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19

  ..續本文上一頁,筋脈不通;影響內心閉塞,坐念不安。

  若食過少:則身體之氣血虛弱(身羸)內心浮動(心懸),不能專注(竟慮不固)。

  ‧ 因此過飽、過少皆非得定之道。通常飲食若能維持身體機能,則少吃爲宜,慢慢調試,試試不同食量及打坐之效果,調出最適合自己之量。

  ‧ 調和飲食之質-----

  若食臭穢汙濁之物,例如五辛等本質穢濁之物,生食增加瞋恨心,熟食增加淫欲心,又如腐敗之物,增長黴菌,此等穢濁之物食入令人心識昏迷;若食入與體質不合之物,則觸動老毛病(宿病),使四大失調。凡夫之身心,包含色心二法,由色心二法開出五蘊,由五蘊而開出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識即明了性,爲能緣,塵爲所緣,識必須依止根才能生起了別,根(四大)若有問題,則明了性會受響影。

  ‧ 戒律中之不飲酒戒,製定之因緣如下:古時有一村莊,有一毒龍,村民不堪其擾,而至僧團,請求降伏此毒龍。僧團即派大阿羅漢周利盤陀伽去調伏此毒龍。大阿羅漢之神通廣大,馬上就調伏了此毒龍,將它置于缽中。此時村民大喜,故准備衆多飲食,禮請周利盤陀伽去應供。應供物中有瓶黑酒,周利盤陀伽不知而將此黑酒飲盡,此後便頭昏眼花,欲走回僧團。不料尚未到僧團即不支倒地。佛陀見之,便問:「此人是誰?」阿難答曰:「周利盤陀伽。」佛陀曰:「此人是否爲調伏毒龍之人?」阿難答曰:「是。」佛陀曰:「此人是否可調伏地上的蛤蟆?」阿難答曰:「否。」佛陀因此诃責飲酒種種之過患,召集所有僧團,而製定不飲酒戒。由此可知,大阿羅漢之聖人,其五分法身堅固成就,若食入不適合之飲食,仍會受極大的影響。凡夫亦然,“根”爲心識之依止處,若不調和,則明了心亦會受影響。

  ‧ 故修定之前,必須注意飲食,須審慎之也。故【毗葉羅如來略教戒】經雲:

   「身安則道隆 飲食知節量 常樂在空閑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 調身----「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身體健康道業才能成就,

   注意飲食之質量。

  ‧ 調心----「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于空閑處安住,息諸緣務,

   內心于寂靜處修止修觀,每日精進不間斷。

  ‧如此調身、調心爲叁世諸佛之共同教誡。

  

  庚二、調睡眠

  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沈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叁昧現前。

  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眠與癡心所相應,睡眠時失去明了心(無明惑覆),因此不可放縱!若睡眠太過,則時間空過,亦會喪失之前所成就的止觀功德。睡眠時,身體機能緩慢,時間恰當則可養神,若睡眠太過則令腦缺氧,易頭昏腦脹,身心懶散,令心暗昧,打坐時不得法喜,善根沈沒。故當覺悟生命無常,應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內心明了寂靜。如是明了寂靜之心,乃可安住于佛法僧(棲心聖境),相續用功,叁昧現前。故【遺教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初夜、後夜不得睡眠,只于中夜睡眠四個小時。【瑜伽師地論】對睡眠亦有二種說法,一則與【遺教經】同,睡眠以四個小時爲宜;另一則睡眠以六個小時爲宜。「勿因睡眠,令一生空過,既無忏除罪障,亦無增長福慧,無所得也。當念身心剎那剎那之幻滅,如無常之火,燒諸身心世間,當趁無常之火未燒身前,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古印度將一日分六時,即日叁時,夜叁時,每時相當于現在的四個小時。

  ‧ 【瑜伽師地論】指出,睡眠不宜過久,若超過六個小時,則令心暗昧,善根沈沒。若用功時累了,則可小睡片刻(分段睡眠),醒後馬上用功。

  

  庚叁、調叁事 分叁:初入禅。 二、住禅。 叁、出禅。 今初。

  辛一、入禅 分叁:初調身。二、調息。叁、調心。 今初。

  壬一、調身

  叁調身,四調息,五調心,此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也。

  夫初欲入禅調身者:行人欲入叁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爲,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犷,則氣息隨粗,則散亂難錄,兼複坐時煩惱,心不恬怡,是以雖在定外,亦須用心,逆作方便,後入禅時,須善安身得所。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者,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腔臂齊;右腳指與左臂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叁,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次當用口,唇齒纔相挂著,舌向上腭,次當閉眼,纔令斷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

  是爲初入禅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 智者大師將修習止觀分爲入禅、住禅、出禅叁個次第。

  ‧ 調五事中,飲食、睡眠分開調,身、息、心則應合用,不得別說。

  ‧ 未修止觀之人,心常向外攀緣,心光外泄,不易察覺身、息、心互相之關系,而修止觀之人,則可察覺身、息、心互相之關系,一但身、息調合,則內心亦調合;內心明靜,則身、息亦調合。身、息、心雖應合,但亦有初、中、後之次第,調合方法不同,則入禅、住禅、出禅之相亦有異也。

  ‧ 夫初欲入禅調身者:行人欲修止觀前一個小時(定外),行住坐臥,動靜運爲,皆須小心注意,因身心有等流性,修止觀前一個小時內任何之行爲,皆會影響修止觀。

  ‧ 若修止觀前作粗(粗)犷費體力之工作,或是內心煩惱粗(粗)犷,例如修止觀前與人吵架,則氣息隨粗(粗),則散亂難錄(念力),打坐時煩惱不安(昏沈、掉舉),內心不寂靜(恬怡);因此修止觀前,身體及內心皆不宜粗(粗)犷,因此雖在定外,亦須用心,爲修止觀做准備(逆作方便),後入禅時,須善安身得所。

  ‧ 南傳與北傳佛教有不同入禅調身之法:北傳者先拜佛、念佛、經行之後才坐下,由粗而細,先拜佛(粗)令氣血順暢,此時稍喘,經行(細)調合喘息之後才坐下。南傳則不強調拜佛,而強調經行,于打坐前先經行一個小時,由慢而快再慢,之後再坐二小時,再經行一個小時………..,藉由經行于出入禅時調身。總而言之,修習止觀前,皆必須調身,爲止觀之前方便。

  ‧ 智者大師指出打坐之方法(由下而上):

   一、初至繩床(打坐處),須先安置坐處,使令舒適穩定,久坐無

   妨礙身體。打坐之座位,後方須稍微高于前方,否則久坐易駝

   背,此外,坐墊須通風(例如竹墊),否則坐久易生腸病(瘡)。

   其次應當將腳擺好(正腳),若半跏趺坐者,以左腳置右腳上,

   令左腳指與右臂齊,右腳指與左臂齊;若欲全跏趺,即右腳置

   左腳上。

  ‧ 腳的姿勢會影響氣息,佛陀于經論中贊歎全跏趺,因全跏趺較穩定,脊椎不易彎曲(駝背),令氣血充足,使令明了心強,精神集中。密宗經論將全跏趺分爲二種:1. 降魔坐(右腳在下):中國禅宗多屬此,此坐可破惡,調伏煩惱力量強。2.吉祥坐(左腳在下):密宗多屬此,此坐可生善,生起大悲心。

  ‧ 整脊師則建議降魔坐、吉祥坐交替而坐,否則脊椎易偏向某方。

  二、次解寬衣帶使會整齊,不宜穿緊繃衣著,亦不令坐時脫落。

  叁、次當安手,手腳之上下位置必須一致,若左腳在上,則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疊雙手,頓置左腳上,不令手懸空,否則心不易專注,稍微靠近身體,手掌置于中心,不偏左亦不偏右。

  四、次當調整身體(正身),以腰爲中心,前後左右轉動,作七八次,如似按摩法,手足仍置于中心,如是轉動後,則令脊椎端直,自然下坐,勿彎曲(氣不通)亦勿高聳。

  五、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成一直線,不偏不斜,不低頭亦不擡頭(昂),應稍收下颔,令頸部筋脈流暢。

  六、次當口吐濁氧。吐氣之法,先深吸氣,開口放氧,不可粗急,應綿綿慢吐,使氣順暢而出,觀想氣脈不通處,將阻塞之廢氣,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吸入清氣,如是叁次,若身息調和…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