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21

  ..续本文上一页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此二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

  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克!

  ‧ 内心安住于所缘境(佛号)之后,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于一日十二时(中国古代一时相当于现在二小时),或经一时(当于现在二小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内心正知正念,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于住禅中仍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

  ‧ 若于住禅坐时,虽于入禅之时身已调和,但随时间变化,其身亦变,例如肌肉过于放松(宽)或过于紧绷耸肩(急),脊椎侧偏或弯曲,头或低垂或高昂,身不端正。察觉后即矫正,令其安稳,不令宽急,平直正住。此外,若于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吐出不调之气,观想不调之气由毛细孔散出,冉冉吸气,如是三返,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若于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此时若觉察,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 入禅时,身息心之调和有先后次第;而住禅时,摄心用念,调和身息心三事(此二事),无前后次第,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以心和融身息,使身息及心和融不二,此则能减除过去之老毛病(宿患),障道因缘不生,成就禅定智慧(定道可克)!

  ‧ 和融不二-----宝静大师指出,和融不二即三事融洽一体,身息心融和成一体,身息融和入现前一念明静不动之心中。

  ‧ 由此可知,住禅以摄心用念为主,并适当的调和身息心(随不调者,而调适之)。

  

  辛三、出禅

  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

  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臂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偏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揜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末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

  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住而欲去

  【法华经】云:

  「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 入禅之调和为「由粗而细」,先调身,再调息,最后调心;住禅之调和为「随不调者,而调适之」;出禅之调和为「由细而粗」,与入禅调和次第相反,先调心,再调息,最后调身。

  ‧ 调心: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首先放心异缘(放掉佛号),坐意“我现在要 出定”,如解开已调伏之象(心)的绳索,令心自由活动。最后调身,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臂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促进血液循环。

  ‧ 调息:然后调息,开口放气,观想气从百脉,随意而散开。

  ‧ 调身:打坐时,心若寂静,呼吸微弱,此时毛细孔亦可呼吸,此为道家所谓之“胎息”。故呼吸虽微弱,气仍充足。四禅(舍念清净地),则呼吸完全停止,只靠毛细孔呼吸。由于打坐时,内心有正念正知,心意专注,故风邪不入,一但出禅,则放心异缘,此时毛细孔仍张开,若有风邪入侵,则易使筋脉酸痛。故应以手偏摩摸诸毛孔,使毛细孔关闭。再摩手令手暖和,用手覆盖(揜,掩)两眼,令眼部血液循环顺畅后再开眼。打坐时,身体易生热气,必须等待身热稍歇,毛孔关闭,方可随意出入。若不照此方法者,出禅时过于急促,则细法末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

  ‧ 道家亦认为,打坐时,丹田生热气,可资养色身,不宜如厕,否则丹田热气外流,应保持此气,拜佛、走动,使丹田热气平均分部于各筋脉。

  ‧ 刚打完坐,不宜接触冷水,否则易得风湿若有出汗,应用干毛巾擦干,拜佛、走动后,再如厕、洗濯。

  ‧ 细法末散,住在身中----天台宗之圆教思想认为「一切唯心造」,一念三千,世间之五蕴相俱足十法界,而十法界五蕴相是由现前一念决定,既然一念决定五蕴相,故五蕴相为剎那生灭,初打坐时,其心散乱(粗重五蕴),属欲界五蕴,藉由打坐,内心稍有寂静,此时虽仍有欲界之粗重果报体,因打坐而使内心趋向少分色界、无色界之功德,得少分之轻安(细法,相对于欲界,而为微细精妙之法),此细法是由于长时间打坐,内心产生寂静力量所栽培而来,不能马上散失,因此出禅时,急促起坐时,细法末散,住在身中,不应急促活动,否则变化太烈,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

  ‧ 由此可知,下坐后不宜马上做急促之大动做,例如走动、开灯、接电话…等。

  ‧ 是故心欲出定时,必须注意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而粗(调心→调息→调身),是名善巧调和入禅、住禅、出禅。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住而欲去

  ‧ 进:活动,身息心活动之时;止:止静,身息心打坐时。

  ‧ 由进到止,粗而细调和之;由止到进,细而粗调和之。譬如善调马,欲加速者(欲去),应由慢而快;欲减速者(欲住),应由快而慢,逐渐减速。

  ‧ 【法华经】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其主要内容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将三乘汇归于一佛乘,即佛陀说法之目的,皆为使令众生成佛,由于众生根性不同,因此由一佛乘而分别说三。佛陀开权显实后,显示其灭度后,可流通此殊胜权实法门之人,此时无量百千万亿之大菩萨从地涌出,跪于佛前,表示愿意流通此权实法门,此时佛陀默然无语,此时弥勒菩萨问佛:「这些大菩萨从何而来?」佛陀告之:「此大菩萨皆为我的弟子。」弥勒菩萨示现疑惑问佛:「这些大菩萨皆有不可思议之境界,而释迦牟尼佛成佛不过四十年,这些大菩萨如何为佛陀之弟子?」此时佛陀开迹显本(十五品至二十八品),告知弥勒菩萨:「我不是今生才成佛,久远劫来早已成佛。」由此开显出佛陀无量劫来所成就法报之本门。

  ‧ 弥勒菩萨赞叹从地涌出之大菩萨【法华经】从地涌出品(为十五品)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这些大菩萨,为成就佛道,于无量千万亿劫精进修行,善巧修习入住出,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成就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因此可以久修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梵行,因而得大神通。由此可知诸大菩萨能够久修梵行,得大神通,其原因是善能次第,习诸善法,于修三昧时,善巧修习入住出。

  ‧ 由此偈颂得知,菩萨尚且要善巧修习入住出,何况凡夫?

  ‧ 净土法门强调以「佛号」为所缘,而非以「息」为所缘。若所缘在息,无法与弥陀感应道交,临命终时,诸息不调,很难以息为所缘,故净土祖师强调,若心散乱,应马上所缘在「佛号」,若先数息得定后,再转念念佛,则习久成性,与“息”缘深;与“佛号”缘浅,往往佛号念一段时间后,自然又习惯性数息。

  

  丁五、方便行第五(藉由以下五法,以微少善根,成就止观功德)

  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

  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法道。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

  贵。尔…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