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P24

  ..續本文上一頁法界之所緣境,觀想、觀像,觀察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依正莊嚴,于所緣境中,分別觀察。

  ‧ 調五事中亦有提及修“止”,而與此處的修止,只是廣略之不同,調五事中的修止只是略說,而此科的修止爲詳說。

  ‧ 已解見空者(因),一切無想念(果),若依語言文字(名言)解空,所得之無想念較薄弱,往往從解空出來之後,又落入熟悉的常見、斷見,不能一直保持“解空”。若能“見”空性,則此無想念堅固,不易破壞。初學者,通常先解空,對空性有“正確”之理解後,才能見空。例如六即佛,必須先入理即、名字位,才能入觀行、相似、分證、究竟位。

  ‧智者大師最後以一偈頌總持修空觀之要義:

  「諸法不牢固 常在于念中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諸法包括色法、心法,即五蘊、色聲香味觸、所緣境……等,這些法皆會生滅變異,虛僞無主,眼所見、耳所聽、心所分別之法意,所生六塵之境界,皆非常住不變,不牢固。這些法皆由因緣生,常在于念中,依止現前一念心識而安立六塵境界。唯識學將法分爲叁種體性:

  1.「緣塵實性」,此爲第一谛之無爲法,二空真如之理,非凡夫能見聞覺知之境界。

  2.「依它起性」,即依止過去業力所變現出的一切法界,譬如

  去有五戒十善之業力,而造成人的色身,人所見的山河大地

  這些法不會自己生起,必須依止衆多因緣而起。

  3.「偏即所執性」,衆生內心之名言,接觸依它起性之法,而

  心起分別,而這些分別皆不真實。譬如黑暗處見一草繩(依它

  起),由于光線不足而誤認爲是蛇,而內心得蛇的影像(偏即止),

  而事實上只是草繩,由此可知此影像並不真實。此蛇即是安立

  于偏即止,以自已的名言安立的境界,就依它起而言,只不過

  是個草繩。例如榴槤,此榴槤依業力而出現(依它起),喜歡吃

  榴槤者,即以種種好的名言安立榴槤,而失去榴槤真實本質,

  事實上榴槤並無想象中的好;若持續不停地吃二叁十分鍾,吃

  膩之後,則內心開始厭惡榴槤,便以種種不好的名言安立它。

  可見榴槤的色聲香味觸法之本質不牢固,二叁十分鍾前後好壞

  差別極大,表示一切境界皆是心中名言安立而來,應破除此偏

  即止。

  ‧ 由此可知,衆生之苦惱,皆由自己的妄想而來,「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外境幹擾不了我們,只有被自己的妄想所苦惱,故應修空觀,破壞妄想,而智者大師提出修空觀必須先“解空”再“見空”,必須先依止佛法的聖教量「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重複思惟此法寶,心中産生對空的甚解(比量),雖無證得“空”,但假藉語言文字,而對“空”産生理解,譬如見煙知火(比量),雖未見火,但假藉煙的因緣而推知有火。之後再反複思惟,並藉由禅定,將聞思的智慧進入修,一念相應即破壞自性止,而證得空性。此時所證得的空性爲“現量”之境界,譬如見到真實的火,見到真理,一切法本來如是。

  ‧ 又如初到一個環境(學佛苑),此環境是由衆生共同的業力所造,由衆生共同受用其中的設備,由于初來之時內心煩惱粗重,內心起種種的不好的名言,一年二年叁年……,學佛苑仍舊如是,無大改變,而修習者不斷忏悔業障、積集資糧,而內心有大改變,從假入空(見山不是山),對所接觸的境界不再生起名言,而趨于平淡,由內心起伏波動轉成“一切無想念”;若繼續修下去,則又會從空出假,又開始接觸名言,見山是山,而此時的無漏名言與最初有漏名言不同,不含個人我執我見,爲隨順正法、大悲心,饒益有情而安立之名言。

  

  ‧ 修行者內心應不斷變化,內心變化則業力、障礙亦會變化,名言分別可決定生命,觀察內心之名言分別與何法界相應,則即往生此相應之法界。初學佛者應先破壞夾帶我見、我愛、我慢之有漏名言,完全息滅過去之名言後,才生起清淨、大悲之無漏名言(從空出假)。

  

  

11

  

  己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對治初心之昏沈、浮動)

  二、對冶心沈浮病修止觀:行者于坐禅時,其心暗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相。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一一不得于對治,有乖僻之失。

  ‧ 沈的相貌:行者于坐禅時,內心黑暗閉塞,失去明了心,內心不思善亦不思惡(無記),或內心之所緣境,迷糊不清(瞪瞢);時間久後,習久成性,一打坐則睡,此時應當修觀對治沈相。

  ‧ 浮的相貌:若于坐中,內心浮動,分別思惟太過,而輕躁不安,此時應當,修止止此分別心(浮),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心于佛號,無分別住。

  ‧ 須善識藥(止觀)病(沈浮)相對用之,若不能對症下藥,有偏差之失。

  

  己叁、隨便宜修止觀(視個人之方便修止觀,以對治心之沈浮)

  叁、隨便宜修止觀:行者于坐禅時,雖然對治心沈故,修于觀照,而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應當試修止止之。若于止時,即覺身心安靜,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于坐禅時,雖爲對治心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于觀中,即覺心神明淨,較然安隱,當知宜觀,即當用觀安心。

   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神安隱,煩

  惱患息,證諸法門也!

  ‧ 隨便宜修止觀:依各人的方便事宜修止觀。

  ‧ 行者于坐禅時,爲對治心沈而修觀,處修觀不能使心明淨,得不到法利,此時應當試修止止之。若于止時,即覺身心安靜,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于坐禅時,爲對治心浮動雙修止,若心仍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于觀中,即覺心神明淨,較然安隱,當知宜觀,即當用觀安心。

  ‧ 心浮動多是由于心不能安住于佛號,而跑到熟境界(無量劫中特別貪愛的境界),內心有煩惱活動,若煩惱非常粗重,修止無法止之,此時則必須先放掉所緣境(佛號),而轉修四念處(修觀)對治之,觀察五蘊境界爲不淨、苦、無常、無我,以此四種智慧,破除煩惱妄想。

  ‧ 須善依各人的方便事宜修,則心神安隱,煩惱患息,證諸法門也!

  ‧ 修行人欲在心地上下功夫,靜心面對煩惱之時,必須解行並重,一方面修止觀,另方面多學習古德的開示,才知道修行之路應如何走,自己摸索的路不一定正確,也未必比古德所開示之路快,故應老實依教修行,不應自做聰明,否則易出差錯。

  

  己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對治邪見)

  四對冶定中細心修止觀: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破粗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于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诳,必生貪著。若生貪著,執以爲實。若知虛诳不實,則愛見二煩惱不起,是爲修止。雖複修止,若心猶著,愛見結業不息,爾時應當修觀,觀于定中細心,若不見定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若不執著定見,則愛見煩惱業,

  悉皆摧滅,是名修觀。

  此則略說對冶定中細心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于前,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爲異也!

  ‧ 前面二科爲對治“粗”心(浮沈);而此科所言爲定中“細”心的狀態。

  ‧ 定中的病相:行者先用止觀,對治粗亂,經止觀調伏亂心,即得入定;禅定之心境較微細,因此于禅定中覺身空寂(未到地定),內心受于快樂(初禅)。或內心銳利玲巧(利便心發),達到九心住的等持之後,不再昏沈、掉舉,內心則可明靜不動,猶如止水,一切萬法皆于中顯,誤以爲此即涅槃,一切萬法皆是生住變異,身體四大亦會成住壞空,唯有明了心是不生不滅,因此誤以爲此即涅槃(自信止,偏邪之理),殊不知明靜不動之心,仍是自信的執著,並非有真實自我。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诳,必生貪著。若生貪著,執以爲實,誤以爲此即真如涅槃。若知虛诳不實,則愛見二煩惱不起,是爲修止。雖複修止,內心仍然愛著,愛見結業不息,此時應當修空觀,觀此明靜不動之心(定中細心),只不過是因緣所生法,藉由修止的因緣而成就,既然是造作而有,當然亦可被破壞,此時不見定中細心有自信可得,即不執著定見,內心安住于畢竟定,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是名修觀。

  ‧ 【釋禅波羅蜜】指出未修止觀之人,內心粗重散亂,若每日有一定課修止修觀,內心則逐漸由散亂趨向專注寂靜,最初仍在欲界定(內住、等住、安住、靜住、寂靜…….等持等九個次第),達到欲界定“等持”(九心住)之時,將會感到身體若有若無,如雲如霧,內心輕松,但無叁昧樂,必須經很長的時間,繼續用功,才可由九心住達到未到地定,“覺身空寂,受于快樂”,此時有殊勝的叁昧樂。再繼續用功,則很快可達初禅。

  ‧ 「識(身體)障未到,信(煩惱)障根本」身體最容易障礙未到地定,到了未到地定,則覺身空寂,身體不再障礙;煩惱最容…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