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掉举之人,平自喜好走动,共人谈话辨论,虽表面上看起来并无大错,但由于掉散之串习,无法摄心,则渐渐使人与法不相应,破害道心。譬如喝醉之象、无束缚的骆驼(掉举之身口意),不可禁制。
‧ 【大智度论】诃责掉举偈曰:「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着掉戏法,放逸纵情失法利。」出家修行人剃头着染衣,现出清净之相,放弃世俗之名利,万缘放下,一心行道,执持瓦钵行乞食,接受供养,如何能放逸此清净身口意之相,使之纵情,失去佛法之功德?
‧ 由此可知,出家放弃世间之五欲乐,因掉举而失去出世之法乐,既失世乐(五欲乐),又失法乐,故应察觉其过失,当急弃掉举!
‧ 初修行者,必须处于寂静,若急于攀缘,则心如狂象,无法调伏,无法获得法利。一切佛法之修持,皆于有赖于寂静之心,躁动之心,只能修得有漏的福报。无量无边戒定慧之清净功德,亦必须于寂静心中生起。若不能调伏身口意之掉举,即使做再多的佛法事业,也仅限于有漏的福报,并且往往有诸多过失。
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当念着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掉悔盖,令心清净,无有覆盖。
‧掉生起于散乱心,而非在修止观(缘)当中生起,故掉本身尚不能成盖,必须在修止观当中生起“悔”,后悔自身不应掉举,此时忧恼覆心,覆盖所缘心,故成盖。
‧悔有二种:
一者,如前所说,因掉后于修止观当中生悔。
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害怕因此罪业而入三恶道,虽忏悔,但后悔箭深入心中,坚不可拔,于修止观当中,常怀怖畏,不能专心修止观。
‧龙树菩萨偈说:
悔有二种:1. 不应作而作(掉举、罪业),2. 应作而不作(应
作之善法)于修止观当中,被后悔优恼之火所烧,使
令身心急躁(现世),后世堕恶道。
‧后世堕恶道之因有二:
1. 因所作之罪业而堕恶道
2. 因悔恼之心而堕恶道。悔恼之心,务必要令其消灭,否则会滋润过去之罪业,成为罪业的增上缘,而令起现行,故印光大师云:临命终时,内心要起善念,绝对不能有悔恼之心,务必要解开。
‧ 罪业之悔:「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当念着。」造了罪业,如法忏悔,即得清净安乐,不应再忧悔。因此各式各样的方便忏悔法,必观「罪性本空」,罪是因缘生,本性空,可被破坏,如是心安乐,故忏悔不再忧悔。若不观罪性本空,认为罪性真实存在,则忏悔后仍会忧悔,不能清净。
‧ 掉举之悔:「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若于修止观时后悔应作不作,或不应作而作,此皆是愚人的想法,修止观时应修止观,内心追悔有何意义?未作之事,不会因后悔而作,已作之事,不会因后悔而不作,悔恨无济于事,应断此相续心,一心修止观。
1. 重点提示:
1. 正中分所有偈颂(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
2. 智者大师出家、弘法自利、利他之因缘为何?
3. 止观的体性为何?(止观的定义;止:以善缘心,心一净信……;观:抉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
止观的功德:……..)
【7】
‧前言----弃疑盖为弃五盖之最后一科。弃,弃舍;疑,对义理犹豫不决,无明确的决断力;盖,疑惑覆盖善良之心,故名为盖。
己五、弃疑盖
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种: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
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
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三者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
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歧道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是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狮子博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歧道 利好者应逐
佛法之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 疑的过患----对于人、事犹豫不决,覆盖清净心,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即使有定课,内心仍空无所获。譬如人入于宝山,虽有眼可分别种种的宝物,若无手,无所能取。于佛法中,若熟知各种修行方法、各种义理,而缺乏信心,则不能将这些道理转成正念、正定、正慧。五根之生起次第以正信为先,若无正信(疑),则无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慧。虽读诵诸经典,也仅限于语言文字,无法调伏烦恼。
‧ 疑过甚多,未必障碍禅定,而障碍禅定之疑者,有三种:
*一者疑自:怀疑自己的能力,内心而作是念,我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昏昧痴钝,罪垢深重,内心粗重,无法安静,如何能成为修止观之人?自己如此怀疑自己,则禅定之功德终不得生起。因此若欲修定,不要自己看轻自己,由于以宿世所栽培之善根难测故。
‧ 诸根暗钝----1. 天生:多由于过去谤法之罪业所成,造成意根暗钝,应多忏悔业障。2. 年纪大:由于年老,而使意根暗钝,念力(铭记不忘之能力)薄弱,无法铭记不忘所缘境,转头即忘,故障碍修止观。
‧ 宿世善根难测----此处智者大师指修德,但亦可由性德解释,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指出,大乘修行者,必须生起四种信心:信佛、信法、信僧、信根本。信根本,即相信,我是未成之佛,诸佛为已成之佛,其体无别。禅宗亦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是故欲调伏烦恼,必须相信自心清净,心中之烦恼,皆假借因缘而有,若烦恼是自性有非因缘有,由于无“因”,则烦恼无法断除。是实上,烦恼皆有因,可被断除。如何知烦恼皆有因?平日烦恼之生起,必须经由外在剌激(因),及内心不如理作意之合和而成,因此烦恼之生起必有其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以如此的真理智慧断除烦恼。必须相信烦恼是如梦如幻而有,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如此一来,即使是善根薄弱之人,亦可断除烦恼。
‧ 由此可知,般若智慧之重要,因此必须经常学习经论,深入观察此念心之妄想波动,皆如梦如幻,本性毕竟空。烦恼可断,佛道可成,如此增加自己的信心。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