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主讲

  ‧ “小”止观 ---- 文简义该,名之为小。

  ‧ 研究“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目的:(折服现行烦恼)

  佛者,觉也,引导我们觉悟宇宙人生之真实相。初学佛者,应觉“苦”的相貌。“苦”为四圣谛之第一谛,亦为修学佛法之汇归处。若无法生起对“苦”的觉悟,则无法汇归所修学之圣道。

  ‧ 苦的相貌:(佛云: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苦的相貌应由“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理解。亦即是观察“现前”之身心。三恶道之苦尚未出现,众生无法观察三恶道之苦,故佛陀要众生了解苦的相貌,是由观察“现前”之身心而来。

  诸行无常 ---- 现前之身心剎那剎那地幻灭。

  诸法无我 ---- 在此生灭变异的扰动相中,我们完全无法主宰(无主宰性)。

  ‧ 众生之身心犹如失去舵手的船,随着波动的流水,向石头(老、病、死)驶去。可见众生之身心分分秒秒,不断地趋向老、病、死。此即为佛陀要众生了解的“苦的相貌”。

  ‧ 三界众生之身心,分分秒秒,皆处于苦谛之中,不断地被无常大火燃烧。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 此种无常、无我的相貌,实为我们念念无明妄想所显现,此无明妄想剎那剎那不断相续,生死果报亦剎那剎那不断相续,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此欲息灭此苦恼之果报,必须先息灭无明烦恼。而息灭无明烦恼即必须由“止”、“观”下手。由此可知修习止观的目的是为折服我们的现行烦恼,若能息灭烦恼,则业力亦可息灭,果报亦随之息灭。

  ‧ 此课程理论少,主要阐述修习止观之次第,每一次第皆汇归于现前烦恼。

  

  ◎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甲一、解释标题

  甲二、作者略史

  甲三、随文释义

  甲四、结示劝修 今初

  甲一、解释标题

  乙一、总释标题

   止观

   修习 法要

   坐禅

  

  ‧ 天台宗将标题分为人、法、喻三类:

  人:能修习受持之人,分为因人、果人。

   因人:因地修习之人,在因地之中修习法门,尚未完满,故称因人,例如“菩萨”即为因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果人:所修的法门已完满,故称果人,例如如来、佛 ----《 大方广华严经》。

   法:宇宙之轨范,智者大师将法分为教法、行法、理法。

   喻:譬喻;例如《大乘妙法莲华经》以“莲华” 譬喻此大乘妙法,以浅显之譬喻,使令我们了解深妙之理。

  ‧ 由人、法、喻三类标题,开出七种立题之法1.单人2.单法3.单喻4.人法5.人喻6.法喻7.人法喻。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为单法立题,其中包括“修习止观”及“修习坐禅”二法。修习止观为教法;修习坐禅为行法,即下手处。

  ‧ “修”:蕅益大师云:「磨练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亦是说以止观磨练我们的身心,进而消灭我们的习气。故“修”,即修正习气。

  ‧ “习”:数数地熏习,一次又一次地熏习,非一次即成,必须不停地串习,由浅入深,由生转熟。

  ‧ “禅”:禅那,静虑。静(止)虑(观),即为止观。

  ‧ “坐”:止观为心地法门,通于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但就初学而言,以坐姿最易相应。身体的扰动(行),易产生掉举,卧姿易昏沉,障碍止观,而坐姿既不过于扰动,又不如卧姿昏沉,故为最中道之威仪,亦为修习之下手处。

  

  乙二、别释止观

  

  丙一、止观功德

  

  一、【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 慈氏:即弥勒菩萨。

  ‧ 若诸声闻、若诸菩萨僧宝。

  ‧ 如来:佛宝。

  ‧ 圣人(佛、声闻、菩萨)之内心可结集无量无边之功德法财,故称之为“宝”。此宝可分成二类:1.所有世间善法 2.出世间善法。

  ‧ 世间善法:即有为法,圣人自受用之身心轻安寂静乐。圣人他受用(眼、耳、鼻、舌、身、意)之堪能性非常强,可随时随处显出不可思议之神通变化。例如圣人见众生若应以地狱得度,则现地狱之相状使之得度;若见众生应以极乐世界得度,则现极乐世界之依正庄严使之得度。

  ‧ 出世间善法:即涅槃。圣人虽能神通变化,但心不浮动,知一切皆为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安住于毕竟空法性之中。

  ‧ 众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犹如烂疮,常流脓血,不动则已,一动则烦恼恶业现起;而圣人之眼、耳、鼻、舌、身、意,动则功德流露。为何有此差别?由于圣人之内心皆是禅定、智慧(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而众生之内心皆是颠倒、散乱,故有此差别。

  ‧ 《法华经》:佛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诸佛方便说」。并描述自心状态「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佛虽为他人开出五乘法,但自受用大乘法门,念念安住于大般涅槃,随顺常乐我净之功德,由于定慧,而生种种三昧,并以慈心三昧、首楞严三昧、海印三昧……等等之神通变化度化众生。

  ‧ 由此可知圣人之所以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法,皆是因地修行奢摩他、毗钵舍那(止观)而来。

  

  二、【佛遗教经】云:「如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 佛陀要比丘,二六时中,闲寂静处,息诸缘务,经常摄心,念所

  受法,如此心才能安定,心寂静安定后,才能深入观察(知)世间生灭法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真理)。亦是说必须依止“定”的因缘,才能生智慧,才能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生灭法相。因此,佛陀劝勉我们,应当经常专一相续,精勤修习诸定。

  ‧为何“定”能生“智慧”?若心有定力之摄持,则不会散动,增长寂静明了之心。若心散乱,则易忘失,内心模糊不清,不易起观,所缘境不易现前。

  ‧ 水能洗除污垢,欲保存清水,必须造围墙(堤塘),使水不流失。修行人,欲累积智慧水,则必须造禅定的堤塘,才能使智慧水不流失。

  

  三、【大宝积经】云:「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 此处佛陀将有为的功德(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与无为的功德(出家修寂静)做比较。若以恒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之珍宝供养佛,其功德比不上一日出家修寂静的功德。

  ‧ 世间乐可分三种:

  1. 五欲乐 ---- 此乐夹杂许多的过患,受用五欲乐之同时,内心亦会升起无数的烦恼罪业,无法控制。「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五欲乐犹如夹杂毒素的甜美食物,若每日食用,则累积毒素,终有一日暴发病患。世间的五欲乐(财、色、名、食、睡……),虽是由过去的有漏善业所招感,受用五欲乐之同时,亦创造末来之苦因。故佛陀要我们诃责、远离五欲。

  2. 三昧乐 ---- 为较清净之身心安乐,虽有安乐,心仍保持在寂静住。例如四禅八定之三昧乐,有喜、有乐、有舍受,但都不离心一境性,永远保持在寂静明了的状态。

  3. 涅槃乐 ---- 为最高层次的乐。

  ‧ 修习止观即是要达到三昧乐、涅槃乐。

  ‧ 若出家后,放下外在尘劳,每日有一定课,对止观保持欢喜心,闲寂静处,息诸缘务,即使未得禅定,也未进入圣道,但所栽培的善根不可思议,「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珍宝供养佛无法成就解脱,但修习止观,念念之中生起解脱分,趋向圣道。可见修习止观之重要。

  

  丙二、止观体性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