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二者疑師:不但懷疑自己,亦分別師長之威儀、衣著、相貌,懷疑相貌平常之師長,自己內心無戒定慧之功德,如何能教我?如此對善知識之教導産生懷疑輕慢,因此不能依教奉行,無法生起功德,而障礙禅定。
‧ 因此欲除之法,如【大智度論】之「摩诃衍論」中說:「如臭皮囊中有一黃金,若得黃金,則可解脫貧窮,有一貧人,爲得黃金,故不可棄其臭囊,因其黃金即在臭囊中!修行者依止善知識亦如是,師長雖有微細威儀不清淨,但其內心仍有無數戒定慧之功德,其悲心亦遠超于我,因此亦應生如佛之轉想。」
‧ 正法時代之善知識,多爲聖人,非菩薩即阿羅漢,其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之功德,所散發之攝受力強,見如此善知識,自然會對其生恭敬心。而末法時代之善知識,多數爲凡夫,因此難免仍有難除的習性,因此修行人,應心存厚道,思惟善知識之功德,如此自然會得善知識之加持。
* 叁者疑法:世人多有先入爲主的觀念(執本心),于過去所串習之知見,不論對錯,都有非常堅固的執著,因此不能立即相信新受持的佛法,更無法敬心受行,內心生猶豫不決,因此清淨之法無法入心。
‧ 智者大師指出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懷疑之過患----「如人在歧道,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複如是,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是疑從癡生,惡中之惡者」。譬如人處于苦集之雜染道及道滅之清淨道之間(在歧道),此時內心猶疑,不知如何抉擇,而站在原地,不敢前進。
‧諸法實相:緣起之正見,即龍樹菩薩所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隨順因緣而改變之真理。升天、墮叁惡道……等等因緣所生之果報皆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不斷生滅變化而不實,但空性之真理不會變化,修行者在修學諸法實相之過程中,對空性産生懷疑,不明了佛所言的「五蘊皆空」,認爲我爲常一的主宰,因此不精進修學,諸法之實相,由于缺乏對經論的理解,內心愚癡,而生懷疑。故修行人必須觀察五蘊之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之變化,皆無自主性,若生命體有我,則應該可以控製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而事實上,我們的生命體每分每秒皆趨向生老病死,無法自主,由于業力之推動而生,無法控製。
‧ 疑爲一切罪惡之中,惡之惡者。譬如有人修習善業,但對叁寶無信心,因此心存猶疑,無法栽培善根,終有一日墮惡道。若 有 人雖造惡業,臨命終時,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信心堅固,此人尚可得救。淨土法門爲他力門果地教,若能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産生堅固的信心,則與彌陀大悲願力感應道交,即印光大師所言「通身靠倒」,如初生之嬰,自己無法站立,必須完全依靠母親才能生存,而我們的信心亦複如是。
‧善導大師將信心分爲二類:
1. 自力信心-----多數爲精進之人,由于長時間持名,使佛號由生
轉熟,心中有念力,功夫成片,對自己的往生有十足把握。但
由于凡夫未入聖位前,念力仍爲因緣所生,若臨命終時,四大
不調,諸根敗壞,則佛號不易提起,由于平時認爲自己佛號念
得好,因此有自信可往生,但此信心建立于念力基礎,一但臨
命終時,由于病痛而不能將佛號持好(念力破壞),則信心破壞。
因此善導大師認爲自力信心靠不住。
2. 他力信心-----信我乃業力凡夫,絕定不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臨命終
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皆法性之
流露,非凡夫有漏之善業所能往生。因此相信自力不足,必須
仰仗佛力,將信心建立于彌陀本願,臨命終時,即使諸根敗壞,
心識散亂,亦能不動其心,仰仗佛力,彌陀本願不會因衆生身
心之敗壞而有變化,因此善導大師認爲他力信心才靠得住。
‧ 【成唯識論】指出,臨命終時,心識極端散亂。此時必須棄舍世間一切事物,內心百感交集,于短暫時間內,見過去所造之業力,由此可知此時諸根敗壞、內心鼓動,故無法靠自力念佛。因此最好仰仗彌陀而往生,即使是五逆十惡之衆生,臨命終時如法忏悔,斷相續心,一心念佛,十念乃至一念,皆可往生。罪業重,但願意一心歸依仍有救;罪業不重,不願意一心歸依,則彌陀亦無法救。由此可知懷疑之過患。
對治懷疑之法----「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實真有法,于中
莫生疑,汝若懷疑惑,死王獄吏縛,如獅子搏鹿,不能得解脫」。
‧佛法講世間果報,隨因緣而生。
1.就因地而言-----可分爲善、不善二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屬善法,可引生現世來生之可樂果報。不善法有殺盜淫妄……等,此法于我們內心運轉,而引生現世來生之不可樂果報。
2. 就果地而言-----可分雜染、清淨二種果報。
‧修習佛法之人,不應對此因、果産生懷疑。若世間無因果,斷惡
修善則毫無義意,因此修習佛法,必須建立因果之觀念,深信不
疑。若不信因果,則臨命終時被閻羅王之鬼卒綁縛(被生死業力
束縛),譬如鹿(凡夫)見到獅子(生死業力),無法脫逃。由此
可知衆生業力深重,除歸依彌陀外,別無解脫之法。
勸勉修習智慧,斷除疑惑-----「在世雖有疑,當隨喜善法,譬如觀歧道,利好者應逐」。生命尚在之時,若對佛法或淨土法門有所疑惑,則應加緊修習智慧之善法,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思惟,進而斷疑生信,譬如觀看地圖,觀看生命苦惱之生死路、及安樂涅槃路之不同,明了善惡之因果,看清之後,選擇好路努力追求。
總結----佛法之功德大海中,唯有信心之人,才能進入功德大海;若無信者,雖在佛法,就如站在大海邊,終無所獲。如是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
戊二、問答釋疑
問曰:不善法廣,塵數無量,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叁毒等分,四法爲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法門。一貪欲蓋,即貪毒。二瞋恚蓋,即瞋毒。叁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癡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爲四分煩惱,一中有二萬一千,四中合爲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問:衆生不善之法,廣大無邊,塵數無量,爲何只棄五蓋?
答:此五蓋中,具有貪瞋癡叁毒及叁毒之和合(等分),以此四法
爲一切煩惱之根本,由此而引生八萬四千諸塵勞(塵:煩惱、染
汙;勞:不寂靜,勞動)法門。一貪欲蓋,即貪毒。二瞋恚蓋,
即瞋毒。叁睡眠及疑,此二法由癡而生。四掉悔,即是等分攝,
其中包含貪瞋癡叁毒。合爲四分煩惱(貪、瞋、癡、等分),每一
煩惱中有二萬一千之塵勞法門,四者合爲八萬四千塵勞法門。是
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戊叁、歎德勸修
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棄于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于惡賊中得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涼快樂。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煙塵雲霧羅睺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五蓋,亦複如是!
‧ 修習止觀之人,明了五蓋之過患,如是等種種因緣,诃責、調伏、棄舍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收之國;如于惡賊中得自免濟,安穩無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蓋,其心安穩,清涼快樂(初禅以上)。如日月之光明,被五種因緣所遮蔽(覆翳),煙、塵、雲(較高處之水氣)、霧(空中之水氣)、羅睺阿修羅王之手,則日月不能明照。人心之五蓋,亦會障礙內心的明了寂靜,使明靜之功德不能顯現!
‧ 诃五欲、棄五蓋雖爲前方便,其實與正觀同時進行,若能诃五欲、棄五蓋,則其心安穩,清涼快樂,此乃初禅以上之功夫,故诃五欲、棄五蓋同時修止觀,修止觀同時诃五欲、棄五蓋。
‧ 衆生若不學佛,往往認爲貪煩惱、睡煩惱…..等很好,其實,遠離煩惱後,更是其心安穩,清涼快樂,若不學佛,則內心顛倒,無法體會煩惱的真實相,往往認賊做父而不知。
丁四、調和第四 分二:初先明修心之要。二、正示調和之法。 今初。
戊一、先明修心之要 (修習止觀的二根本)
己一、真正發心
夫行者初學坐禅,欲修十方叁世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脫一切衆生,願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如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
己二、具足正見
然後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謂善不善無記法,內外根塵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叁界有爲生死因…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