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易障礙初禅,故必須修不淨觀、無常觀、無我觀……。故真正證得初禅之人,由禅定出來,即使見到五欲煩惱,內心仍不爲所動,如石壓草。若由禅定出來,見五欲境界,仍有煩惱,則未證得初禅。
‧ 很多得高深禅定者,由于在禅定中,認爲此明靜不動之心即是涅槃,殊不知此禅定境界仍藉因緣而有,經由一次一次修止的因緣,而顯現出禅定境界,而非真如流露,既有生,便有滅,經八萬大劫失其禅定後,往往會毀謗正法,認爲“我明明得到涅槃,爲何會失去此禅定境界?”,因而毀謗世上根本無涅槃,佛陀打妄語,因而臨命終時墮叁惡道。殊不知此禅定不過是無明所變現出之幻象,虛诳不實。
‧ 由此可知,于定中對治邪見之法,主要爲修空觀。
己五、爲均齊定慧修止觀(調和定慧)
五爲均齊定慧修止觀: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觀,而入禅定。雖得入定,而無觀慧,若無觀慧,是爲癡定,不能斷結;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析。若于定中,智慧開發,則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
行者于坐禅時,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則動散,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複修于止,以修止故,則得定心;如密室中燈,即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則略說爲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審修止觀意,取舍不失
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過也!
‧ 此科亦是屬于細心的狀態。
‧ 由于各人過去所栽培善根不同,有些人雙腿一盤,很快即能于所緣境無分別住,達到寂靜的狀態,但是卻不能分別法意,由于過去止的善根強,慧的善根弱;有些人非常能夠分別法意,智慧很高,但靜不下來,由于過去的觀慧強,止的善根弱。智者大師則強調定慧均等。
‧ 行者于坐禅中,或因修止,或因修觀,而入禅定。若雖得入定,而無觀慧,不明了無常無我之理,此爲癡定,猶如死水,死水不藏龍,不能破壞無明,不能斷煩惱(斷結);或雖有觀慧,但力量薄弱,即不能發起真實無漏智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此時應當修觀破析,即一面修止,一面讀誦大乘經典,例如【金剛般若經】【法華經】【楞嚴經】等,幫助修空觀。若于定中,加強開發智慧,使令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
‧ 一般初學者人多修止入定,較少數人則是修觀入定,智者大師則爲修觀入定。
‧ 一般人宿世止善根較強,觀慧較弱,因此必須多讀誦大乘經典,幫助修空觀。
‧ 行者于坐禅時,由于過去智慧善根深,又因修觀故,而對無常無我之觀念豁然開悟,智慧分明,例如聞一句話,便能生起無數的法意,于心中常生智慧。但若定心微少,心則浮動散亂,此種智慧猶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不能見諸法實相,不能出離生死,此時應當複修于止,以修止故,則得定心(至少要得未到地定);如密閉無風之室中燈,即能破暗,照物分明。
‧ 譬如欲用刀(智慧)砍斷毒樹(無明),若令一小孩(無禅定之人)去砍毒樹,則力量不夠,若令大人(有禅定之人)砍之,則不多久就可砍斷,因此定慧必須均齊。
‧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種修止觀之內容,適當取舍不失其宜,則此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過也!
‧ 佛法特別贊歎人之果報,諸天雖樂,但于快樂境界中,不易靜下心,亦無出離心,而幹擾修行;叁惡道太苦惱,雖有出離心,但由于苦惱逼迫太甚,示無法靜下來修止修觀;畜牲亦無法修行,除非畜牲之果報盡了,才能修行;唯有人才能修行;故佛法特別贊歎人身難得,故不應令一生不空過也。
‧ 若以人身一生布施而升天,天的果報享盡後,終必墮落,此生亦是空過。故應「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應多在心地上下功夫,若僅布施持戒,則雖能升天享樂,享盡終必墮落,與原來無異,此人天果報,只不過是暫時的,有欺诳性。因此佛陀于經論中別贊歎止觀之功德,例如【金剛經】雲:「若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供養恒河沙諸佛,其功德比不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由此可知,以散亂心修善業,其果報可被破壞,不隨順心解脫分,必須修止修觀(例如金剛經四句),開發清靜之功德,向于聖道,解脫生死,此爲真“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戊二、曆緣對境修 分叁:初總標述義。 二、別明修法。
叁、結示勸修。 今初。
己一、總標述義
複次:第二明曆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爲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于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雲何名曆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叁、坐。四、臥。五、作作。六、言語。
雲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叁、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
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爲曆緣對境修止觀也。
‧ 每日有一定課,端身常坐,修止修觀,乃爲入道之勝要,而衆生之色身,爲業力所召感的有累之身,必定會受幹擾(必涉事緣),例如有時生病,有時需要吃飯睡覺,因此而使止觀中斷,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則修止觀之有間斷,煩惱業力隨處而起,不能與佛法相應。若于一切時中,常修止觀(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 雲何名「曆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因緣:一、行。二、住。叁、坐。四、臥。五、作(音左,動詞,造作勞動)作(音坐,名詞,所做的事物)。六、言語。
‧ 雲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種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叁、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
‧ 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爲曆緣對境修止觀也。
己二、別明修法
庚一、曆緣修止觀
一、行者,若于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行。若爲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若非煩惱所使,爲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雲何行中修止?若于行時,即知因于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雲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爲行。
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一般人不可能于佛堂中端身常坐,有時必須活動,出外辦事,修行人于活動之前,必須要審查「我今天爲何要做這些事?」因地發心是否正確?是否只是爲隨順各人的煩惱而行?若爲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若非煩惱所使,爲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
‧ 審查因地發心【金剛經】中強調審查因地發心之重要,「若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金剛般若之空性,必須與善法相應,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謂善法?動機是善則是善法,例如父母打罵子女,雖現凶惡之相,但動機是善,即是善法。若爲增長各人之私欲,則爲惡法。
‧ 如何于行中修止?若于行時,例如走路、開車之時,因有行之緣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出現,必複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假藉因緣而有,皆不可得!體會一切法皆爲畢竟空,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體真止)。
‧ 如何行中修觀?觀察能分別之心,亦是畢竟空,應作是念:由心動身,心先作意「我現在要去紐約辦事」,心爲業主,而有身體的進趣,名之爲行。
‧ 因有行故,則遷動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故天臺宗提出「一空一切空」,凡夫由于自信止堅定,剛開始修空,極不容易,必須于寂靜中、佛堂中、甚至藉大衆威德攝施下,才能建立“空”的觀念,待建立空的觀念後,才能于行住坐臥中,將所覺悟空的道理,融入各種不同的境界。
二、住者,若于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住。若爲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住,即不應住:若爲善利益事即應住。雲何住中修止
若于住時,即知因于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雲何住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駐身,故名爲住,因此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則當反觀住心,不見相貌!當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于站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什麼要站在這裏?」。若爲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而站在這裏,即…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