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界之所缘境,观想、观像,观察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依正庄严,于所缘境中,分别观察。
‧ 调五事中亦有提及修“止”,而与此处的修止,只是广略之不同,调五事中的修止只是略说,而此科的修止为详说。
‧ 已解见空者(因),一切无想念(果),若依语言文字(名言)解空,所得之无想念较薄弱,往往从解空出来之后,又落入熟悉的常见、断见,不能一直保持“解空”。若能“见”空性,则此无想念坚固,不易破坏。初学者,通常先解空,对空性有“正确”之理解后,才能见空。例如六即佛,必须先入理即、名字位,才能入观行、相似、分证、究竟位。
‧智者大师最后以一偈颂总持修空观之要义:
「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诸法包括色法、心法,即五蕴、色声香味触、所缘境……等,这些法皆会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分别之法意,所生六尘之境界,皆非常住不变,不牢固。这些法皆由因缘生,常在于念中,依止现前一念心识而安立六尘境界。唯识学将法分为三种体性:
1.「缘尘实性」,此为第一谛之无为法,二空真如之理,非凡夫能见闻觉知之境界。
2.「依它起性」,即依止过去业力所变现出的一切法界,譬如
去有五戒十善之业力,而造成人的色身,人所见的山河大地
这些法不会自己生起,必须依止众多因缘而起。
3.「偏即所执性」,众生内心之名言,接触依它起性之法,而
心起分别,而这些分别皆不真实。譬如黑暗处见一草绳(依它
起),由于光线不足而误认为是蛇,而内心得蛇的影像(偏即止),
而事实上只是草绳,由此可知此影像并不真实。此蛇即是安立
于偏即止,以自已的名言安立的境界,就依它起而言,只不过
是个草绳。例如榴槤,此榴槤依业力而出现(依它起),喜欢吃
榴槤者,即以种种好的名言安立榴槤,而失去榴槤真实本质,
事实上榴槤并无想象中的好;若持续不停地吃二三十分钟,吃
腻之后,则内心开始厌恶榴槤,便以种种不好的名言安立它。
可见榴槤的色声香味触法之本质不牢固,二三十分钟前后好坏
差别极大,表示一切境界皆是心中名言安立而来,应破除此偏
即止。
‧ 由此可知,众生之苦恼,皆由自己的妄想而来,「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外境干扰不了我们,只有被自己的妄想所苦恼,故应修空观,破坏妄想,而智者大师提出修空观必须先“解空”再“见空”,必须先依止佛法的圣教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重复思惟此法宝,心中产生对空的甚解(比量),虽无证得“空”,但假藉语言文字,而对“空”产生理解,譬如见烟知火(比量),虽未见火,但假藉烟的因缘而推知有火。之后再反复思惟,并藉由禅定,将闻思的智慧进入修,一念相应即破坏自性止,而证得空性。此时所证得的空性为“现量”之境界,譬如见到真实的火,见到真理,一切法本来如是。
‧ 又如初到一个环境(学佛苑),此环境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造,由众生共同受用其中的设备,由于初来之时内心烦恼粗重,内心起种种的不好的名言,一年二年三年……,学佛苑仍旧如是,无大改变,而修习者不断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而内心有大改变,从假入空(见山不是山),对所接触的境界不再生起名言,而趋于平淡,由内心起伏波动转成“一切无想念”;若继续修下去,则又会从空出假,又开始接触名言,见山是山,而此时的无漏名言与最初有漏名言不同,不含个人我执我见,为随顺正法、大悲心,饶益有情而安立之名言。
‧ 修行者内心应不断变化,内心变化则业力、障碍亦会变化,名言分别可决定生命,观察内心之名言分别与何法界相应,则即往生此相应之法界。初学佛者应先破坏夹带我见、我爱、我慢之有漏名言,完全息灭过去之名言后,才生起清净、大悲之无漏名言(从空出假)。
【11】
己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对治初心之昏沉、浮动)
二、对冶心沉浮病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相。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之失。
‧ 沉的相貌:行者于坐禅时,内心黑暗闭塞,失去明了心,内心不思善亦不思恶(无记),或内心之所缘境,迷糊不清(瞪瞢);时间久后,习久成性,一打坐则睡,此时应当修观对治沉相。
‧ 浮的相貌:若于坐中,内心浮动,分别思惟太过,而轻躁不安,此时应当,修止止此分别心(浮),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心于佛号,无分别住。
‧ 须善识药(止观)病(沉浮)相对用之,若不能对症下药,有偏差之失。
己三、随便宜修止观(视个人之方便修止观,以对治心之沉浮)
三、随便宜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虽然对治心沉故,修于观照,而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应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若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较然安隐,当知宜观,即当用观安心。
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神安隐,烦
恼患息,证诸法门也!
‧ 随便宜修止观:依各人的方便事宜修止观。
‧ 行者于坐禅时,为对治心沉而修观,处修观不能使心明净,得不到法利,此时应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若于坐禅时,为对治心浮动双修止,若心仍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较然安隐,当知宜观,即当用观安心。
‧ 心浮动多是由于心不能安住于佛号,而跑到熟境界(无量劫中特别贪爱的境界),内心有烦恼活动,若烦恼非常粗重,修止无法止之,此时则必须先放掉所缘境(佛号),而转修四念处(修观)对治之,观察五蕴境界为不净、苦、无常、无我,以此四种智慧,破除烦恼妄想。
‧ 须善依各人的方便事宜修,则心神安隐,烦恼患息,证诸法门也!
‧ 修行人欲在心地上下功夫,静心面对烦恼之时,必须解行并重,一方面修止观,另方面多学习古德的开示,才知道修行之路应如何走,自己摸索的路不一定正确,也未必比古德所开示之路快,故应老实依教修行,不应自做聪明,否则易出差错。
己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对治邪见)
四对冶定中细心修止观: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粗乱,乱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必生贪着。若生贪着,执以为实。若知虚诳不实,则爱见二烦恼不起,是为修止。虽复修止,若心犹着,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中细心,若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着定见,若不执着定见,则爱见烦恼业,
悉皆摧灭,是名修观。
此则略说对冶定中细心修止观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
‧ 前面二科为对治“粗”心(浮沉);而此科所言为定中“细”心的状态。
‧ 定中的病相:行者先用止观,对治粗乱,经止观调伏乱心,即得入定;禅定之心境较微细,因此于禅定中觉身空寂(未到地定),内心受于快乐(初禅)。或内心锐利玲巧(利便心发),达到九心住的等持之后,不再昏沉、掉举,内心则可明静不动,犹如止水,一切万法皆于中显,误以为此即涅槃,一切万法皆是生住变异,身体四大亦会成住坏空,唯有明了心是不生不灭,因此误以为此即涅槃(自信止,偏邪之理),殊不知明静不动之心,仍是自信的执着,并非有真实自我。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必生贪着。若生贪着,执以为实,误以为此即真如涅槃。若知虚诳不实,则爱见二烦恼不起,是为修止。虽复修止,内心仍然爱着,爱见结业不息,此时应当修空观,观此明静不动之心(定中细心),只不过是因缘所生法,藉由修止的因缘而成就,既然是造作而有,当然亦可被破坏,此时不见定中细心有自信可得,即不执着定见,内心安住于毕竟定,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是名修观。
‧ 【释禅波罗蜜】指出未修止观之人,内心粗重散乱,若每日有一定课修止修观,内心则逐渐由散乱趋向专注寂静,最初仍在欲界定(内住、等住、安住、静住、寂静…….等持等九个次第),达到欲界定“等持”(九心住)之时,将会感到身体若有若无,如云如雾,内心轻松,但无三昧乐,必须经很长的时间,继续用功,才可由九心住达到未到地定,“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此时有殊胜的三昧乐。再继续用功,则很快可达初禅。
‧ 「识(身体)障未到,信(烦恼)障根本」身体最容易障碍未到地定,到了未到地定,则觉身空寂,身体不再障碍;烦恼最容…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