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有一修道得初禅之仙人,于坐中有一位女众常来扶侍他。一日,国王来到山林,将此女众带回皇宫。此仙人发现后,便下山欲向国王取回此女。国王曰:「你既是仙人,则不应有女人。」仙人曰:「我需要她为我烧饭、打扫!」国王仍不愿意将此女归还。此仙人由是心生瞋恨,并告知此女:「今晚,皇宫将会有大灾难,你必须不断地意念我的名号。」说了便回山中禅坐。由于己得初禅,故内心之堪能性非常强,发动作意,此时皇宫便天落硬石,将所有人物尽毁。此女由于忆念此仙人的名号,故幸免一难。由此可知,修行人心力强,一但发动瞋恨心,则所害及之人物,亦远超一般人,所造之罪业亦无比广大。
‧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稳,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什么东西被消除后,可令我们的内心感到安稳?什么东西被消除后,可令我们的内心感到无忧?什么是最毒的东西,会吞灭一切信、进、念、定、慧之善法?
佛以偈答言:
「杀瞋则安乐,杀瞋则无忧,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若可以种种法门,将瞋恨去除,则我们的内心感到安稳、无忧。一切身口意之毒,皆由瞋而起,破坏一切善根。
‧ 因此,应当修慈悲、忍辱,以除灭瞋恨,令心清净。
‧ 依照经论“慈忍”可分为二方面修持:
1. 从世俗谛思惟(业果):「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秧」。虽然此人损恼我、损恼我的亲人、或故意赞叹我的冤家。要思惟任何事皆有其因缘,必定过去有如此的业力,才会有今日之果,因此必须承担自己的业果(当偿债想)。
2. 从真谛思惟:观察空观,有粗分、细分二种。
粗分----即观无常,「逆境来时莫动瞋,西方佛子等殊亲,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人世间虽苦恼,恶人诸多,但此仅暂时之因缘,发愿此期生命结束后,不再投胎,往生极乐世界。试想,任何事情将会烟消云散,争执有何意义?心断“常见”,了解此皆是无常的因缘,故烦恼不易发动。
细分----即无我观,观察「觅心了不可得」,不安之心在何处?缘生无心,当体即空。现前明了之心,亦剎那剎那地生灭,其间并无一真实的“我”。此人恼“我”,此“我”是谁?是虚空?还是此肉团心之“我”?如是观察“我”不可得,消除内心之瞋恨。如此消除人、我对立,即可入「无诤三昧」,无论此人如何恼我,我内心无我、无我所,不会与此人起诤。
‧ 佛法强调自我调心,而非与他人诤执。不论遇到何种境界,内心必须保持平静、无诤。
‧ 欲在短时间内消灭罪障、生起智慧,逆境为不可缺少的最佳助缘。逆境愈大,内心愈有智慧,由于逆境的冲极,才能激发强大的智慧。缺乏逆境的刺激,则难将语言文字的佛法,转化为正念。缺乏逆境,则顶多获得语言文字道理;若能发心担任别人不愿做的执事(吃力不讨好之事),于人我是非中,将经论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心之正道,则如炼顽铁,不断地摧击,打掉杂质,终必炼成钢。故成长的过程中,最好有逆境磨炼,接受境界的刺激。【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佛陀开迹显本中提及,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为佛陀之冤家,但由于提婆达多,佛陀才修得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若无提婆达多之逆缘,佛陀无法成佛。
‧ 经常打坐者,较容易发现自己的贪瞋烦恼,并加以调伏,使令贪瞋烦恼淡泊。
己三、弃睡眠盖
三弃睡眠盖:内心昏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如是等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诸佛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 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 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昏覆。若昏睡心重,当用禅镇杖却之。
‧ 睡眠的定义:失去明了心,而内心昏沉,名为睡;眼耳鼻舌身(五情)被黑暗遮蔽,无法控制身体而失威仪(放恣支节),弯曲身体(委)卧倒熟睡,为眠;平日睡眠过多,及修行时昏沉,皆为睡眠盖。
‧ 睡眠的过患:破坏今世或后世之法乐,及后世生天之果报及涅槃乐。可见昏沉为内心与法之障碍。
‧ 睡眠最为不善,何以故?贪欲盖及瞋恚盖生起时,由于明了心尚在,故可觉察而除之。而睡眠时,失去明了心,犹如死亡,无所觉识,故难除灭。譬如心中有贼,而不知有贼,故不能除贼。
‧【大智度论】诸佛菩萨,诃责睡眠弟子偈曰:
1. 总标:「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你应当快速清醒,这念心(能抱)所抱的色身,其实是不净之假名人。
2.不应睡眠之理由:
‧就苦谛而言(果)----「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三界之色身,犹如有
毒箭穿入而生重病之身体,一切之苦(果报),皆由色身而
起,由这一期之果报累积种种的痛苦。故修行者应追求无生,
避免痛苦,如何能睡眠?有果报之众生,譬如被众苦束缚将
被杀之人,步步迈向死亡,道业未成,灾害将至,如何能睡?
‧就集谛而言(因)----「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内心之烦恼尚未消除,
犹如与毒蛇同住,毒蛇(烦恼)随时都有可能发动伤害,真
妄交攻(临阵两刃间)之时,正念与烦恼接触之关键时,如
何能昏沉,随它去呢?
3. 结劝:「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睡眠使人处于暗中,无所见,打坐或念佛时昏沉,则内心不能与法相应,日日如此串习,终被昏沉欺诳,犹如失去明了性之臭皮囊如何能用功呢?故睡眠多者,内心愚痴无所见,失去修习佛法之功德,如何能眠?
‧ 因此必须诃责睡眠盖,警觉无常,生命短暂,如人被缚将去杀,故应减损睡眠,于用功时不令昏沉。若昏睡心重,当用禅镇、禅杖打之,或起身拜佛,下定决心对治昏沉,不使昏沉相续。
‧ 修行者若内心有目标,则不易昏沉,若心无目标,一日复一日,则易出现昏沉。故修行者,必须自定修行的进度,一心一意达到目标。
己四、弃掉悔盖
第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
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
二者「口掉」: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
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
观等,名为「心掉」。
掉之为法,破出家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掉戏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
‧掉,摇动不停;悔,后悔,有二种:1. 不应做而做,2.应做而末做。又掉又悔合成为盖。
‧ 掉的定义 ----- 掉有三种:
一者「身掉」:修止观者,心不安定,喜好出外游走,或现诸相状引人发笑,坐不暂安。
二者「口掉」:喜好吟诗,辨论诤竞是非,与佛法不相应之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
三者「心掉」:较前二者微细。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术、世间才技、五欲等之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
‧掉的过患 ----- 「掉之为法,破出家…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