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馳流動而生,並抓住此六塵境界不放(吸攬前塵),因此成就了六根(所依),亦說明六根爲妄想(心法)及前塵(色法)的和合,故由此可知受無自性,爲妄想驅馳,吸攬前塵所生。
‧ 所依:唯識學將六根名爲所依,即爲六識所依止,六識必須依止六根才能有了別的作用。
‧ 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說明行苦的相狀;因緣果報亦無自性,剎那剎那地隨衆生因地的善惡業力,而生苦樂果報。此種變化擾動,即是苦。
‧ 苦果實堪悲,酸辛難比:說明苦苦的相狀;由于身心的變化,而生種種痛苦的感受。例如身體衰老、生病、面對死亡、怨憎會(與怨家相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等的苦,以及叁惡道的苦,辛酸難比。
‧ 世樂雖榮,享盡愁還至:說明壞苦的相狀;受過去善業的招感,世間亦有種種的快樂,例如美好的眷屬、各式各樣的財寶、身體健康、長相端正莊嚴…..等等,使令我們感到一時的快樂、榮耀,但此快樂、榮耀無法久住,當此善業力享盡,苦惱的感受即會生起。故善導大師雲:「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世間的快樂,皆是由業力而産生,當業力結束,快樂便消失,壞苦到來,其苦的勢力比苦苦還大,更不易消受。
‧ 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結勸,不應被五欲塵勞所迷惑。佛法要衆生放棄五欲樂,其積極目的是要我們追求叁昧樂(明靜不動內心之輕安樂)及涅槃樂(斷煩惱聖人內心殊勝之寂靜樂)。
‧ 五欲樂有諸多的過患,可分二方面來觀察:
1. 就當下:「譬如刀上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說明追五欲樂之當下,即有痛苦的感受。五欲樂雖甜美,但追求五欲樂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如刀上蜂蜜,舔愈深則割愈深。世人爲追求男女欲、名、利,甘願做牛做馬以換取樂受,而不知世上除五欲樂外,尚有其他殊勝之樂。
2. 就來生:「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說明樂受爲善業所感之可樂果報,但此樂受卻夾雜毒藥,享受樂受之同時,也享受毒藥,多次累積,便受毒害。雖然因過去的善業力,而享受五欲樂,但享受之同時,會産生貪、瞋煩惱(毒藥),多次享受五欲樂,貪、瞋煩惱便不斷地串習,終將墮落,導至大患,産生下一期不可樂果報。
‧ 故佛陀要我們诃責五欲樂,追求叁昧樂及涅槃樂。四禅中的初禅----離生喜樂地,“生”即是世間的五欲。修禅定之人,調伏世間五欲後,而産生喜樂輕安的叁昧樂即爲初禅。此時,會覺觀到所有的欲妄皆爲負擔,調伏五欲後,身心輕安,內心寂靜,心一境性。故煩惱調伏一分,內心就多一分解脫、輕安。雖然舍棄五欲樂,但得到輕安樂,故蕅益大師勸勉我們「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
肆、 觀心無常
迷卻真常,緣氣紛纭集一腔。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
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
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
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
【觀心無常】
‧ “觀心無常”對治“見”煩惱。
‧ 所觀:可明了分別之心,即第六意識。
‧ 觀察此明了分別之心,剎那剎那地改變,即無常。
‧ 迷卻真常,緣氣紛纭集一腔:明了分別心之緣起;迷失了真常之佛性,即《大乘起性論蘊》所雲:「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因此妄動攀緣,此妄動一次又一次地擾動(紛纭),因而形成妄想分別心。
‧ 妄想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妄動(等流習性)所生,故妄想亦無自性。
‧ 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空間無常的相狀(能分別之心無常);若將所攀緣的六塵除去,此能分別之心則不可得。例如以分別之心觀察我們的眷屬親人,而生起“愛心所”;若以分別之心觀察我們的怨家,則生起“瞋恨心所”;若將所觀的眷屬親人及怨家除去,則“愛心所”及“瞋恨心所皆不可得,可見此能分別之心,由因緣而生,離塵無體,無自性可得。
‧ 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空間無常的相狀(能分別之境無常);能分別之心,觀察所得之境界,皆虛妄不實。例如每人對榴槤認識皆不同,有人以最好的名言稱贊,亦有人以最壞的名言排斥,但此二種名言,皆不是真實的榴槤。由此可知,當外境(榴槤)進入內心,經分別之心觀察後,所感受的境界,已和真實境界有出入。故蕅益大師雲:「饒你會思量,終歸罔象」。
‧ 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說明時間無常的相狀;過去心不可得,前一秒鍾所起的念頭,這一秒鍾已無法找;末來心不可得,下一秒鍾將起何念頭,這一秒鍾已無法得知;現在心不可得,這一秒鍾的心,剎那剎那地生滅,無法安住,亦了不可得。
‧ 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現前這一念明了的心性,必須假借因緣而生,無法離開因緣。故蕅益大師勸勉我們:「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不要讓此分別心做主人翁。
‧ 外道的禅定,到達四禅時,則無喜樂的感受(舍受),此時內心“明靜不動,猶如止水,一切萬法,皆于中現”,其心猶如平靜不動之水,可顯現出所有的境界。外道誤以爲此念心即是常樂我淨,常住不動,即是涅槃,殊不知此明靜不動之心,是由禅定的因緣而生,一但失去禅定,則明靜不動之心亦覓之了不可得,故此心無自主性,不可稱爲涅槃。可知此明靜不動之心亦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覓之了不可得,不可執著。
‧ 初學者之內心不容易做到無住,常遊畢竟空,若欲使心不執著,則應將心依止于一法寶,例如依止于阿彌陀佛,即是以阿彌陀佛爲本命元辰,舍棄過去所有的依止,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爲本來面目,煩惱妄想一起,則一心念佛,斷除妄想,使之無法相續。如此一來,妄想分別的等流性,逐漸被佛號所調伏,佛號的力量亦隨之增強,此時,業力亦會隨之改變,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煩惱罪業隨內心妄想之水流動,當妄想之流水被調伏後,煩惱罪業亦會隨之改變。故初學淨土法門者,不容易做到無住,故強調依止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佛萬德法具,依止阿彌陀佛,則會有種種功德。舍棄過去所有的自我名言分別心,完全依止一句佛號,則能破壞過去所有的煩惱罪業,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調伏種種的分別煩惱,種種的罪業亦會隨之調伏改變。
伍、觀法無我
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
和合因緣舛,戲論須排遣;
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
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焰。
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觀法無我】
‧ “觀法無我”對治“見”煩惱。
‧ “心”爲能受用的我;“法” 我所受用的境界,亦爲因緣所生。
‧ 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法之緣起;如來藏妙真如性周偏十法界(藏性周圓),由過去第八識善惡業之種子(業力),而起現形(本質相分),加上我們的分別心(分別辨),而正式受用種種不同的境界。例如吃飯,飯爲業力所現,吃到口裏,加入我們的分別心,心情好時,則覺得這口飯非常甜美,心情不好時,則覺得這口飯味道極差。故我們所受用的境界,爲業力和分別心和合而生。如此的和合,不論苦樂,皆不離真如(法法全),真如不變而隨緣。
‧ 和合因緣舛,戲論須排遣:
‧ 舛:錯誤,乖違。
‧ 和合:《楞嚴經》:此一念心與境界,非和合,非不和合。若心與境界和合,則境界應在心中,不會消失,例如聽見鳥叫,若心與境界和合,則鳥叫聲應永在心中,不會消失;若心與境界不和合,如何能聽見鳥叫聲?故“非和合,非不和合”。
‧ 因緣:天臺宗將萬法分爲理俱和事照二方面觀察。二乘人過分強調因緣觀(事照),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而往往忽略如來藏本俱之萬法(性俱),不知緣生緣滅之中,尚有不生不滅之本性。故二乘人將叁界之業力調伏之後,則無法再起作用,殊不知在不生不滅之本性之中,俱足無量功德。相反的,若過分強調自性本俱,而不從事照中創造因緣,亦有缺失。故楞嚴經中提出雙遮,理俱和事照互相配合。
‧ 和合因緣舛,戲論須排遣:外道的和合思想,及二乘人權巧之因緣思想,皆屬戲論,應當排遣。必須了解,真如應理俱和事照互相配合。
‧ 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外道無智慧眼,看不清世間的真相,往往落入常見、斷見,無法趨向涅槃。
‧ 外道之修行,不見諸法真實相,最多只到四禅八定,不出叁界,無法趨向究竟涅槃。
‧ 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焰:欲出叁界,必須觀察一切因緣之本性皆是畢竟空,妙有真空,一切境界,皆由各人六業力與分別心和合而生,無真實性,例如“水”,人見爲水,鬼見爲火,魚見爲房屋,天人見爲塯璃。凡夫追求虛…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