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止」 「独处空闲,作忆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解深密经】-------
「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
毗钵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论】-------
「观」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
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
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偏寻思、周偏
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 解深密经】--------
‧ 必须了解“止”及“观”的相貌,才能止、观等持,不偏向止,也不偏向观。
《止的体性》:
【菩提道次第略论】
‧ 止的相貌:因地 ---- 必须「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
‧ 以善缘心 ---- 无贪、瞋、痴。若内心专注于贪、瞋、痴,例如一心想偷他人的财物,则虽内心专注,但非善缘心,则不能称之为“止”。
‧ 心一境性 ---- 先选一所缘境,并专一相续地安住于此所缘境,
‧ 诸三摩地 ---- 三摩地,等持,平等不掉举亦不昏沉,平等持心,于一境转。
‧ 智者大师指出,所缘境不要选在眉间、头顶等高处,否则气血易往头部冲,而造成头痛,念佛时若太注意耳朵,亦容易头痛。故所缘境应尽量往下降,例如肚脐或依止大地。
【 解深密经】
‧ 修止的环境 ----「独处空闲」,此为适合修禅定之环境。独处即一人独处,若无法独处,则须与同修止观的人同住。“空闲”即无太多的琐事,否则耗损精神、体力,坐禅时易昏沉、掉举。
‧ 修止的方法 ---- 「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 思惟 ---- 即善取所缘境的相貌。若修数息观,则以出息、入息为所观境,于心中分明显现“息”(所缘境)的相貌。若修念佛,则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于此一念心思惟阿弥陀佛的身相。
‧ 作意 ---- 欲取所缘境的相貌,则必须作意,所缘境的相貌不会自然生起,必须作意。百法将“作意”解释为二意:
1. 警觉 ---- 「警觉应起心种」提醒自己,例如告诉自己“我现在要修止观”。
2. 引导 ---- 「引心令趋至境」引导此一念心趋向所缘境。
‧ 取到所缘境的相貌后,相续不断地作意思惟此所缘境的相貌,不间断地取此所缘境(相续作意思惟)。
‧ 禅定并不是三二天,或是打个佛七就能得到,必须长时间不断地串习(如是正行多安住故),因此蕅益大师云:「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水滴虽小,但长久不断(“勤”每日有一定课,相续不断)滴在同一个地方(“专”所缘境根本法宝不变),则日久必能穿石。
‧ 若能如是的修行,则能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此即是名奢摩他。
‧ 天台智者大师将所缘境的相貌分为三类:
1. 众生法界 ---- 一般小乘教法,其所缘境多属众生法界之五蕴,例如观察身、观察息、观察受蕴、观察其明了心、观察法……..等等以凡夫之有漏五蕴为所缘境,为可思议境。
2. 佛法界 ----为不思议境,密宗、净土宗之所缘境多属佛法界,例如观察佛之正报庄严、观察佛之依报庄严、观察佛之名号功德……..等等,可与他力感应道交,产生皈依的心。
3. 心法 ---- 天台宗、唯识的所缘境多属心法。
《观的体性》
【菩提道次第略论】
‧ “止”为无分别住,无法分别所取所缘境之善恶,而“观”则需经过名言学习,拣别选择二空真如之理(如所有性)。
‧ 如所有性 ---- 为一切法的真谛理。如者,不变也,即二空真如,不会随因缘改变,不论造恶业、善业,空性一切法如,不会改变。虽然造恶业,内心会产生恶的功能,使令我们得不可乐果报;造善业,内心会产生善的功能,使令我们得可乐果报,但就空性而言,仍旧不变(如),不会随因缘改变。
‧ 尽所有性 ---- 为世俗谛理,即十法界的差别相。
‧ 观察拣择如所有性(真谛理),尽所有性(世俗谛理),皆属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
【 解深密经】
‧ 观的依止 ---- 观的生起必须依止身心轻安。观必须以止做基础,有止之后内心处于明了寂静之状态,才能观察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才能生起身心轻安。
‧ 观的方法 ---- 身心处于明了寂静之状态后,就着曾经学习过的法意,观察此法,并于三摩地中表现出此法意(所行影像)。
‧ 所行影像 ---- 行,造作。即在三摩地中,来回观察此影像。
‧ 我们的身心不断地变异,虚伪无主,此无常、无我为诸法之真理、诸法之真实相,为本质境。欲以无明颠倒的心观察无常、无我之真理,则必须从依止佛陀的圣教名言开始,例如「世间无常,国土为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之罪渊,行为罪薮,如是观察,建立生死」,由语言文字中,体会身心之无常、苦、空、无我。此观察属影像,与本质仍有距离,但不离本质。
‧ 本质的影像显现后,以此明了寂静之心,依止此名言不断观察,因而得到深刻的理解(胜解),此时再将之前所观的影像舍离,再一次的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观察、胜解、舍离心相…….
‧ 例如欲观察苦谛,厌离娑婆,皈依弥陀。此时从观察无常、苦、空、无我下手,了解每一剎那的身心都不断地变异(“无常”),不断地趋向老、病、死,由此可知无常逼恼即是“苦”,苦即是空,空即无我,无法主宰。此即苦的相貌(影像),由于观察苦的相貌而产生胜解,依此胜解而产生对三界的厌离心,对苦谛产生更深一层的体会,此后再舍离心相,回到无分别住。
‧ 例如画一幅风景画,第一次画,似像非像,舍弃之后(舍离心相),再重新观察、作画(胜解)、舍弃(舍离心相)………如此不断重复,每一次画都比前一次进步,终有一天能画得和真实的风景一样。同理可知,若能一次又一次重复观察苦谛、胜解、舍离心相,则能一次比一次契入。此即为修观的方法。
‧ 修观的种类 ----1. 正思择,2. 最极思择,3. 周偏寻思, 4.周偏伺察。
‧ 正思择 ---- 观一切法空之智慧。
‧ 最极思择 ---- 假观,分别十法界的因果。
‧ 周偏寻思 ---- 觉照观察,“寻思”为较粗之观察。
‧ 周偏伺察 ---- 觉照观察,“伺察”为较细之观察。
‧ 修观的功德 ---- 1.若忍2.若乐3.若慧4.若见5.若观。
‧ 若忍 ---- 透过修观,观察法意,则可加强信心,对佛所宣说之真理,多一分的随顺忍可。
‧ 若乐 ---- 观察真理,了解真理即为功德相状,法即是宝,因此内心法喜。
‧ 若慧 ---- 抉择,即为观的自体,为一总相,可细分为“见”“观”二种慧。
‧ 若见 ---- 对境界产生了别的作用(量),此了别的作用有时正确,有时错误,而分为现量、比量、非量。“见”则属现量,内心的智慧见到真理,此为圣人亲证无谬之境界。
‧ 若观 ---- 藉相推踱,以佛陀的名言推踱,属比量,为凡夫之…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