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驰流动而生,并抓住此六尘境界不放(吸揽前尘),因此成就了六根(所依),亦说明六根为妄想(心法)及前尘(色法)的和合,故由此可知受无自性,为妄想驱驰,吸揽前尘所生。
‧ 所依:唯识学将六根名为所依,即为六识所依止,六识必须依止六根才能有了别的作用。
‧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说明行苦的相状;因缘果报亦无自性,剎那剎那地随众生因地的善恶业力,而生苦乐果报。此种变化扰动,即是苦。
‧ 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说明苦苦的相状;由于身心的变化,而生种种痛苦的感受。例如身体衰老、生病、面对死亡、怨憎会(与怨家相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等的苦,以及三恶道的苦,辛酸难比。
‧ 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说明坏苦的相状;受过去善业的招感,世间亦有种种的快乐,例如美好的眷属、各式各样的财宝、身体健康、长相端正庄严…..等等,使令我们感到一时的快乐、荣耀,但此快乐、荣耀无法久住,当此善业力享尽,苦恼的感受即会生起。故善导大师云:「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世间的快乐,皆是由业力而产生,当业力结束,快乐便消失,坏苦到来,其苦的势力比苦苦还大,更不易消受。
‧ 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结劝,不应被五欲尘劳所迷惑。佛法要众生放弃五欲乐,其积极目的是要我们追求三昧乐(明静不动内心之轻安乐)及涅槃乐(断烦恼圣人内心殊胜之寂静乐)。
‧ 五欲乐有诸多的过患,可分二方面来观察:
1. 就当下:「譬如刀上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说明追五欲乐之当下,即有痛苦的感受。五欲乐虽甜美,但追求五欲乐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如刀上蜂蜜,舔愈深则割愈深。世人为追求男女欲、名、利,甘愿做牛做马以换取乐受,而不知世上除五欲乐外,尚有其他殊胜之乐。
2. 就来生:「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说明乐受为善业所感之可乐果报,但此乐受却夹杂毒药,享受乐受之同时,也享受毒药,多次累积,便受毒害。虽然因过去的善业力,而享受五欲乐,但享受之同时,会产生贪、瞋烦恼(毒药),多次享受五欲乐,贪、瞋烦恼便不断地串习,终将堕落,导至大患,产生下一期不可乐果报。
‧ 故佛陀要我们诃责五欲乐,追求三昧乐及涅槃乐。四禅中的初禅----离生喜乐地,“生”即是世间的五欲。修禅定之人,调伏世间五欲后,而产生喜乐轻安的三昧乐即为初禅。此时,会觉观到所有的欲妄皆为负担,调伏五欲后,身心轻安,内心寂静,心一境性。故烦恼调伏一分,内心就多一分解脱、轻安。虽然舍弃五欲乐,但得到轻安乐,故蕅益大师劝勉我们「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肆、 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
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
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
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
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观心无常】
‧ “观心无常”对治“见”烦恼。
‧ 所观:可明了分别之心,即第六意识。
‧ 观察此明了分别之心,剎那剎那地改变,即无常。
‧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明了分别心之缘起;迷失了真常之佛性,即《大乘起性论蕴》所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因此妄动攀缘,此妄动一次又一次地扰动(纷纭),因而形成妄想分别心。
‧ 妄想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妄动(等流习性)所生,故妄想亦无自性。
‧ 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空间无常的相状(能分别之心无常);若将所攀缘的六尘除去,此能分别之心则不可得。例如以分别之心观察我们的眷属亲人,而生起“爱心所”;若以分别之心观察我们的怨家,则生起“瞋恨心所”;若将所观的眷属亲人及怨家除去,则“爱心所”及“瞋恨心所皆不可得,可见此能分别之心,由因缘而生,离尘无体,无自性可得。
‧ 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空间无常的相状(能分别之境无常);能分别之心,观察所得之境界,皆虚妄不实。例如每人对榴槤认识皆不同,有人以最好的名言称赞,亦有人以最坏的名言排斥,但此二种名言,皆不是真实的榴槤。由此可知,当外境(榴槤)进入内心,经分别之心观察后,所感受的境界,已和真实境界有出入。故蕅益大师云:「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
‧ 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说明时间无常的相状;过去心不可得,前一秒钟所起的念头,这一秒钟已无法找;末来心不可得,下一秒钟将起何念头,这一秒钟已无法得知;现在心不可得,这一秒钟的心,剎那剎那地生灭,无法安住,亦了不可得。
‧ 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现前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必须假借因缘而生,无法离开因缘。故蕅益大师劝勉我们:「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不要让此分别心做主人翁。
‧ 外道的禅定,到达四禅时,则无喜乐的感受(舍受),此时内心“明静不动,犹如止水,一切万法,皆于中现”,其心犹如平静不动之水,可显现出所有的境界。外道误以为此念心即是常乐我净,常住不动,即是涅槃,殊不知此明静不动之心,是由禅定的因缘而生,一但失去禅定,则明静不动之心亦觅之了不可得,故此心无自主性,不可称为涅槃。可知此明静不动之心亦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觅之了不可得,不可执着。
‧ 初学者之内心不容易做到无住,常游毕竟空,若欲使心不执着,则应将心依止于一法宝,例如依止于阿弥陀佛,即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命元辰,舍弃过去所有的依止,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本来面目,烦恼妄想一起,则一心念佛,断除妄想,使之无法相续。如此一来,妄想分别的等流性,逐渐被佛号所调伏,佛号的力量亦随之增强,此时,业力亦会随之改变,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烦恼罪业随内心妄想之水流动,当妄想之流水被调伏后,烦恼罪业亦会随之改变。故初学净土法门者,不容易做到无住,故强调依止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万德法具,依止阿弥陀佛,则会有种种功德。舍弃过去所有的自我名言分别心,完全依止一句佛号,则能破坏过去所有的烦恼罪业,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调伏种种的分别烦恼,种种的罪业亦会随之调伏改变。
伍、观法无我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
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
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
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
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观法无我】
‧ “观法无我”对治“见”烦恼。
‧ “心”为能受用的我;“法” 我所受用的境界,亦为因缘所生。
‧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法之缘起;如来藏妙真如性周偏十法界(藏性周圆),由过去第八识善恶业之种子(业力),而起现形(本质相分),加上我们的分别心(分别辨),而正式受用种种不同的境界。例如吃饭,饭为业力所现,吃到口里,加入我们的分别心,心情好时,则觉得这口饭非常甜美,心情不好时,则觉得这口饭味道极差。故我们所受用的境界,为业力和分别心和合而生。如此的和合,不论苦乐,皆不离真如(法法全),真如不变而随缘。
‧ 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
‧ 舛:错误,乖违。
‧ 和合:《楞严经》:此一念心与境界,非和合,非不和合。若心与境界和合,则境界应在心中,不会消失,例如听见鸟叫,若心与境界和合,则鸟叫声应永在心中,不会消失;若心与境界不和合,如何能听见鸟叫声?故“非和合,非不和合”。
‧ 因缘:天台宗将万法分为理俱和事照二方面观察。二乘人过分强调因缘观(事照),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而往往忽略如来藏本俱之万法(性俱),不知缘生缘灭之中,尚有不生不灭之本性。故二乘人将三界之业力调伏之后,则无法再起作用,殊不知在不生不灭之本性之中,俱足无量功德。相反的,若过分强调自性本俱,而不从事照中创造因缘,亦有缺失。故楞严经中提出双遮,理俱和事照互相配合。
‧ 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的和合思想,及二乘人权巧之因缘思想,皆属戏论,应当排遣。必须了解,真如应理俱和事照互相配合。
‧ 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外道无智慧眼,看不清世间的真相,往往落入常见、断见,无法趋向涅槃。
‧ 外道之修行,不见诸法真实相,最多只到四禅八定,不出三界,无法趋向究竟涅槃。
‧ 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欲出三界,必须观察一切因缘之本性皆是毕竟空,妙有真空,一切境界,皆由各人六业力与分别心和合而生,无真实性,例如“水”,人见为水,鬼见为火,鱼见为房屋,天人见为塯璃。凡夫追求虚…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