞其身(萦回),最後進入懷中,又夢見白鼠進入其口中(口吞白鼠),因此而孕。

  ‧ 白鼠:古時白鼠爲尊貴的表征,爲龍的化身。

  ‧ 出生時情況:出生之日(誕靈之時),紅光高聳雲霄,鄰人見之以爲失火,爭而視之,才知並無火事。

  ‧ 出生後情況(無法煮葷食、聖僧授記):智者大師出生後,其父母欲煮葷食,請客慶祝,但始終無法起火,故無法煮葷食,此時有二位出家人扣門曰:「此兒道德所鍾,必當出家」,說完之後便離開(言訖而隱)。

  ‧ 此兒道德所鍾:“鍾”,積聚,說明智者大師爲功德力所成就,而非罪業力所成就。

  ‧ “火滅湯冷,爲事不成”之因:

  1. 若從本門而言,智者大師爲法身大士,其清淨心無所障礙,無隔陰之迷,故可使火滅。

  2. 若從迹門而言,智者大師爲圓教五品觀行位(仍屬凡位),仍有隔陰之迷,但由于菩薩于過去生中發大誓願,其內心之清淨願力不可思議,即使在轉世時,出現惡法,亦可使之消滅。

  ‧ 受戒時亦然,必須發願,過去顛倒的境界就讓它過去,從今以後,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如此之願雖小,但若能不斷地去實踐,由願起行,由行再加強願力,如此不斷熏習第八識,當身口意將起惡法時,第八識自然會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抗拒惡法。由此可知願力之重要,未入聖位之前,必須經常發清淨之願。

  ‧ 由此可知智者大師生出之種種瑞相不可思議。

  

  二、童年 ---- 師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至年七歲,喜往伽藍, 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能成誦。年十五,值孝元之敗,家國殄喪,親屬流徙,歎榮華之難久,痛雕離之易及,于長沙像前,發弘大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爲己重任。年十七,深厭家獄,思滅苦本,然二親恩愛,不容聽許,雖惟將順,而寢哺不安,乃刻檀爲像,披藏尋經,曉夜禮誦,念念相續。

  ‧大師之福德、智慧相狀特別:

  1. 福德相狀特別:大師眉有八彩色,眼有雙瞳,有古帝舜王之相。

  2. 智慧相狀特別:年七歲,喜歡到僧伽藍,諸僧爲他念【普門品】一遍,聽後即能背誦。(聞、思陀羅尼)

  ‧大師之母得知其有此特別之智慧,此後便不允許大師再到寺廟,唯恐其出家。年十五,家有重變,侯景之亂孝元大敗,家國皆窮盡喪失(殄喪),親屬流亡(流徙)。大師見此境界之變化,內心感歎榮華之難以持久,痛心雕謝別離之快速到來,于長沙寺廟佛像前,發弘大願,誓出家作沙門,以荷負佛陀正法,爲己重任。

  ‧由此可知「好花經摧折,曾無幾日香,憔悴剩殘枝,明日棄道旁。」好花好比世間之五欲樂,權位、眷屬…….等種種之五欲樂,只能受用一時,雕淩之後,無常敗壞,棄之道旁。

  

  年十七,內心深厭家庭生活,猶如牢獄不自在,想滅除痛苦之根本(愛取煩惱),欲出家修習戒定慧,以調伏痛苦之根本,但由于父母親恩愛大師,不答應其出家爲僧,因此大師只好隨順,但內心吃睡皆不安(寢哺不安),于是刻檀木爲佛像,讀誦經藏(解門),夜禮拜佛(行門),內心“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爲己重任”之信念不斷,念念相續。

  

  叁、出家 ---- 年十八,二親殄喪,從兄求去,依果願寺法緒法師出家。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及【普賢觀經】,曆涉二旬,叁部究竟。進修方等忏,心淨行勤,勝相現前,見道場廣博,妙飾莊嚴,而諸經像,縱橫紛雜,身在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正經像,是後心神融淨,爽利常日。逮受具戒,律藏精通,先世萌動,而常樂禅樂,怏怏江東,無足可問!

  ‧年十八,父母親過世,向兄長要求出家,依果願寺法緒法師出家。後跟隨慧曠律師至大賢山之道場,使令誦法華叁部(法華經、無量義經、及【普賢觀經】),誦了二十日,叁部誦竟。

  ‧智者大師出家于果願寺,爲鄉下的小道場,智者大師的師父見他爲初出家之小沙彌,便叫智者大師到田裏工作,雖然智者大師偏愛解、行二門,亦毫無怨言地下田工作,利用夜晚到書房看書,被法緒法師之同參慧曠律師見到,感覺到智者大師雖是小沙彌,但氣質非凡,閱經時專注好樂之情,亦與衆不同,故對法緒法師言:「此沙彌爲法門龍象,非此小道場所能栽培。」因此,法緒法師便將智者大師交予慧曠律師。

  ‧慧曠律師爲唯識宗之學者,曾向真谛叁藏學習攝大乘論,于唯識、戒律皆有相當的研究。

  ‧昔日智者大師誦經典時,內心常有疑惑,例如有時佛說妄想爲生滅,但有時佛又說,妄想即真心,爲不生不滅;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要滅此一念心),卻又說諸佛正遍知海,存衆生心想中(此一念心不可完全消滅)。故若無天臺五時八教之道次第,則會覺得經典很多矛盾、很多疑惑。當時智者大師亦然,但當他誦了法華經後,很多疑惑隨之而解。

  ‧ 智者大師在大賢山除了誦經外,慧曠律師亦爲之受戒,並令他修方等忏,于靜坐入觀內心寂靜之時,殊勝相狀現前,見一廣大道場,妙飾莊嚴,而諸經書佛像,縱橫紛雜,無明確次第,智者大師自己身在高座,坐在繩床上,口誦《法華》,手整理經書佛像,之後由于業障消除而內心寂淨。

  ‧ 大乘方等忏:除禮拜外,並要靜坐入觀(修止觀)。

  ‧ “口誦《法華》,手正經像”亦表示智者大師將來會以法華一佛乘之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以此一佛乘之思想,而判出五時八教,使令佛陀教法的次第,更加明顯。

  ‧ 五時: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時。佛…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