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文字不断串习、思惟、观照,闲寂静处念所受法,将文字般若转化为内心之圣道(实相)。
【6】
丁三、弃盖第三 分三:初正明弃盖之法。二、问答释疑。
三、叹德劝修。
戊一、正明弃盖之法五
‧ 诃五欲者,为针对外在的五尘(色声香味触法),即诃斥内心所缘的境界。弃五盖者,即诃责能缘的心。
‧ 弃----思惟过患而弃舍;盖----盖覆内在的善心(此处指止、观)的烦恼;五盖----五种盖覆善心的烦恼。
‧ 修习止观的过程中,有五种烦恼会盖覆善心:1.贪2.瞋3.睡眠4.
掉悔5.疑。
己一、弃贪欲盖
所言盖者:五盖也。
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复次,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如除盖偈说: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时
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 即不为所欺
‧ 诃五欲主要诃责外在的五尘,而弃五盖主要针对第六意识(内意根)止欲。
‧ 修止观可分为二种:
1. 历缘对境修:于佛堂外,待人处世,与五尘接触之时修止、修观此时必须思惟诃责五欲之过患(诃五欲,针对五尘)。
2.静中修:于佛堂中,息诸缘务,于内心之第六意识(独头意识)修止、修观。此时独头意识会生起串习的烦恼,必须诃责除盖(弃五盖,针对意根)。
‧ 修行者,息诸缘务,端坐修止观,由于凡位之众生,难免会不自主的忘失所缘,内心生贪欲等不善的觉观(心生欲觉),念念相续,如乌云遮日(覆盖善心),令止观之功德不能生长,因此必须觉照思惟其过患,弃舍贪欲。
‧ 由于凡位之众生,内心仍有烦恼,不可能熄灭“心生欲觉”,但必须在心生欲觉之时,马上思惟其过患,转念念佛,断除妄念。
‧ 贪欲有二种过患:
1. 世间:【大智度论】佛在世时有一在家人名术婆伽,为一大户长者之奴隶,爱着主人的女儿,并利用种种手段想夺取主人的女儿,终于欲火内发而,烧身而死。由此可知,欲火尚能烧身,何况止观之善法,亦一并烧之。欲火不利身体,故道家养身之道,必先清心寡欲。依佛法而言,世间有色法及心法;色法(色声香味触法)属无明了性之法;心法则有明了性,色由心生,烦恼火触动业力火,而创造果报火。故【楞严经】指出,地狱火是由众生之烦恼火,念念成就而成,即使当下烦恼火并无表现出来,但其功能念念都会保存为将来的地狱火,故当众生的贪烦恼生起时,地狱之果报火即念念成就。
2. 出世间:贪欲之人不易与清净圣道相应,欲为种种恼乱依止处,故欲望强者,由于内心躁动不安,不能久居寂静的山中,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 除盖偈说:【大智度论】
1. 总标 ---- 『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沉没于五情』修学圣道(趋向法身般若解脱之道)必须内心对善恶之业果有坚定的信心,依止此信心,心生惭愧,诃责恶法,尊重随学善法。放下世间尘劳,一心一意修学圣道,福利一切众生,不但外表现出清净之相,内心亦不放纵于五欲,不攀缘五情。
(五情----五尘落现于第六意识之影相,即法尘,为第六意识所缘之境界,而非眼、耳、鼻、舌、身所缘之境界)。
‧唯识学认为惭愧之生起有三:
一、自增上:尊重自己的身份,自已告诉自已为“入道惭愧人”,不应起种种的烦恼,否则不能自称为入道惭愧人,依止自增上,诃责自己的烦恼。
二、法增上:依止正法,于法中用功,而内心生惭愧,
防非止恶。
三、世间增上:宇宙间有众多佛、菩萨、天人、鬼、神,此等皆有他心通,若不能调伏烦恼,则会被他们讥嫌、诃责依止世间的讥嫌,而内心生惭愧,防非止恶。
此偈颂之所“入道惭愧人”是指“自增上”而言。
2. 别明----将五欲之过患分为不净、苦二方面。
一、不净:『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如愚自食吐』。初出家受戒,于十方三宝前,誓愿断恶修善度众生,弃舍五欲乐,而来到僧团,于寂静处修止观,怎能又攀缘所弃舍五欲?此种情况就好比愚痴之人,食入不净的食物,吃了善知识所给的药,而将不净的食物吐出,但由于愚痴,又食入所吐出的食物。
二、苦:『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处)』。龙树菩萨将追求五欲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追求时;想得到五欲,追求的过程彼此竞争,既劳心又劳力,故不快乐;2.得到时:到中、晚年时,虽得到五欲,但却害怕失去所获得的五欲,因得失心重,而内心挂碍、忧虑,亦不快乐;3.失去时:失去五欲时,内心热恼,有何快乐而言?根据台湾经济发展指数,与离婚率、犯罪率及自杀率成正比,可见获得五欲之过程,不论追求时、得到时或是失去时,都不快乐,由于众生内心之颠倒,非乐即乐。
3. 结劝----『诸欲患如是,以何能舍之,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欺』。由于五欲有以上之过患,如何才能弃舍五欲?必须初禅以上,得禅定的三昧乐之后,才能将躁动不定的五欲乐弃舍。禅定乐为心一净性之乐,不论身心如何喜乐,内心仍处于寂静。故欲弃舍五欲,除内心惭愧诃责外,仍要修习戒定慧,才能真正的弃舍五欲。最好内心有法宝(例如佛号、大悲咒…..),一心皈依,以法宝为所缘,才能将过去串习(熟境界)之五欲弃舍。
己二、弃瞋恚盖
二弃瞋恚盖: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瞋恨,瞋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瞋恚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稳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杀瞋则安乐 杀瞋则无忧 瞋为毒之根 瞋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除灭之,令心清净。
‧智者大师说明瞋之过患:「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总说----瞋是「失佛法之根本」。经论指出,贪烦恼虽有种种过患,但不会使人退失信心;而瞋恚心则会破坏信心,因此不能精进、念、定、慧,可见瞋恚心则会使人丧失佛法的根本。
‧就身业而言----瞋是「坠恶道之因缘」。当瞋恚心生起,则易伤害他人,而造诸恶业,因此而坠恶道。
‧就意业而言----瞋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内心与佛法接触因而产生法乐,若发动瞋恚心,则法乐及善心皆不复存在。
‧就口业而言----瞋是「种种恶口之府藏」。府藏,即仓库。瞋恚心发动之时,则口出恶言,造诸口业。故发脾气时,最好不要讲话。
‧ 由此可知,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平时积功累德所创造的功德林,可为瞋火一烧而尽。
‧ 是故修行者,若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1. 损恼我,2. 损恼我的亲人,或3. 故意赞叹我的冤家,皆会引生瞋恨心;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由此而生瞋恨心,若不以佛法的智慧化解,则瞋恨心生怨恨,由怨心而造做身业、口业以恼害对方,如是瞋恚覆心,故名为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