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
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
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
义在此也。
‧方便----以微少善根,成就无量功德。譬如置于十公尺高处之宝,得之即可离苦得乐,欲得此宝,藉由楼梯(方便),即可得宝(无量功德)。
‧ 欲修止观成就禅定者,须具五种方便法门:
1. 欲:希望;希望藉由佛法,了解世间一切皆为缘起,即天台圆顿止观所谓“现前一念心”,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一切功德海,由正念生。由此可知,妄想颠倒为一切罪业之根源,禅定智慧为佛陀无量功德之根源,因而远离世间一切妄想(散乱)颠倒(愚痴),希望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亦名为志向,亦名为愿力,亦名为喜好,亦名为好乐。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譬如有根之树,能令此树发芽、开花、结果。若心中有改变内心之欲望,则修习止观容易进步;若无改变内心妄想颠倒之欲望,则久修无益。佛法为心地法门,必须发起改造内心之希望,才能进步,改变自已。
2. 精进:有希望之后,必须要有行动-----1.坚持禁戒(杀盗淫妄),2., 弃于五盖(即修止观),初夜后夜,专精不废(一日睡眠四小时),相续不断。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法道。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水必须滴于同处才能穿石,即所缘境不可常换(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后天念地藏王菩萨………),否则不能与本尊相应(不精)。
3. 念:明记不忘,心中常忆念;思惟五欲之过患,思惟禅定之功德。念世间之五欲乐为无常无我,欺诳不真,不值得追求;而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4. 巧慧:抉择,筹量。抉择世间乐与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以俗谛而言,世间之乐,譬如刀上的蜂蜜,欲追求世间之乐,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以真谛而言,世间实无乐,五欲乐剎那幻灭,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五欲乐本为幻灭,不寂静,无真实功德,「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由此可知,五欲乐并不真实,此乐无法真正消灭痛苦。
5. 一心:一心必须由念、慧而得,经不断的思惟,修习止观,内心有坚定的理解,生起少分的禅定功德,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此时自然一心只想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即使今生空无所获,不能成就定慧,亦终不退转,能修多少是多少,是名一心。印光大师云:「就算全世界无人往生极乐世界,我仍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不为动摇。」譬如人行走,必先知道此路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故修行须智慧抉择,若将精神体力耗损于五欲乐,实为塞路,此非通往离苦得乐之道;若将精神体力专注于修行止观,则为通路,通往离苦得乐之道。经过巧慧思惟,得知世间乐之塞,禅定功德之通,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无智慧之人,不知五欲乐之患,禅定之功德,故无法得到禅定(非智不禅),无禅定之寂静力量,不容易生起智慧(非禅不智)。
【10】
‧ 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及五方便行,为修习止观之前方便,以下正式说明修习止观之方法。
丁六、正修行第六 分二:初、坐中修。 二、历缘对境修。今初。
戊一、坐中修 分五: 一、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总说)
二、对治心沈浮病修止观。
三、随便宜修止观。
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对治)
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今初。
己一、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二(初心:初学止观之心)
庚一、总标止观类别
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一于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然学道者坐为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略出五意不同: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
‧ 初学止观之人,心较粗乱,如何修止、修观?修止观有浅深之次第,初学止观之人,宜先由坐姿下手,于坐中修,待一段时间后,再历缘对境修。
‧ 行、住、坐、卧四威仪皆可修止观,为何刚开始要坐中修?止观为明了寂静之相,卧姿虽寂静,但心不明了;行走虽心明了,但不寂静;唯有坐姿容易达到明了寂静,随顺止观之功德,故初学者,应由坐姿下手。
‧ 坐姿有五种不同:一、对治初学者心粗乱修止观。行者初坐禅时,心粗重散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若妄想非常坚固,修止尚不能破,即应修观;故有时修止有时修观,以对治初学者之粗乱心。
‧ 以下详细说明止观修法。
庚二、别明止观修法 分二:初修止方法。二、修观方法。今初。
辛一、修止方法
今明修止观有二意:一修止。自有三种:
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
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止,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此二种皆是事相, 不须分别。
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 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剎那任运觉知念起。
又观此心念,以内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
‧ 智者大师提出三种修「止」的方法:
1.「系缘守境止」:系,绑住。系缘守境,以色法(息、佛号…)为所缘。即将心系绑在根本所缘。应选择适合个人的所缘境,智者大师提出可以鼻端(风门),脐间(气海)为所缘,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选择根本所缘,令心系绑于所缘,不再放逸于六尘,犹如猴被绑在柱子(所缘),无法再任意跳跃攀缘。
‧ 智者大师于【释禅波罗蜜】指出“鼻端”即风门,为气息进出必经之口,可以此为所缘。“脐间”即气海,即丹田,气息散布于全身之筋脉,而气海为气息储存之处。
‧ 观察出入息有六个次第(数随止观还静),先数出息或数入息,从一至十;待心较细后,不再数息,但仍然清楚知道息之出入(随);待心更细后,不再以流动的气息为所缘,而以鼻端或脐间为所缘(止),若以净土法门而言,则以佛号为所缘。“息”为风大,为无常败坏之法,无法令人生起皈依之心,而佛号诠释阿弥陀佛不可破坏之功德,可令人生起皈依之心,由此可知所缘境不同,将来之因缘亦不同。
2. 二者「制心止」:制,调伏。以心法为所缘。经「系缘守境止」后,心不再粗乱,此时修「制心止」,较易相应。制心止即随心所起念头,不论善恶念,马上制止此念头,不令驰散故。令心安置于寂静之心境,不随顺念头转,以明了寂静之心为所缘。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五根所造之善恶,由心决定,因此欲控制五根者,应当先控…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