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17

  ..续本文上一页 二者疑师:不但怀疑自己,亦分别师长之威仪、衣着、相貌,怀疑相貌平常之师长,自己内心无戒定慧之功德,如何能教我?如此对善知识之教导产生怀疑轻慢,因此不能依教奉行,无法生起功德,而障碍禅定。

  ‧ 因此欲除之法,如【大智度论】之「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有一黄金,若得黄金,则可解脱贫穷,有一贫人,为得黄金,故不可弃其臭囊,因其黄金即在臭囊中!修行者依止善知识亦如是,师长虽有微细威仪不清净,但其内心仍有无数戒定慧之功德,其悲心亦远超于我,因此亦应生如佛之转想。」

  ‧ 正法时代之善知识,多为圣人,非菩萨即阿罗汉,其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功德,所散发之摄受力强,见如此善知识,自然会对其生恭敬心。而末法时代之善知识,多数为凡夫,因此难免仍有难除的习性,因此修行人,应心存厚道,思惟善知识之功德,如此自然会得善知识之加持。

  * 三者疑法:世人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执本心),于过去所串习之知见,不论对错,都有非常坚固的执着,因此不能立即相信新受持的佛法,更无法敬心受行,内心生犹豫不决,因此清净之法无法入心。

  ‧ 智者大师指出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怀疑之过患----「如人在歧道,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是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譬如人处于苦集之杂染道及道灭之清净道之间(在歧道),此时内心犹疑,不知如何抉择,而站在原地,不敢前进。

  ‧诸法实相:缘起之正见,即龙树菩萨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随顺因缘而改变之真理。升天、堕三恶道……等等因缘所生之果报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不断生灭变化而不实,但空性之真理不会变化,修行者在修学诸法实相之过程中,对空性产生怀疑,不明了佛所言的「五蕴皆空」,认为我为常一的主宰,因此不精进修学,诸法之实相,由于缺乏对经论的理解,内心愚痴,而生怀疑。故修行人必须观察五蕴之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之变化,皆无自主性,若生命体有我,则应该可以控制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事实上,我们的生命体每分每秒皆趋向生老病死,无法自主,由于业力之推动而生,无法控制。

  ‧ 疑为一切罪恶之中,恶之恶者。譬如有人修习善业,但对三宝无信心,因此心存犹疑,无法栽培善根,终有一日堕恶道。若 有 人虽造恶业,临命终时,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信心坚固,此人尚可得救。净土法门为他力门果地教,若能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产生坚固的信心,则与弥陀大悲愿力感应道交,即印光大师所言「通身靠倒」,如初生之婴,自己无法站立,必须完全依靠母亲才能生存,而我们的信心亦复如是。

  ‧善导大师将信心分为二类:

   1. 自力信心-----多数为精进之人,由于长时间持名,使佛号由生

  转熟,心中有念力,功夫成片,对自己的往生有十足把握。但

  由于凡夫未入圣位前,念力仍为因缘所生,若临命终时,四大

  不调,诸根败坏,则佛号不易提起,由于平时认为自己佛号念

  得好,因此有自信可往生,但此信心建立于念力基础,一但临

  命终时,由于病痛而不能将佛号持好(念力破坏),则信心破坏。

  因此善导大师认为自力信心靠不住。

   2. 他力信心-----信我乃业力凡夫,绝定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临命终

   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皆法性之

   流露,非凡夫有漏之善业所能往生。因此相信自力不足,必须

   仰仗佛力,将信心建立于弥陀本愿,临命终时,即使诸根败坏,

   心识散乱,亦能不动其心,仰仗佛力,弥陀本愿不会因众生身

   心之败坏而有变化,因此善导大师认为他力信心才靠得住。

  ‧ 【成唯识论】指出,临命终时,心识极端散乱。此时必须弃舍世间一切事物,内心百感交集,于短暂时间内,见过去所造之业力,由此可知此时诸根败坏、内心鼓动,故无法靠自力念佛。因此最好仰仗弥陀而往生,即使是五逆十恶之众生,临命终时如法忏悔,断相续心,一心念佛,十念乃至一念,皆可往生。罪业重,但愿意一心归依仍有救;罪业不重,不愿意一心归依,则弥陀亦无法救。由此可知怀疑之过患。

  对治怀疑之法----「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于中

   莫生疑,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如狮子搏鹿,不能得解脱」。

  ‧佛法讲世间果报,随因缘而生。

  1.就因地而言-----可分为善、不善二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属善法,可引生现世来生之可乐果报。不善法有杀盗淫妄……等,此法于我们内心运转,而引生现世来生之不可乐果报。

  2. 就果地而言-----可分杂染、清净二种果报。

  ‧修习佛法之人,不应对此因、果产生怀疑。若世间无因果,断恶

   修善则毫无义意,因此修习佛法,必须建立因果之观念,深信不

   疑。若不信因果,则临命终时被阎罗王之鬼卒绑缚(被生死业力

   束缚),譬如鹿(凡夫)见到狮子(生死业力),无法脱逃。由此

   可知众生业力深重,除归依弥陀外,别无解脱之法。

  劝勉修习智慧,断除疑惑-----「在世虽有疑,当随喜善法,譬如观歧道,利好者应逐」。生命尚在之时,若对佛法或净土法门有所疑惑,则应加紧修习智慧之善法,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惟,进而断疑生信,譬如观看地图,观看生命苦恼之生死路、及安乐涅槃路之不同,明了善恶之因果,看清之后,选择好路努力追求。

  总结----佛法之功德大海中,唯有信心之人,才能进入功德大海;若无信者,虽在佛法,就如站在大海边,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戊二、问答释疑

  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法门。一贪欲盖,即贪毒。二瞋恚盖,即瞋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四中合为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问:众生不善之法,广大无边,尘数无量,为何只弃五盖?

   答:此五盖中,具有贪瞋痴三毒及三毒之和合(等分),以此四法

   为一切烦恼之根本,由此而引生八万四千诸尘劳(尘:烦恼、染

   污;劳:不寂静,劳动)法门。一贪欲盖,即贪毒。二瞋恚盖,

   即瞋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由痴而生。四掉悔,即是等分摄,

   其中包含贪瞋痴三毒。合为四分烦恼(贪、瞋、痴、等分),每一

   烦恼中有二万一千之尘劳法门,四者合为八万四千尘劳法门。是

   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戊三、叹德劝修

  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凉快乐。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 修习止观之人,明了五盖之过患,如是等种种因缘,诃责、调伏、弃舍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收之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稳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稳,清凉快乐(初禅以上)。如日月之光明,被五种因缘所遮蔽(覆翳),烟、尘、云(较高处之水气)、雾(空中之水气)、罗睺阿修罗王之手,则日月不能明照。人心之五盖,亦会障碍内心的明了寂静,使明静之功德不能显现!

  ‧ 诃五欲、弃五盖虽为前方便,其实与正观同时进行,若能诃五欲、弃五盖,则其心安稳,清凉快乐,此乃初禅以上之功夫,故诃五欲、弃五盖同时修止观,修止观同时诃五欲、弃五盖。

  ‧ 众生若不学佛,往往认为贪烦恼、睡烦恼…..等很好,其实,远离烦恼后,更是其心安稳,清凉快乐,若不学佛,则内心颠倒,无法体会烦恼的真实相,往往认贼做父而不知。

  

  丁四、调和第四 分二:初先明修心之要。二、正示调和之法。 今初。

  

   戊一、先明修心之要 (修习止观的二根本)

   己一、真正发心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

   己二、具足正见

   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