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界。
‧ 止觀即「由“念”住心由“慧”觀察」。故修習止觀不離“念”及“慧”二心所。有時修念(止),有時修慧(觀),二者相互調適。
丙叁 、 止觀差別
一、 小止觀 ---- 即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亦名【童蒙止觀】。
二、 漸次止觀 ---- 明止觀淺深次第功夫,即【釋禅波羅蜜】。
叁、 圓頓止觀 ---- 明天臺「圓頓妙觀」,【摩诃止觀】。
四、 不定止觀 ---- 明止觀淺深不定,能大能小,即【六妙門】。
‧ 小止觀 ----即修習止觀坐禅法要所修習之止觀,因文字簡要,故名爲小,又稱爲童蒙止觀,爲修習止觀之基礎課程,務實地引導修習止觀的下手處,道次第明確,爲調伏煩惱之必修課。小止觀亦爲其他叁種止觀的基礎。
‧ 漸次止觀 ---- 說明止觀由淺入深之次第,即【釋禅波羅蜜】。其中解釋四禅八定(釋禅),說明每一種定之內涵,由淺入深。亦解釋到彼岸之智慧(波羅蜜)。【釋禅波羅蜜】之內容主要有二:1.發菩提心之相貌,2.修習止觀之方法。其中修習止觀之方法與小止觀所述修習止觀之法極爲相似,但其內容較小止觀深廣、詳細。
‧ 圓頓止觀 ---- 說明天臺「圓頓妙觀」,【摩诃止觀】。一心叁觀,即空、即假、即中,爲不思議之圓頓妙觀。
‧ 不定止觀 ---- 說明止觀淺深不定,依修持之人不同而有所不同,能大能小,能淺能深,即【六妙門】。
‧ 六妙門 ---- 六種使令我們趨向涅槃之微妙法門。(【法界次第初門】----- 智者大師)
1. 數 ---- 攝心在息,從一到十。即以“息”攝心,數出息或數入息,從一數到十。
2. 隨 ---- 系心依息,知出知入。較“數”微細,此時不再數息,只注意當下的“息”,知出知入,不再計數。
3. 止 ---- 息止靜慮,名之爲止。此時內心明靜不動。
4. 觀 ---- 分別推析,名之爲觀。起觀分別此“息”是無常、無我…..。
5. 還 ---- 轉心還照,名之爲還。回轉返照這念能分別的“心”亦是無常、無我、覓之了不可得…..。
6. 靜 ---- 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內心雖無依止處,無我、無我所,妄波不起,但仍了了分明。
‧ 數、隨、止屬定 。觀、還、靜則屬觀。此六妙門皆以“息”爲所緣。不屬次第止觀,亦不屬圓頓止觀,隨修持人之智慧不同而有所不同。
【1】
‧ 修止 ---- 以善緣心,心一境性。最初要揀擇一根本所緣,例如以佛號爲所緣,此後,專一相續安住在此佛號上,此即爲“止”。修習止,可使散亂浮動之心,達到明靜不動。此時,內心之煩惱罪業,被禅定的力量暫時壓住,但尚未消滅,如石壓草,尚未除根,故應接著修觀。
‧ 修觀 ---- 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根據聖教量,觀察諸法之 真谛理及俗谛理。本課程主要之修觀爲“四念處”。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補充講表
壹、附表一 ---- 四念處
‧ 四 ---- 法門之數量;有四個法門。
‧ 念 ---- 能觀的智慧。
‧ 處 ---- 所觀的境界。
‧ 四念處 ---- 以四種能觀的智慧(不淨、苦、無常、無我),觀察四個處所(身、受、心、法)。
‧ 四念處可破除五蘊身心的四種顛倒(常、樂、我、淨),由于此四種顛倒,使我們産生無數的煩惱罪業,令我們無法解脫。由于內心攀緣依止身、受、心、法,而生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故欲破除此四種顛倒,必須依止身、受、心、法來破除,故名四念處。
貳、觀身不淨
恩愛情迷,四大緣生,妄有身。
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淨;
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
一旦神離,不複堪親近。
切莫把未爛骷髅認作真。
【觀身不淨】
‧ 能觀:不淨的智慧。
‧ 所觀:色身。
‧ “觀身不淨”爲一色法。
‧ 色身爲果報中之正報,凡夫愛著世間的果報,其中以愛著色身爲第一。故應先破除愛著色身之顛倒。凡夫以美食滋養自已的色身,以美好的衣服莊嚴色身,皆屬于對自己色身的執著,即爲“身見”。若愛著他人的色身,即爲“欲心”。“身見”及“欲心”皆由色身而起,故應觀察色身不淨的真相(觀身不淨)。
‧ 恩愛情迷,四大緣生,妄有身:說明色身的緣起(種子不淨),臨命終時會先進入夢覺的狀態,此時前六識皆不活動,之後則進入中陰身,此時八識俱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能夠了別六塵境界,中陰身依止過去業力,而發現父母交媾,循業發現,由于業力的推動,則動一念恩愛情迷,此時阿賴耶識與父精母血之色法四大和合(即投胎)而入母胎。由此可知,煩惱業力(恩愛情迷)爲因,父精母血之四大爲緣,由此因緣而構成虛妄的色身(妄有身),此色身無自主性,由煩惱業力而生,自己無法作主,無真實性,故稱“妄有身”。此處蕅益大師亦作「種子不淨」之暗示,煩惱業力(恩愛情迷)、父精母血皆不淨,因此色身爲不淨之結合,故「種子不淨」。
‧ 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淨:外相不淨;色身有時會長膿瘡,傷口則膿血交雜。而色身的九孔常排出屎尿等臭穢不淨之物,故色身的外相不淨。
‧ 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內相不淨;衆生妝扮自己的色身,事實上,色身就如畫了眼耳鼻口的皮囊(畫囊),囊內裝滿了膿血屎尿,故色身的內相不淨。
‧ 一旦神離,不複堪親近:死後不淨;第八識離開後,色身即會腐敗青黑、膨脹、破裂、流出臭穢膿、腐爛………最後剩一堆白骨,故色身的死後不淨。
‧ 切莫把未爛骷髅認作真:結勸;色身只不過是一堆未爛的白骨,切莫愛著此未爛骷髅(色身)。
‧ 念佛感應錄:有一念佛人,臨終時說一偈頌:
八十年來,拖著皮袋;
如今放下,何等自在。
‧ 有一老菩薩,一生念佛,晚年時得知自己患肝癌,叁日無法入眠,由此可知,凡夫害怕失去色身,故平時必須調伏對色身的愛著,否則臨命終時不容易舍棄色身。
‧ 《瑜伽師地論》:凡夫認爲這念心即是我,爲常一不變的主宰者,而色身即是我所依止的房子,依止此房子(色身)受用一切的境界,房子一但破壞,我即會痛苦,由此可知,凡夫對色身之執著。
參、 觀受是苦
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
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
苦果實堪悲,酸辛難比;
世樂雖榮,享盡愁還至。
切莫把五欲塵勞枉自迷。
【觀受是苦】
‧ “觀受是苦”爲一心法。
‧ 受:納;心與六塵接觸而産生受,此受虛幻無自性,可分爲苦受、樂受、舍受(不苦不樂受);“觀受是苦”即是要觀察這些“受”皆是苦惱。
‧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主要對治凡夫的愛煩惱;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主要對治凡夫的見煩惱。
‧ 凡夫的愛煩惱,可分愛著“色身”及愛著“受”二種,例如品嘗美食,此時第六意識産生樂受,因此而愛著此樂受,並希望此樂受經常出現,而渴望此美食再出現,其實並不是愛著此美食,而是愛著此樂受,若是愛著美食,則不斷地食用此美食,應愈吃愈樂,不會厭膩,事實不然,多吃必膩,可知愛著的是心與境和合所生的樂受,而不是愛著此美食。
‧ 觀受是苦,即是了解一切受皆是苦惱,破除對受的執著。
‧ 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根的緣起;受必須依止根(感官的功能)而生。“根”是由妄想攀緣之心,向外奔…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