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境界。
‧ 止观即「由“念”住心由“慧”观察」。故修习止观不离“念”及“慧”二心所。有时修念(止),有时修慧(观),二者相互调适。
丙三 、 止观差别
一、 小止观 ---- 即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亦名【童蒙止观】。
二、 渐次止观 ---- 明止观浅深次第功夫,即【释禅波罗蜜】。
三、 圆顿止观 ---- 明天台「圆顿妙观」,【摩诃止观】。
四、 不定止观 ---- 明止观浅深不定,能大能小,即【六妙门】。
‧ 小止观 ----即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修习之止观,因文字简要,故名为小,又称为童蒙止观,为修习止观之基础课程,务实地引导修习止观的下手处,道次第明确,为调伏烦恼之必修课。小止观亦为其他三种止观的基础。
‧ 渐次止观 ---- 说明止观由浅入深之次第,即【释禅波罗蜜】。其中解释四禅八定(释禅),说明每一种定之内涵,由浅入深。亦解释到彼岸之智慧(波罗蜜)。【释禅波罗蜜】之内容主要有二:1.发菩提心之相貌,2.修习止观之方法。其中修习止观之方法与小止观所述修习止观之法极为相似,但其内容较小止观深广、详细。
‧ 圆顿止观 ---- 说明天台「圆顿妙观」,【摩诃止观】。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为不思议之圆顿妙观。
‧ 不定止观 ---- 说明止观浅深不定,依修持之人不同而有所不同,能大能小,能浅能深,即【六妙门】。
‧ 六妙门 ---- 六种使令我们趋向涅槃之微妙法门。(【法界次第初门】----- 智者大师)
1. 数 ---- 摄心在息,从一到十。即以“息”摄心,数出息或数入息,从一数到十。
2. 随 ---- 系心依息,知出知入。较“数”微细,此时不再数息,只注意当下的“息”,知出知入,不再计数。
3. 止 ---- 息止静虑,名之为止。此时内心明静不动。
4. 观 ---- 分别推析,名之为观。起观分别此“息”是无常、无我…..。
5. 还 ---- 转心还照,名之为还。回转返照这念能分别的“心”亦是无常、无我、觅之了不可得…..。
6. 静 ---- 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内心虽无依止处,无我、无我所,妄波不起,但仍了了分明。
‧ 数、随、止属定 。观、还、静则属观。此六妙门皆以“息”为所缘。不属次第止观,亦不属圆顿止观,随修持人之智慧不同而有所不同。
【1】
‧ 修止 ---- 以善缘心,心一境性。最初要拣择一根本所缘,例如以佛号为所缘,此后,专一相续安住在此佛号上,此即为“止”。修习止,可使散乱浮动之心,达到明静不动。此时,内心之烦恼罪业,被禅定的力量暂时压住,但尚未消灭,如石压草,尚未除根,故应接着修观。
‧ 修观 ---- 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根据圣教量,观察诸法之 真谛理及俗谛理。本课程主要之修观为“四念处”。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补充讲表
壹、附表一 ---- 四念处
‧ 四 ---- 法门之数量;有四个法门。
‧ 念 ---- 能观的智慧。
‧ 处 ---- 所观的境界。
‧ 四念处 ---- 以四种能观的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观察四个处所(身、受、心、法)。
‧ 四念处可破除五蕴身心的四种颠倒(常、乐、我、净),由于此四种颠倒,使我们产生无数的烦恼罪业,令我们无法解脱。由于内心攀缘依止身、受、心、法,而生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故欲破除此四种颠倒,必须依止身、受、心、法来破除,故名四念处。
贰、观身不净
恩爱情迷,四大缘生,妄有身。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净;
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
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
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观身不净】
‧ 能观:不净的智慧。
‧ 所观:色身。
‧ “观身不净”为一色法。
‧ 色身为果报中之正报,凡夫爱着世间的果报,其中以爱着色身为第一。故应先破除爱着色身之颠倒。凡夫以美食滋养自已的色身,以美好的衣服庄严色身,皆属于对自己色身的执着,即为“身见”。若爱着他人的色身,即为“欲心”。“身见”及“欲心”皆由色身而起,故应观察色身不净的真相(观身不净)。
‧ 恩爱情迷,四大缘生,妄有身:说明色身的缘起(种子不净),临命终时会先进入梦觉的状态,此时前六识皆不活动,之后则进入中阴身,此时八识俱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能够了别六尘境界,中阴身依止过去业力,而发现父母交媾,循业发现,由于业力的推动,则动一念恩爱情迷,此时阿赖耶识与父精母血之色法四大和合(即投胎)而入母胎。由此可知,烦恼业力(恩爱情迷)为因,父精母血之四大为缘,由此因缘而构成虚妄的色身(妄有身),此色身无自主性,由烦恼业力而生,自己无法作主,无真实性,故称“妄有身”。此处蕅益大师亦作「种子不净」之暗示,烦恼业力(恩爱情迷)、父精母血皆不净,因此色身为不净之结合,故「种子不净」。
‧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净:外相不净;色身有时会长脓疮,伤口则脓血交杂。而色身的九孔常排出屎尿等臭秽不净之物,故色身的外相不净。
‧ 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内相不净;众生妆扮自己的色身,事实上,色身就如画了眼耳鼻口的皮囊(画囊),囊内装满了脓血屎尿,故色身的内相不净。
‧ 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死后不净;第八识离开后,色身即会腐败青黑、膨胀、破裂、流出臭秽脓、腐烂………最后剩一堆白骨,故色身的死后不净。
‧ 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结劝;色身只不过是一堆未烂的白骨,切莫爱着此未烂骷髅(色身)。
‧ 念佛感应录:有一念佛人,临终时说一偈颂:
八十年来,拖着皮袋;
如今放下,何等自在。
‧ 有一老菩萨,一生念佛,晚年时得知自己患肝癌,三日无法入眠,由此可知,凡夫害怕失去色身,故平时必须调伏对色身的爱着,否则临命终时不容易舍弃色身。
‧ 《瑜伽师地论》:凡夫认为这念心即是我,为常一不变的主宰者,而色身即是我所依止的房子,依止此房子(色身)受用一切的境界,房子一但破坏,我即会痛苦,由此可知,凡夫对色身之执着。
參、 观受是苦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
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观受是苦】
‧ “观受是苦”为一心法。
‧ 受:纳;心与六尘接触而产生受,此受虚幻无自性,可分为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受);“观受是苦”即是要观察这些“受”皆是苦恼。
‧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主要对治凡夫的爱烦恼;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主要对治凡夫的见烦恼。
‧ 凡夫的爱烦恼,可分爱着“色身”及爱着“受”二种,例如品尝美食,此时第六意识产生乐受,因此而爱着此乐受,并希望此乐受经常出现,而渴望此美食再出现,其实并不是爱着此美食,而是爱着此乐受,若是爱着美食,则不断地食用此美食,应愈吃愈乐,不会厌腻,事实不然,多吃必腻,可知爱着的是心与境和合所生的乐受,而不是爱着此美食。
‧ 观受是苦,即是了解一切受皆是苦恼,破除对受的执着。
‧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根的缘起;受必须依止根(感官的功能)而生。“根”是由妄想攀缘之心,向外奔…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