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筋脉不通;影响内心闭塞,坐念不安。
若食过少:则身体之气血虚弱(身羸)内心浮动(心悬),不能专注(竟虑不固)。
‧ 因此过饱、过少皆非得定之道。通常饮食若能维持身体机能,则少吃为宜,慢慢调试,试试不同食量及打坐之效果,调出最适合自己之量。
‧ 调和饮食之质-----
若食臭秽污浊之物,例如五辛等本质秽浊之物,生食增加瞋恨心,熟食增加淫欲心,又如腐败之物,增长霉菌,此等秽浊之物食入令人心识昏迷;若食入与体质不合之物,则触动老毛病(宿病),使四大失调。凡夫之身心,包含色心二法,由色心二法开出五蕴,由五蕴而开出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识即明了性,为能缘,尘为所缘,识必须依止根才能生起了别,根(四大)若有问题,则明了性会受响影。
‧ 戒律中之不饮酒戒,制定之因缘如下:古时有一村庄,有一毒龙,村民不堪其扰,而至僧团,请求降伏此毒龙。僧团即派大阿罗汉周利盘陀伽去调伏此毒龙。大阿罗汉之神通广大,马上就调伏了此毒龙,将它置于钵中。此时村民大喜,故准备众多饮食,礼请周利盘陀伽去应供。应供物中有瓶黑酒,周利盘陀伽不知而将此黑酒饮尽,此后便头昏眼花,欲走回僧团。不料尚未到僧团即不支倒地。佛陀见之,便问:「此人是谁?」阿难答曰:「周利盘陀伽。」佛陀曰:「此人是否为调伏毒龙之人?」阿难答曰:「是。」佛陀曰:「此人是否可调伏地上的蛤蟆?」阿难答曰:「否。」佛陀因此诃责饮酒种种之过患,召集所有僧团,而制定不饮酒戒。由此可知,大阿罗汉之圣人,其五分法身坚固成就,若食入不适合之饮食,仍会受极大的影响。凡夫亦然,“根”为心识之依止处,若不调和,则明了心亦会受影响。
‧ 故修定之前,必须注意饮食,须审慎之也。故【毗叶罗如来略教戒】经云:
「身安则道隆 饮食知节量 常乐在空闲 心静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 调身----「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身体健康道业才能成就,
注意饮食之质量。
‧ 调心----「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于空闲处安住,息诸缘务,
内心于寂静处修止修观,每日精进不间断。
‧如此调身、调心为三世诸佛之共同教诫。
庚二、调睡眠
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
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眠与痴心所相应,睡眠时失去明了心(无明惑覆),因此不可放纵!若睡眠太过,则时间空过,亦会丧失之前所成就的止观功德。睡眠时,身体机能缓慢,时间恰当则可养神,若睡眠太过则令脑缺氧,易头昏脑胀,身心懒散,令心暗昧,打坐时不得法喜,善根沉没。故当觉悟生命无常,应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内心明了寂静。如是明了寂静之心,乃可安住于佛法僧(栖心圣境),相续用功,三昧现前。故【遗教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初夜、后夜不得睡眠,只于中夜睡眠四个小时。【瑜伽师地论】对睡眠亦有二种说法,一则与【遗教经】同,睡眠以四个小时为宜;另一则睡眠以六个小时为宜。「勿因睡眠,令一生空过,既无忏除罪障,亦无增长福慧,无所得也。当念身心剎那剎那之幻灭,如无常之火,烧诸身心世间,当趁无常之火未烧身前,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古印度将一日分六时,即日三时,夜三时,每时相当于现在的四个小时。
‧ 【瑜伽师地论】指出,睡眠不宜过久,若超过六个小时,则令心暗昧,善根沉没。若用功时累了,则可小睡片刻(分段睡眠),醒后马上用功。
庚三、调三事 分三:初入禅。 二、住禅。 三、出禅。 今初。
辛一、入禅 分三:初调身。二、调息。三、调心。 今初。
壬一、调身
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则散乱难录,兼复坐时烦恼,心不恬怡,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者,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腔臂齐;右脚指与左臂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用口,唇齿纔相挂着,舌向上腭,次当闭眼,纔令断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
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 智者大师将修习止观分为入禅、住禅、出禅三个次第。
‧ 调五事中,饮食、睡眠分开调,身、息、心则应合用,不得别说。
‧ 未修止观之人,心常向外攀缘,心光外泄,不易察觉身、息、心互相之关系,而修止观之人,则可察觉身、息、心互相之关系,一但身、息调合,则内心亦调合;内心明静,则身、息亦调合。身、息、心虽应合,但亦有初、中、后之次第,调合方法不同,则入禅、住禅、出禅之相亦有异也。
‧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修止观前一个小时(定外),行住坐卧,动静运为,皆须小心注意,因身心有等流性,修止观前一个小时内任何之行为,皆会影响修止观。
‧ 若修止观前作粗(粗)犷费体力之工作,或是内心烦恼粗(粗)犷,例如修止观前与人吵架,则气息随粗(粗),则散乱难录(念力),打坐时烦恼不安(昏沉、掉举),内心不寂静(恬怡);因此修止观前,身体及内心皆不宜粗(粗)犷,因此虽在定外,亦须用心,为修止观做准备(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 南传与北传佛教有不同入禅调身之法:北传者先拜佛、念佛、经行之后才坐下,由粗而细,先拜佛(粗)令气血顺畅,此时稍喘,经行(细)调合喘息之后才坐下。南传则不强调拜佛,而强调经行,于打坐前先经行一个小时,由慢而快再慢,之后再坐二小时,再经行一个小时………..,藉由经行于出入禅时调身。总而言之,修习止观前,皆必须调身,为止观之前方便。
‧ 智者大师指出打坐之方法(由下而上):
一、初至绳床(打坐处),须先安置坐处,使令舒适稳定,久坐无
妨碍身体。打坐之座位,后方须稍微高于前方,否则久坐易驼
背,此外,坐垫须通风(例如竹垫),否则坐久易生肠病(疮)。
其次应当将脚摆好(正脚),若半跏趺坐者,以左脚置右脚上,
令左脚指与右臂齐,右脚指与左臂齐;若欲全跏趺,即右脚置
左脚上。
‧ 脚的姿势会影响气息,佛陀于经论中赞叹全跏趺,因全跏趺较稳定,脊椎不易弯曲(驼背),令气血充足,使令明了心强,精神集中。密宗经论将全跏趺分为二种:1. 降魔坐(右脚在下):中国禅宗多属此,此坐可破恶,调伏烦恼力量强。2.吉祥坐(左脚在下):密宗多属此,此坐可生善,生起大悲心。
‧ 整脊师则建议降魔坐、吉祥坐交替而坐,否则脊椎易偏向某方。
二、次解宽衣带使会整齐,不宜穿紧绷衣着,亦不令坐时脱落。
三、次当安手,手脚之上下位置必须一致,若左脚在上,则左手掌置右手上,重叠双手,顿置左脚上,不令手悬空,否则心不易专注,稍微靠近身体,手掌置于中心,不偏左亦不偏右。
四、次当调整身体(正身),以腰为中心,前后左右转动,作七八次,如似按摩法,手足仍置于中心,如是转动后,则令脊椎端直,自然下坐,勿弯曲(气不通)亦勿高耸。
五、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成一直线,不偏不斜,不低头亦不抬头(昂),应稍收下颔,令颈部筋脉流畅。
六、次当口吐浊氧。吐气之法,先深吸气,开口放氧,不可粗急,应绵绵慢吐,使气顺畅而出,观想气脉不通处,将阻塞之废气,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吸入清气,如是三次,若身息调和…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