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23

  ..续本文上一页制其心,比二种止(色法、心法)皆是有为之事相,不须分别。

  3.三者「体真止」:体,体会通达。真,真如,即二空真如之理。

   依止真如之理而安住。此为智者大师所强调。系缘守境止、制心止皆为可思议的有为法,体真止则为不可思议的境界。体真止以二空真如之理为所缘境,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皆假藉因缘而生(不迷),无有自性。则心不取着一切境界,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佛法将一切诸法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十法界皆有其不同的五蕴,例如三恶道之五蕴,若恼逼迫之色心;而人天则为可乐、轻安之色心;佛菩萨则为无漏之色心。而这些不同的五蕴,皆由因缘而生,此因缘空无主,无自主性。

  ‧ 空无主有二义:以小乘而言(业感),例如今生为人,老病死后也许升,也许堕恶道,由于终究不免一死,故终将成“空”,亦无法控制老、病、死、升天、堕恶道……,完全由「业感」所致,自己无法做主,故称“无主”。以大乘而言(心识),每一个念头皆不断地老病死,五蕴身心剎那剎那地改变(空),无法做主,由于心识的流动,而造成剎那地五蕴。由空无主之观念,了解“二空真如”并不是完全否定一切法之存在(断灭见),而是了解一切法之因缘空无主,藉而了解真如空性之理,此即「体真止」。若能了解此理,则可息止攀缘心,通达诸法之本源(空性),即可称为沙门(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 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而选择“系缘守境止”(色法,有相)、“制心止(心法,有相)、“体真止”(空性之理,无相)。

  ‧ 若欲止观双运,则止与观之所缘必须相同,必须止与观皆以空性为所缘(体真止,观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 行者于初坐禅时,内心常念一切诸法,剎那剎那相续,念念不住。虽用「体真止」,而妄念仍不息。此时应当修观,反观此打妄想之心的真实相:

  1. 就时间而言:所起之烦恼妄想,剎那剎那生灭,如蕅益大师云:「未生无潜去,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此烦恼未生之时,无潜伏之处所;烦恼正在干扰之时,亦找不到烦恼的住处;烦恼过去之后,亦找不到烦恼的去处。可见内心烦恼之过去、现在、未来,皆无住处,只不过是内心之虚幻妄想,由自己捏造出来,事实上并不存在,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

  ‧ 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否定剎那任运觉知之存在,剎那任运觉知,由过去串习而来,为“等流果”,无其真实的处所,假藉因缘而生,有其假名假相假用。

  2. 就空间而言:观此心念(烦恼)之生起,必须依止内在之六根,

  及外在所缘之六尘,根尘相对,才有识(了别)的产生。根尘未对,识则无法产生。观生不可得,观住、意、灭亦不可得!生、住、意、灭只是依止暂时的因缘而安立的名字,观一切法空,但不坏于假名假相假用,生灭心灭之时,二空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此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真理,其心自止。

  ‧ 《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修止观时,若心向处奔驰散乱,应当用正念摄心。每个宗派对「正念」有不用的定义,以净土法门而言,念佛即是正念;而〈起信论〉则以无念为正念,1. 即破我所,破所取相,修体真止,观察所攀缘的境界皆不真实,皆为心所变现, 2. 破除对外在境界的自性止,离开此一念心,则无外在的境界可得,「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心念,因此亦无法控制外在的境界,3. 修无我观,观察此能分别的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我不可得)!谓初心修学,心较散乱,未便得住,若刻意压抑,往往会发狂,应用观来调伏,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众生由于无始劫来串习,皆认为有我,无法马上接受无我观,譬如射箭,无法马上射中,必须慢慢学习,才能一箭命中。初学无我观,无法马上感到无我,必须强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观察,日久便能一念相应,恍然大悟过去虚妄之“我”,如梦初醒。

  ‧ 龙树菩萨【中观论 观法品】指出「若我是五蕴 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蕴 则非五蕴相;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者 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虚有」凡夫及外道认为五蕴中有“我”,此“我”为恒常不变并且能主宰五蕴身心,龙树菩萨于【中观论】破斥此思想,指出,若我的身体即是五蕴,例如“身体就是我”,此我即有生灭,终将老病死,身体死亡后“我”亦随之而灭,可见此种即蕴即我之观念不合理。若我和五蕴完全不同(异五蕴),我只是住在五蕴中受用五蕴,则此“我”应该可以离开五蕴,而有单独的相貌,但事实“我” 并无离开五蕴的相貌,色者执爱,受者领纳,想者取相分别,行者造作迁流,识者明了分别,“我” 的相貌离不开五蕴,离开五蕴则无法存在,离蕴即我之观亦念不合理,若“我”有相貌,则应该能描述“我”的相貌,可见“我”是凡夫的妄想所捏造而生,应破除对“我”的执着。既然无我,则我所亦不可得,一切法毕竟空,息灭我及我所,则得无我的智慧,得无我智慧者,则可称为实观(真实观察),得无我智者,是为珍贵稀有之人。

  ‧ 净土法门,以自始至终以佛号为所缘境,虽亦调身、调息帮助安住于佛号,但并不注意身息之变化,譬如注意一行动快捷之人(佛号),为了便于专注于此人,而另找二人(调身、调息)抓住此人,此时仍然只注意此行动快捷之人,而不注意其它二人。

  

  辛二、修观方法

  二者修观,有二种:

  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冶瞋恚。界分别观,对治着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也。

  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 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前后之文,多谈此理,请自详之。如经偈中说:

   「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 「体真止」虽亦有修观的成分,但所观为“所缘境毕竟空”,而此处修观方法为观“能缘心毕竟空”。

  ‧ 修观方法有二种:

  1. 对治观:如不净观,观察色身之外相不净、内相不净、死后不净,对治对色身之贪欲。慈心观,观察生命为相续,于无始劫生命中,每一众生皆曾为我母,每一众生皆对我有生育、养育之恩,因此应尽我所能,使令众生离苦得乐,以此慈悲心,对冶瞋恚。界分别观,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各有各之界限,对治着我(我执我见)。数息观,即六妙门,对治多寻思(多分别)等。

  ‧ 对治观犹如剪毐树之枝叶,不究竟;而正观犹如斩断毐树之根,彻底断除。故智者大师强调正观。

  2. 正观:观诸法本性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会生灭变化,无自性,即是实相。利根之人,观一切法空,一空一切空,此念心亦空;顿根之人,则必须观察所观之境、能观之心二者皆空。如经偈中说:「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可乐、不可乐、清 净、杂染…….等五蕴(诸法),皆不牢固,会随因缘变化。

  ‧ 因缘法为佛法之根本思想,于小乘则为业力;天台则为现前一念心识(一念三千),心识剎那变化,现前五蕴亦剎那变化;唯识则融合小乘及天台,既强调业力亦强调心识,认为现前一念心识具足八识:1.根本识(第八识)2.前七转识。第八识由于过去的业力之熏习,而变现出人的五蕴(依他起),而此境界并非马上能变用,必须依赖前七转识(主要为第六识及第七识)与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五蕴接触后,才能安立第六、七识的名言(偏即止),例如过去与某人有好因缘,虽然此人由于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五蕴并不庄严,长相不庄严,个性不好,思想亦不聪明,但是由于我和此人是好朋友,于是在我的心中,会用最好的名言来安立所见到的这个人,认为此人有种种的优点,而事实上此人并非想相中的好。反之,若过去与某人有恶因缘,即使此人色法庄严,内心思想聪明,但是由于我和此人不是好朋友,于是便会用不好的名言来安立此人,认为此人有种种的缺点。以唯识学而言,其空观以修偏即止为主,而非破依他起,「偏即本空 依他如幻」,不论过去的业力所变现出的五蕴如何,皆无法改变,必须承担消受,唯有第六识的名言可改变,破偏即止,若已解见空者,便能息灭一切想念(第六识偏即止的名言)。息灭一切想念,并非一切无所知,而是此念心如大圆镜智,是非善恶了了分别,不于其中起个人的名言。

  ‧ 烦恼的生起,必须依止名言(第六、七识的偏即止),故打坐时,若遇可爱的境界,贪烦恼生起,此时可去掉心中之名言,心自然可停止;若遇恶因缘的境界,瞋恚生起,此时亦可去掉心中之名言,内心活动自然可停止,恢复一切无想念的境界。

  ‧ 此处智者大师所强调的“观”,为观心,即观现前一念心性,觅心了不可得,而非观所缘境。而净土法门所修之“观”,为观佛…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