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25

  ..续本文上一页易障碍初禅,故必须修不净观、无常观、无我观……。故真正证得初禅之人,由禅定出来,即使见到五欲烦恼,内心仍不为所动,如石压草。若由禅定出来,见五欲境界,仍有烦恼,则未证得初禅。

  ‧ 很多得高深禅定者,由于在禅定中,认为此明静不动之心即是涅槃,殊不知此禅定境界仍藉因缘而有,经由一次一次修止的因缘,而显现出禅定境界,而非真如流露,既有生,便有灭,经八万大劫失其禅定后,往往会毁谤正法,认为“我明明得到涅槃,为何会失去此禅定境界?”,因而毁谤世上根本无涅槃,佛陀打妄语,因而临命终时堕三恶道。殊不知此禅定不过是无明所变现出之幻象,虚诳不实。

  ‧ 由此可知,于定中对治邪见之法,主要为修空观。

  

  己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调和定慧)

  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无观慧,若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析。若于定中,智慧开发,则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

  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而心豁然开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则动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于止,以修止故,则得定心;如密室中灯,即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则略说为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审修止观意,取舍不失

  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

  ‧ 此科亦是属于细心的状态。

  ‧ 由于各人过去所栽培善根不同,有些人双腿一盘,很快即能于所缘境无分别住,达到寂静的状态,但是却不能分别法意,由于过去止的善根强,慧的善根弱;有些人非常能够分别法意,智慧很高,但静不下来,由于过去的观慧强,止的善根弱。智者大师则强调定慧均等。

  ‧ 行者于坐禅中,或因修止,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若虽得入定,而无观慧,不明了无常无我之理,此为痴定,犹如死水,死水不藏龙,不能破坏无明,不能断烦恼(断结);或虽有观慧,但力量薄弱,即不能发起真实无漏智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此时应当修观破析,即一面修止,一面读诵大乘经典,例如【金刚般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帮助修空观。若于定中,加强开发智慧,使令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

  ‧ 一般初学者人多修止入定,较少数人则是修观入定,智者大师则为修观入定。

  ‧ 一般人宿世止善根较强,观慧较弱,因此必须多读诵大乘经典,帮助修空观。

  ‧ 行者于坐禅时,由于过去智慧善根深,又因修观故,而对无常无我之观念豁然开悟,智慧分明,例如闻一句话,便能生起无数的法意,于心中常生智慧。但若定心微少,心则浮动散乱,此种智慧犹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不能见诸法实相,不能出离生死,此时应当复修于止,以修止故,则得定心(至少要得未到地定);如密闭无风之室中灯,即能破暗,照物分明。

  ‧ 譬如欲用刀(智慧)砍断毒树(无明),若令一小孩(无禅定之人)去砍毒树,则力量不够,若令大人(有禅定之人)砍之,则不多久就可砍断,因此定慧必须均齐。

  ‧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种修止观之内容,适当取舍不失其宜,则此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

  ‧ 佛法特别赞叹人之果报,诸天虽乐,但于快乐境界中,不易静下心,亦无出离心,而干扰修行;三恶道太苦恼,虽有出离心,但由于苦恼逼迫太甚,示无法静下来修止修观;畜牲亦无法修行,除非畜牲之果报尽了,才能修行;唯有人才能修行;故佛法特别赞叹人身难得,故不应令一生不空过也。

  ‧ 若以人身一生布施而升天,天的果报享尽后,终必堕落,此生亦是空过。故应「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应多在心地上下功夫,若仅布施持戒,则虽能升天享乐,享尽终必堕落,与原来无异,此人天果报,只不过是暂时的,有欺诳性。因此佛陀于经论中别赞叹止观之功德,例如【金刚经】云:「若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供养恒河沙诸佛,其功德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由此可知,以散乱心修善业,其果报可被破坏,不随顺心解脱分,必须修止修观(例如金刚经四句),开发清静之功德,向于圣道,解脱生死,此为真“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戊二、历缘对境修 分三:初总标述义。 二、别明修法。

  三、结示劝修。 今初。

  己一、总标述义

  复次: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

  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六、言语。

  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

  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

  ‧ 每日有一定课,端身常坐,修止修观,乃为入道之胜要,而众生之色身,为业力所召感的有累之身,必定会受干扰(必涉事缘),例如有时生病,有时需要吃饭睡觉,因此而使止观中断,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则修止观之有间断,烦恼业力随处而起,不能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常修止观(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

  ‧ 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因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音左,动词,造作劳动)作(音坐,名词,所做的事物)。六、言语。

  ‧ 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种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

  ‧ 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

  

  己二、别明修法

  庚一、历缘修止观

  一、行者,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行。若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行,即不应行;若非烦恼所使,为善利益如法事,即应行。云何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

  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一般人不可能于佛堂中端身常坐,有时必须活动,出外办事,修行人于活动之前,必须要审查「我今天为何要做这些事?」因地发心是否正确?是否只是为随顺各人的烦恼而行?若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行,即不应行;若非烦恼所使,为善利益如法事,即应行。

  ‧ 审查因地发心【金刚经】中强调审查因地发心之重要,「若菩萨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金刚般若之空性,必须与善法相应,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谓善法?动机是善则是善法,例如父母打骂子女,虽现凶恶之相,但动机是善,即是善法。若为增长各人之私欲,则为恶法。

  ‧ 如何于行中修止?若于行时,例如走路、开车之时,因有行之缘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出现,必复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假藉因缘而有,皆不可得!体会一切法皆为毕竟空,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体真止)。

  ‧ 如何行中修观?观察能分别之心,亦是毕竟空,应作是念:由心动身,心先作意「我现在要去纽约办事」,心为业主,而有身体的进趣,名之为行。

  ‧ 因有行故,则迁动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故天台宗提出「一空一切空」,凡夫由于自信止坚定,刚开始修空,极不容易,必须于寂静中、佛堂中、甚至藉大众威德摄施下,才能建立“空”的观念,待建立空的观念后,才能于行住坐卧中,将所觉悟空的道理,融入各种不同的境界。

  

  二、住者,若于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住。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云何住中修止

  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驻身,故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则当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于站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什么要站在这里?」。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而站在这里,即…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