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应站在这里,应加紧用功、拜佛……;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例如站在这里为人说法。
‧ 如何住中修止
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境界,皆如梦如幻,皆不可得!内心安住于毕竟空,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 如何住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驻身,故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则当反观住时之分别心,觅心了不可得!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三、坐者,若于坐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坐。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即不应坐;为善利益事,则应坐。云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则当了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生,是名修止。云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所念垒脚安身,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坐。反观坐心,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于坐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坐在此处?」若为随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即不应坐;为善利益事(如坐着为人说法),则应坐。
‧ 如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则当了知因于坐故,外在、内心所有一切烦恼善恶境界,皆毕竟空,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生,是名修止。
‧ 如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所念垒脚安身(跏趺坐),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坐。反观此念坐之分别心,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四、卧者,于卧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卧。若为不善放逸等事,则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卧,则应如师子王卧。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则当了知,因于卧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卧中修观?应作是念:由于劳乏,即便昏暗放纵六情,因比则有一切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卧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卧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修行疲倦,时于卧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卧。若为不善放逸等事,则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卧,则应如师子王卧(吉祥卧)。卧并不是马上入睡,应于卧前修止观。
‧ 如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则当了知,因于卧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 如何卧中修观?应作是念:由于劳乏,即便昏暗放纵六情,失明了心,无法都摄六根,因比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此法皆因心昏暗放纵而有,即当反观卧心(能睡之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卧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五、作者,若作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若为不善无记等事,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当了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于身手造作诸事,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作。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作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为何要出坡?为何要做这些事?若为各人私欲、不善无记等事,即不应作;若为公为众为善利益事,即应作。作并不是做事而已,而必须在作中修止观。
‧ 如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当了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 如何作时修观?应作是念:观察能作之心,毕竟空寂,由心运于身手造作诸事,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作。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六、语者,若于语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语。若随诸烦恼,为论说不善无记等事而语,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云何名语中修止?若于语时,即知因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心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语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腭,放出音声语言,因此语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语。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语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人与人沟通必须说话,必须于说话前,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语?」若为随顺诸烦恼,为论说不善无记等事而语,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
‧ 如何名语中修止?若于语时,即知因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心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 云何语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觉观(觉,粗分别;观,细分别),由于名言分别,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腭,放出音声语言,因此而语。因此语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语。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语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如上六义修习止观,随时相应用之,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观意,如上所说。
‧ 修行人于行、住、坐、卧、作作、语之中,必须将于静中所栽培之道与所遇境界融汇。智者大师于此特别强调修空观,凡夫难免要行、住、坐、卧、作作、语,必须与道相汇,才能成就圣道。
庚二、对境修止观(对六尘境修止观)
次六根门中修止观者:一、眼见色时修止者,随见色时,如水中月,无有定实!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见违情之色,不起瞋恼;若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相空寂!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无所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次生意识,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针对六尘境修止观,六根门中修止观者:
一、 眼见色时修止者:随见色时,不论美丑,如水中月,无有定实!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见违情之色,不起瞋恼;若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此亦属体真止)。如何名眼见色时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相空寂!色尘之出现,必须要有根、空间、光明,于此根、尘、空、明之中,若各自独立,则各无所见,亦无分别,根尘空明和合因缘,则出生眼识,之后生意识,即能分别种种诸颜色、美丑,因有分别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此时当反观念色之心,因缘而有,必须假藉根尘空明之因缘,才有眼识,进而意识,并无真实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二、耳闻声时修止者:随所闻声,即知声如响相。若闻顺情之声,不起爱心;违情之声,不起瞋心;非违非顺之声,不起分别心,是名修止。云何闻声中修观?应作是念:随所闻声,空无所有!但从根尘和合,生于耳识,次意识生,强起分别,此即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声。反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此理同前。
三、鼻嗅香时修止者:随所闻香,即知如焰不实。若闻顺情之香,不起着心;违情之臭,不起瞋心;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云何名闻香中修观?应作是念:我今闻香,虚诳无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而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取香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香。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此理同前。
四、舌受味时修止:随所受味,即知如于梦幻中得味。若得顺情美味,不起贪着;违情恶味,不起瞋心;非违非顺之味,不起分别意想,是名修止。云何名舌受味时修观?应作是念:今所受味,实不可得!所以者何?内外六味,性无分别。因内舌根和合,则舌识生,次生意识,强取味相。因比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反观缘味之识,不见相貌!当知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此理同前。
五、身受触时修止者:随所觉触,即知如影,幻化不实!若受顺情乐触,不起贪着;若受违情苦触,不起瞋恼;受非违非顺之触,不起忆想分别,是名修止。云何身受触时修观?应作是念:轻重冷暖涩滑等法,名之为触;头等六分,名之为身。触性虚假,身亦不实,和合因缘,即生身识,次生意识,忆想分别苦乐等相,故名受触。反观缘触之心,不见相貌!当知受触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 头等六分:指头一分、身体一分、双手二分、双脚二分,合为六分。
六、意知法中修止观相,如初坐中已明讫。
自上依六根修止观相,随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是中已广分别,今不重辨。
‧ 前面所述五番修止观,皆针对意根,故不再加以说明。
‧ 智者大师在「历缘对境修止观」中强调,当面对境界因缘之时,不改变外在的因缘,而是要改变现前一念心。所谓「智者除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除心」。欲改变现前一念心,必须离开假名假相假用的境界,用静中所栽培的道理,摄持此一念心,使令从假入空,…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