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18

  ..續本文上一頁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雲:「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止息。作是觀已,乃應如次起行修習也。

  ‧ 智者大師認爲調五事之前,必須建立二種根本:1. 真正發心 2. 具足正見。

  真正發心 ---- 修行人初學止觀,目的即修習十方叁世佛法,欲成就諸佛一切之功德(無上菩提),應當先發大誓願,發菩提心:度脫一切衆生,願求無上佛道。其菩提心堅固,猶如堅固純淨之金剛,精進勇猛,放棄身命再所不惜。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

  ‧ 發菩提心爲修習任何法門所必須,【大乘莊嚴經論】指出有十六種譬喻,贊歎菩提心之功德。菩提心譬如大地,增長攝持一切草木,發心修習佛法,猶如于大地種下一種子,若無菩提心,則此種子無法發芽生長爲草木。因此,若無菩提心,猶如無大地的種子,此種子終將枯萎,往往無法長時期修習佛法。菩提心亦譬如車乘,衆生由此岸到彼岸,必須有車乘,修習佛法若無菩提心,則再多的布施、持戒……所積集之福德資糧,若無菩提心之引導(車乘),仍不能成就解脫分。

  ‧ 因此欲修習止觀,必須發菩提心,發大誓願:1.爲度脫一切衆生----修習止觀之目的,是爲解脫無量無邊生死輪回中,曾經做我母親之衆生(一切如母有情),爲達此目的,因此要修習止觀。2. 願求無上佛道-----爲利有情願成佛,爲達度脫一切衆生之目的,因此必須求無上佛道,成佛救度無量無邊之衆生。

  ‧ 智者大師二十二歲親近慧思禅師,修習法華叁昧忏、誦【法華經】八年。叁十歲至瓦官寺講【法華經】【大智度論】【釋禅波羅蜜】而轟動一時。年叁十八至天臺山用功。智者大師能在道場的系縛、眷屬的糾纏中,看破放下,隱身至天臺山,此比當時出家時的看破放下,更不容易。若無真正發心,心中夾雜名利,則無法退出,而中途變節,如夾雜質的金剛(因地夾雜),無法破除障礙。

  ‧ 念佛人平常不斷忏悔罪障、積集資糧,臨命終時是否可真放下?是否肯老老實實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此與因地之發心有關,若因地發心建立于心內之清淨功德,則所有境界都無法幹擾我往生。若因地發心踏二條船,不但要內心的功德,亦追求外在的境界,則臨命終時牽腸挂肚,心不安穩,難以往生。因此,蕅益大師強調,因地要真,不可夾雜,诃五欲、去五蓋,將雜質去除,因地純真,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

  具足正見----發心正確後,于禅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 ---- 所謂因地身口意之善、不善、無記之法,及果地心外之六根、六塵、及心內之六識,一切有漏煩惱法,叁界有爲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由于現前一念心性之迷悟而安立。智者大師並引證【十地經】雲:「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因果建立于每一剎那心念之中,皆由現前一念心性而顯現,由此思想了知心無自性,隨因緣而有,由過去串習而生,非本來畢竟空之面目,猶如清淨寶珠(心),置于汙處,而染著汙穢(煩惱),此汙穢隨因緣暫時而有,非本來面目,故知諸法不實,心無染著。故智者大師要我們從假入空,內心不于善惡起分別,若知心無自性,則一切諸法亦無自性,則能調伏愛取….等煩惱,一切生死業行止息。作是觀已,乃應如次起行修習也。

  ‧ “緣起法”爲佛法之根本思想,不論大小乘、各種部派皆以緣起法爲根本思想。認爲宇宙間並無創世主,亦非自然而有,皆依因緣生滅。因緣大致可分二類:

  1. 業感緣起(粗分,屬藏教、通教)----此人爲何升天?爲何入叁惡道?皆爲業力建立因果所致。成就阿羅漢之人,內心完全清淨,但以業力而言,阿羅漢仍舊是人,其“人”的果報尚未結束,必須在“人”的果報結束後,才能入涅槃。

  2. 一念叁千(細分,圓教)----天臺宗安立因果則以剎那剎那來分,認爲一念叁千,現前動一念頭,十如是具足(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之當下則此人之心念己超出人法界而至佛法界,念佛之當下即具足佛之相、性、體、力、作、因、緣……….。若起貪、瞋、癡煩惱,則當下具足貪、瞋、癡之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不知不覺中建立叁惡道之果報,起惡念之當下則此人之心念己超出人法界而至叁惡道。故因果微細,剎那剎那變化。蕅益大師亦指出,念佛當下,此人極樂世界蓮花顯現,已不是娑婆世界人。

  ‧ 一般人所理解之因緣爲第一種(業感緣起),雖造善業,仍是爲人,必須將過去之業償還,才會有善果,因爲因果不同時,故亦稱爲異熟。而智者大師所要我們建立因緣之正見屬第二種,「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勿向外求,因果就在現前一念,若能于心地下功夫,開發心性,則一切功德具足,善知識莫向外求,十法界依內心所建,成就佛道亦必須由心地下功夫。

  ‧ 了生死(生死業行止息)的下手處即「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停止內心的生滅相,從假入空,心住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則生死業息,即涅槃。

  ‧ 佛法之目的是要我們改變自己的內心,「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所有生死之根源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離苦得樂並不是求別人不要來障礙我,而是要內心常遊畢竟空,離一切相,無有對立。雖然緣起法可由空、有二角度解釋:1.一切善惡之法因緣生(有);2. 離一切相,無我無我所,畢竟空之境界。智者大師希望修習小止觀者,先入空性之境界,從假入空,由假名假用假相之善惡法,進入空性,內心暫時不要在有的境界活動,否則易帶動習氣,産生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之對待,引生諸煩惱。從假入空,息滅生死業力之後,再從空出假,廣度衆生。依衆生之根器,示現不同善巧方便,度化衆生,雖外表有種種的不同,內心有空性之基礎,雖爲度化衆生而安立種種的假名、假相、假用,但內心無對待,無我、人、衆生之分別,內心常遊畢竟空。【金剛經】依金剛般若將菩薩解釋爲:「一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由此可知,通常凡夫僅能度人,而從空入假之菩薩,則可度化一切胎、卵、濕、化之衆生,使令達到無余涅槃,而菩薩心中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不分別任何衆生,若菩薩心中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之分別,則不可稱爲菩薩。由此可知,菩薩度化衆生之時,由于有從假入空之基礎,心中無名言,故內心畢竟空,平等無有分別。

  

  ‧ 通常凡夫思想之最初生起處爲“我”而非“空性”,由于有“我”之無明(我執、法執),無明緣行,行緣識,因此而投胎,不能解脫生死。

  

  

【8】

  

  

  二、正示調和之法(調五事:飲食、睡眠、身、息、心)

  己一、釋名述義

  雲何名「調和」?今借近譬,以況斯法。如世間陶師,欲造衆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複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叁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 調和之意義 ---- 今借譬喻,以此況調和之法。如世間做陶器的師父,欲造種種的陶器,先須善巧調泥(調五事),令使不強(幹)不懦(濕),然後置于轉輪而成形(修止觀)。亦如彈琴,之前應調弦(調五事)令松緊適當,才可彈弄(修止觀),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複如是!善調五事,使令和順適當,則叁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障礙,止觀之善根難發。

  ‧ 由此可知,修止觀前,必須要有一利于修止觀之環境,因此必須調和五事,才能長期用功。

  

  己二、調和五事分叁:初調飲食。二、調睡眠。叁、調叁事。今初。

  庚一、調飲食

  一調食者:夫食之爲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

  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竟慮不固。此

  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

  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爲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雲:

  身安則道隆 飲食知節量 常樂在空閑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 飲食有二好處:1. 資身----資養色身,使色身生存,2. 進道----因氣血充足,而增進道業。欲界衆生有飲食、睡眠、男女叁種欲望,而佛陀特別诃責男女之欲望(诃五欲),因男女之欲望,完全無功德,只有過患,故要佛弟子完全熄滅男女之欲。而欲界衆生不能完全無飲食、睡眠,故佛陀要佛弟子“調和” 飲食、睡眠。

  ‧ 調和飲食之量-----

  食若過飽:則呼吸短促,身體滿脹,提不起勁…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