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次亦可。
七、次当闭口,嘴不用力闭,唇齿稍接触即可,舌顶上腭,使气脉通畅,滋生唾液,不使上火气,帮助消化。
八、次当闭眼,令断光就可,不可太用力闭。
九、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不再动摇。
‧ 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使身体不松懈(宽)亦不绷紧(急),宽急得所,是身调相。
壬二、调息
四、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
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
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也。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为息相也。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
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宽放身体。三者想气偏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
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 智者大师将气息分为风、喘、气、息四种相状。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
‧ 云何为风相?坐时鼻中气息,出入有声。是风也,此乃气管或肺
病之相。
‧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阻碍)不通,是喘相也,即中气不足,上气不接下气。
‧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多由做粗工或个性急躁而来。
‧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微细而深长,资养心神,使会安稳,心情悦豫,此为调和息相也。中国道家亦讲究调息,吸气应自然,吐息应慢,将浊气完全吐出,吸:吐=1:3(7:21)。
‧ 一般修止观皆以息为所缘境,若以风为所缘境,久了心亦散乱(守风则散),守喘(上气不接下气)则结(闷闷不乐),守气则易疲劳,守息则定。
‧ 打坐时若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若用心于不调之气,则内心亦生病,则心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将心置于下着之所缘境,例如丹田、脚掌、大地。【清净道论】指出,可于打坐前,离身体几公分处,置一不太亮的小灯于大地,关掉其余的灯,将心安住于此小灯泡,心往下降,气息亦下降,不易浮动。二、宽放身体,从上而下放松身体,专注为心地法门,身体不需紧绷。三者,深呼吸,观想气偏毛孔,排出浊气,出入无障碍。或慢慢吐气,将浊气排出。
‧ 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修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障碍)不滑(急促),微细而深长,是调息相也。
【9】
壬一二、调心
五、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初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
何等是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安住,此则心易安静。
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静。
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 刚开始修习止观之时(初入定时)有三种调心之次第:一、于入禅之时调心,二、于住禅之时调心,三、于出禅之时调心。
‧ 初入禅有二种调心(修「止」)之法:
1. 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调伏乱想(攀缘心),依止根本所缘(例如佛号),令所缘于心中分明显现,一句弥陀念诵听,专一相续安住于佛号(正念),以此专一相续调伏乱想,一心安住于佛号,不令越逸。
2. 当令沉浮,宽急得所----念佛有时可专一相续,佛号分明,有时却会昏沉、掉举,故应时时觉察(正知),观察此佛号是否清楚分明?是否昏沉、掉举?宗喀巴大师指出,犹如用绳绑住大象,拉着大象向前走,此向前走之量即为念力,强迫此念心安住于所缘(佛号),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犹如拉着大象向前走,旁边有人铁钩(正知),导正大象走的路径。此铁钩即为我们觉察(正知)之功夫。
‧ 此处之调心主要针对「止」,而下一科正修中之调心则针对「观」,智者大师认为「观」为正修,「止」为成就空观之方便。
‧ 智者大师指出心有沉、浮、宽、急、涩、滑六种不调之相。
沉浮之相状:
‧ 何等为沉相?若打坐时,内心失去明了心(昏暗),无法记录佛号的境界,后颈无法顶住衣领,头部低垂,此为沉相。此时应当将心提高,系念观想鼻端,令心气血提高,使血液循环至头部,此时再安住于根本所缘(佛号)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
‧ 何等是浮相?若打坐时,心无法安住于所缘(心好飘动),身体亦蠕动不安,想念外面的境界(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丹田),制诸乱念,心即安住,此则心易安静。
‧ 依照道家之理论:「丹田者,气海也。」由此可知丹田(肚脐下三指处)为气之发源处,若心安住丹田,可令气足。初学者,烦恼粗重,心不宜安住于丹田过久,否则气会过旺;老参则可多安住于丹田。
‧ 举要言之:不沉(内心明了)不浮(寂静),内心明了寂静,明静而住,即是心调相。
‧ 由此可知,智者大师此处针对「事相」,调伏沉浮。若内心沉浮烦恼微细,则随时可用「事相」,调伏沉浮;若内心沉浮烦恼粗猛,则须“诃责”。
宽急之相状:
宽----内心对所缘境太松懈;急-----内心对所缘境太急切。
‧ 定心急病相者,由打坐中,用念力摄心,因此入定,由于求好心切,用力过猛,气结胸口或头部,是故上向胸口(胸臆)痛,或吐血。当宽放其心,暂时放掉佛号,放松身体,深呼吸、吐气,观想气往下降,即可对治“急”!修行应有般若方便,【楞严经】指出,「修行应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意,不应依止生灭心,为本修意。」故不应依止妄想(生灭心)而修行,应依止清净法身而修,以不依止妄想故,妄想动而心不动,知妄想本性空无自性(不迷),知妄想无自性而不取着(不取),因不取而内心不妄动(不动),内心安住于毕竟空、不生不灭,即使起妄想,心仍不迷、不取、不动,不随妄转,亦无需用力摄持。
‧ 若心宽病相者,内心松散,心志散慢,佛号愈念愈慢,虽无掉举,内心散慢,无法安住于佛号,身体逶糜不振(逶迤),或流口水(涎流),或内心不明了(暗晦),此时应当端坐保持正念(敛身急念),令心安住于所缘,身体相持,以此对治“宽”。
涩滑之相状:
涩----心有挂碍;滑----心有妄想。
‧ 心有涩滑之相,亦可如是对治。心若涩,则心有挂碍,应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由此除心之挂碍。心若滑,则应多摄心,使涩滑中道。
‧ 入定应从粗而细,因身为最粗,故应先调,之后再调息,使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最后调心,令心安静。
‧ 忏云法师指出,打坐之前,应先拜佛。外面事忙完,初入禅堂之时,身体粗动、气息急促、内心散乱,不宜马上入坐,应先拜佛,重心置于脚掌,拜下时吐气,起身时吸气,拜十五分钟后,自然可令身体放松、气息顺畅、内心有少分之寂静,如此调和身息心,此后再入坐。
辛二、住禅(内心安住于所缘境之后,调和身、息、心之法)
二、住坐中调三事者,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
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
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隐,中…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