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18

  ..续本文上一页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 智者大师认为调五事之前,必须建立二种根本:1. 真正发心 2. 具足正见。

  真正发心 ---- 修行人初学止观,目的即修习十方三世佛法,欲成就诸佛一切之功德(无上菩提),应当先发大誓愿,发菩提心: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菩提心坚固,犹如坚固纯净之金刚,精进勇猛,放弃身命再所不惜。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 发菩提心为修习任何法门所必须,【大乘庄严经论】指出有十六种譬喻,赞叹菩提心之功德。菩提心譬如大地,增长摄持一切草木,发心修习佛法,犹如于大地种下一种子,若无菩提心,则此种子无法发芽生长为草木。因此,若无菩提心,犹如无大地的种子,此种子终将枯萎,往往无法长时期修习佛法。菩提心亦譬如车乘,众生由此岸到彼岸,必须有车乘,修习佛法若无菩提心,则再多的布施、持戒……所积集之福德资粮,若无菩提心之引导(车乘),仍不能成就解脱分。

  ‧ 因此欲修习止观,必须发菩提心,发大誓愿:1.为度脱一切众生----修习止观之目的,是为解脱无量无边生死轮回中,曾经做我母亲之众生(一切如母有情),为达此目的,因此要修习止观。2. 愿求无上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为达度脱一切众生之目的,因此必须求无上佛道,成佛救度无量无边之众生。

  ‧ 智者大师二十二岁亲近慧思禅师,修习法华三昧忏、诵【法华经】八年。三十岁至瓦官寺讲【法华经】【大智度论】【释禅波罗蜜】而轰动一时。年三十八至天台山用功。智者大师能在道场的系缚、眷属的纠缠中,看破放下,隐身至天台山,此比当时出家时的看破放下,更不容易。若无真正发心,心中夹杂名利,则无法退出,而中途变节,如夹杂质的金刚(因地夹杂),无法破除障碍。

  ‧ 念佛人平常不断忏悔罪障、积集资粮,临命终时是否可真放下?是否肯老老实实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此与因地之发心有关,若因地发心建立于心内之清净功德,则所有境界都无法干扰我往生。若因地发心踏二条船,不但要内心的功德,亦追求外在的境界,则临命终时牵肠挂肚,心不安稳,难以往生。因此,蕅益大师强调,因地要真,不可夹杂,诃五欲、去五盖,将杂质去除,因地纯真,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具足正见----发心正确后,于禅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 ---- 所谓因地身口意之善、不善、无记之法,及果地心外之六根、六尘、及心内之六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由于现前一念心性之迷悟而安立。智者大师并引证【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因果建立于每一剎那心念之中,皆由现前一念心性而显现,由此思想了知心无自性,随因缘而有,由过去串习而生,非本来毕竟空之面目,犹如清净宝珠(心),置于污处,而染着污秽(烦恼),此污秽随因缘暂时而有,非本来面目,故知诸法不实,心无染着。故智者大师要我们从假入空,内心不于善恶起分别,若知心无自性,则一切诸法亦无自性,则能调伏爱取….等烦恼,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 “缘起法”为佛法之根本思想,不论大小乘、各种部派皆以缘起法为根本思想。认为宇宙间并无创世主,亦非自然而有,皆依因缘生灭。因缘大致可分二类:

  1. 业感缘起(粗分,属藏教、通教)----此人为何升天?为何入三恶道?皆为业力建立因果所致。成就阿罗汉之人,内心完全清净,但以业力而言,阿罗汉仍旧是人,其“人”的果报尚未结束,必须在“人”的果报结束后,才能入涅槃。

  2. 一念三千(细分,圆教)----天台宗安立因果则以剎那剎那来分,认为一念三千,现前动一念头,十如是具足(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之当下则此人之心念己超出人法界而至佛法界,念佛之当下即具足佛之相、性、体、力、作、因、缘……….。若起贪、瞋、痴烦恼,则当下具足贪、瞋、痴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不知不觉中建立三恶道之果报,起恶念之当下则此人之心念己超出人法界而至三恶道。故因果微细,剎那剎那变化。蕅益大师亦指出,念佛当下,此人极乐世界莲花显现,已不是娑婆世界人。

  ‧ 一般人所理解之因缘为第一种(业感缘起),虽造善业,仍是为人,必须将过去之业偿还,才会有善果,因为因果不同时,故亦称为异熟。而智者大师所要我们建立因缘之正见属第二种,「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勿向外求,因果就在现前一念,若能于心地下功夫,开发心性,则一切功德具足,善知识莫向外求,十法界依内心所建,成就佛道亦必须由心地下功夫。

  ‧ 了生死(生死业行止息)的下手处即「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停止内心的生灭相,从假入空,心住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则生死业息,即涅槃。

  ‧ 佛法之目的是要我们改变自己的内心,「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所有生死之根源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离苦得乐并不是求别人不要来障碍我,而是要内心常游毕竟空,离一切相,无有对立。虽然缘起法可由空、有二角度解释:1.一切善恶之法因缘生(有);2. 离一切相,无我无我所,毕竟空之境界。智者大师希望修习小止观者,先入空性之境界,从假入空,由假名假用假相之善恶法,进入空性,内心暂时不要在有的境界活动,否则易带动习气,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之对待,引生诸烦恼。从假入空,息灭生死业力之后,再从空出假,广度众生。依众生之根器,示现不同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虽外表有种种的不同,内心有空性之基础,虽为度化众生而安立种种的假名、假相、假用,但内心无对待,无我、人、众生之分别,内心常游毕竟空。【金刚经】依金刚般若将菩萨解释为:「一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通常凡夫仅能度人,而从空入假之菩萨,则可度化一切胎、卵、湿、化之众生,使令达到无余涅槃,而菩萨心中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分别任何众生,若菩萨心中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分别,则不可称为菩萨。由此可知,菩萨度化众生之时,由于有从假入空之基础,心中无名言,故内心毕竟空,平等无有分别。

  

  ‧ 通常凡夫思想之最初生起处为“我”而非“空性”,由于有“我”之无明(我执、法执),无明缘行,行缘识,因此而投胎,不能解脱生死。

  

  

【8】

  

  

  二、正示调和之法(调五事:饮食、睡眠、身、息、心)

  己一、释名述义

  云何名「调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 调和之意义 ---- 今借譬喻,以此况调和之法。如世间做陶器的师父,欲造种种的陶器,先须善巧调泥(调五事),令使不强(干)不懦(湿),然后置于转轮而成形(修止观)。亦如弹琴,之前应调弦(调五事)令松紧适当,才可弹弄(修止观),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使令和顺适当,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障碍,止观之善根难发。

  ‧ 由此可知,修止观前,必须要有一利于修止观之环境,因此必须调和五事,才能长期用功。

  

  己二、调和五事分三:初调饮食。二、调睡眠。三、调三事。今初。

  庚一、调饮食

  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

  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竟虑不固。此

  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

  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

  身安则道隆 饮食知节量 常乐在空闲 心静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 饮食有二好处:1. 资身----资养色身,使色身生存,2. 进道----因气血充足,而增进道业。欲界众生有饮食、睡眠、男女三种欲望,而佛陀特别诃责男女之欲望(诃五欲),因男女之欲望,完全无功德,只有过患,故要佛弟子完全熄灭男女之欲。而欲界众生不能完全无饮食、睡眠,故佛陀要佛弟子“调和” 饮食、睡眠。

  ‧ 调和饮食之量-----

  食若过饱:则呼吸短促,身体满胀,提不起劲…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