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16

  ..續本文上一頁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鈎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製。」掉舉之人,平自喜好走動,共人談話辨論,雖表面上看起來並無大錯,但由于掉散之串習,無法攝心,則漸漸使人與法不相應,破害道心。譬如喝醉之象、無束縛的駱駝(掉舉之身口意),不可禁製。

  ‧ 【大智度論】诃責掉舉偈曰:「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雲何樂著掉戲法,放逸縱情失法利。」出家修行人剃頭著染衣,現出清淨之相,放棄世俗之名利,萬緣放下,一心行道,執持瓦缽行乞食,接受供養,如何能放逸此清淨身口意之相,使之縱情,失去佛法之功德?

  ‧ 由此可知,出家放棄世間之五欲樂,因掉舉而失去出世之法樂,既失世樂(五欲樂),又失法樂,故應察覺其過失,當急棄掉舉!

  ‧ 初修行者,必須處于寂靜,若急于攀緣,則心如狂象,無法調伏,無法獲得法利。一切佛法之修持,皆于有賴于寂靜之心,躁動之心,只能修得有漏的福報。無量無邊戒定慧之清淨功德,亦必須于寂靜心中生起。若不能調伏身口意之掉舉,即使做再多的佛法事業,也僅限于有漏的福報,並且往往有諸多過失。

  

  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爲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當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種種因緣,诃掉悔蓋,令心清淨,無有覆蓋。

  ‧掉生起于散亂心,而非在修止觀(緣)當中生起,故掉本身尚不能成蓋,必須在修止觀當中生起“悔”,後悔自身不應掉舉,此時憂惱覆心,覆蓋所緣心,故成蓋。

  ‧悔有二種:

  一者,如前所說,因掉後于修止觀當中生悔。

  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害怕因此罪業而入叁惡道,雖忏悔,但後悔箭深入心中,堅不可拔,于修止觀當中,常懷怖畏,不能專心修止觀。

  ‧龍樹菩薩偈說:

  悔有二種:1. 不應作而作(掉舉、罪業),2. 應作而不作(應

   作之善法)于修止觀當中,被後悔優惱之火所燒,使

   令身心急躁(現世),後世墮惡道。

  ‧後世墮惡道之因有二:

  1. 因所作之罪業而墮惡道

  2. 因悔惱之心而墮惡道。悔惱之心,務必要令其消滅,否則會滋潤過去之罪業,成爲罪業的增上緣,而令起現行,故印光大師雲:臨命終時,內心要起善念,絕對不能有悔惱之心,務必要解開。

  ‧ 罪業之悔:「若人罪能悔,悔已莫複憂,如是心安樂,不應當念著。」造了罪業,如法忏悔,即得清淨安樂,不應再憂悔。因此各式各樣的方便忏悔法,必觀「罪性本空」,罪是因緣生,本性空,可被破壞,如是心安樂,故忏悔不再憂悔。若不觀罪性本空,認爲罪性真實存在,則忏悔後仍會憂悔,不能清淨。

  ‧ 掉舉之悔:「若有二種悔,若應作不作,不應作而作,是則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若于修止觀時後悔應作不作,或不應作而作,此皆是愚人的想法,修止觀時應修止觀,內心追悔有何意義?未作之事,不會因後悔而作,已作之事,不會因後悔而不作,悔恨無濟于事,應斷此相續心,一心修止觀。

  1. 重點提示:

  1. 正中分所有偈頌(具五緣、诃五欲、棄五蓋…….)

  2. 智者大師出家、弘法自利、利他之因緣爲何?

  3. 止觀的體性爲何?(止觀的定義;止:以善緣心,心一淨信……;觀:抉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止觀的功德:……..)

  【7】

  

  

  ‧前言----棄疑蓋爲棄五蓋之最後一科。棄,棄舍;疑,對義理猶豫不決,無明確的決斷力;蓋,疑惑覆蓋善良之心,故名爲蓋。

  己五、棄疑蓋

  五棄疑蓋者:以疑覆心故,于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于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叁種: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暗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

  此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修定,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二者疑師: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

  慢,即爲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論」中說:「如臭皮囊中,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

  叁者疑法:世人多執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

  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如人在歧道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獅子博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喜善法 譬如觀歧道 利好者應逐

  佛法之中,信爲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如是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

  ‧ 疑的過患----對于人、事猶豫不決,覆蓋清淨心,于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于佛法中,即使有定課,內心仍空無所獲。譬如人入于寶山,雖有眼可分別種種的寶物,若無手,無所能取。于佛法中,若熟知各種修行方法、各種義理,而缺乏信心,則不能將這些道理轉成正念、正定、正慧。五根之生起次第以正信爲先,若無正信(疑),則無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慧。雖讀誦諸經典,也僅限于語言文字,無法調伏煩惱。

  ‧ 疑過甚多,未必障礙禅定,而障礙禅定之疑者,有叁種:

  *一者疑自:懷疑自己的能力,內心而作是念,我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昏昧癡鈍,罪垢深重,內心粗重,無法安靜,如何能成爲修止觀之人?自己如此懷疑自己,則禅定之功德終不得生起。因此若欲修定,不要自己看輕自己,由于以宿世所栽培之善根難測故。

  ‧ 諸根暗鈍----1. 天生:多由于過去謗法之罪業所成,造成意根暗鈍,應多忏悔業障。2. 年紀大:由于年老,而使意根暗鈍,念力(銘記不忘之能力)薄弱,無法銘記不忘所緣境,轉頭即忘,故障礙修止觀。

  ‧ 宿世善根難測----此處智者大師指修德,但亦可由性德解釋,馬鳴菩薩于【大乘起信論】指出,大乘修行者,必須生起四種信心:信佛、信法、信僧、信根本。信根本,即相信,我是未成之佛,諸佛爲已成之佛,其體無別。禅宗亦雲:「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是故欲調伏煩惱,必須相信自心清淨,心中之煩惱,皆假借因緣而有,若煩惱是自性有非因緣有,由于無“因”,則煩惱無法斷除。是實上,煩惱皆有因,可被斷除。如何知煩惱皆有因?平日煩惱之生起,必須經由外在剌激(因),及內心不如理作意之合和而成,因此煩惱之生起必有其因。「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以如此的真理智慧斷除煩惱。必須相信煩惱是如夢如幻而有,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如此一來,即使是善根薄弱之人,亦可斷除煩惱。

  ‧ 由此可知,般若智慧之重要,因此必須經常學習經論,深入觀察此念心之妄想波動,皆如夢如幻,本性畢竟空。煩惱可斷,佛道可成,如此增加自己的信心。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