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應站在這裏,應加緊用功、拜佛……;若爲善利益事即應住,例如站在這裏爲人說法。
‧ 如何住中修止
若于住時,即知因于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境界,皆如夢如幻,皆不可得!內心安住于畢竟空,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 如何住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駐身,故名爲住,因此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則當反觀住時之分別心,覓心了不可得!當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叁、坐者,若于坐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坐。若爲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等,即不應坐;爲善利益事,則應坐。雲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時,則當了知因于坐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生,是名修止。雲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所念壘腳安身,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坐。反觀坐心,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于坐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坐在此處?」若爲隨順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等,即不應坐;爲善利益事(如坐著爲人說法),則應坐。
‧ 如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時,則當了知因于坐故,外在、內心所有一切煩惱善惡境界,皆畢竟空,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生,是名修止。
‧ 如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所念壘腳安身(跏趺坐),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坐。反觀此念坐之分別心,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四、臥者,于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臥。若爲不善放逸等事,則不應臥;若爲調和四大故臥,則應如師子王臥。雲何臥中修止?若于寢息,則當了知,因于臥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雲何臥中修觀?應作是念:由于勞乏,即便昏暗放縱六情,因比則有一切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臥心,不見相貌!當知臥者及臥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修行疲倦,時于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臥。若爲不善放逸等事,則不應臥;若爲調和四大故臥,則應如師子王臥(吉祥臥)。臥並不是馬上入睡,應于臥前修止觀。
‧ 如何臥中修止?若于寢息,則當了知,因于臥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 如何臥中修觀?應作是念:由于勞乏,即便昏暗放縱六情,失明了心,無法都攝六根,因比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此法皆因心昏暗放縱而有,即當反觀臥心(能睡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臥者及臥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五、作者,若作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如此作。若爲不善無記等事,即不應作;若爲善利益事,即應作。雲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時,即當了知,因于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雲何作時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于身手造作諸事,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作。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作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如此作?」爲何要出坡?爲何要做這些事?若爲各人私欲、不善無記等事,即不應作;若爲公爲衆爲善利益事,即應作。作並不是做事而已,而必須在作中修止觀。
‧ 如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時,即當了知,因于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 如何作時修觀?應作是念:觀察能作之心,畢竟空寂,由心運于身手造作諸事,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作。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六、語者,若于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語。若隨諸煩惱,爲論說不善無記等事而語,即不應語;若爲善利益事,即應語。雲何名語中修止?若于語時,即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語心及語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雲何語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覺觀,鼓動氣息,沖于咽喉唇舌齒腭,放出音聲語言,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語。反觀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者及語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人與人溝通必須說話,必須于說話前,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語?」若爲隨順諸煩惱,爲論說不善無記等事而語,即不應語;若爲善利益事,即應語。
‧ 如何名語中修止?若于語時,即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語心及語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 雲何語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覺觀(覺,粗分別;觀,細分別),由于名言分別,鼓動氣息,沖于咽喉唇舌齒腭,放出音聲語言,因此而語。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語。反觀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者及語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如上六義修習止觀,隨時相應用之,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觀意,如上所說。
‧ 修行人于行、住、坐、臥、作作、語之中,必須將于靜中所栽培之道與所遇境界融彙。智者大師于此特別強調修空觀,凡夫難免要行、住、坐、臥、作作、語,必須與道相彙,才能成就聖道。
庚二、對境修止觀(對六塵境修止觀)
次六根門中修止觀者:一、眼見色時修止者,隨見色時,如水中月,無有定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瞋惱;若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雲何名眼見色時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相空寂!所以者何?于彼根塵空明之中,各無所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次生意識,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針對六塵境修止觀,六根門中修止觀者:
一、 眼見色時修止者:隨見色時,不論美醜,如水中月,無有定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瞋惱;若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此亦屬體真止)。如何名眼見色時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相空寂!色塵之出現,必須要有根、空間、光明,于此根、塵、空、明之中,若各自獨立,則各無所見,亦無分別,根塵空明和合因緣,則出生眼識,之後生意識,即能分別種種諸顔色、美醜,因有分別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此時當反觀念色之心,因緣而有,必須假藉根塵空明之因緣,才有眼識,進而意識,並無真實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二、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聲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違情之聲,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雲何聞聲中修觀?應作是念:隨所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于耳識,次意識生,強起分別,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名聞聲。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此理同前。
叁、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焰不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之臭,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雲何名聞香中修觀?應作是念:我今聞香,虛诳無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而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取香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名聞香。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香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此理同前。
四、舌受味時修止:隨所受味,即知如于夢幻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雲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內外六味,性無分別。因內舌根和合,則舌識生,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比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此理同前。
五、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如影,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不起瞋惱;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雲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輕重冷暖澀滑等法,名之爲觸;頭等六分,名之爲身。觸性虛假,身亦不實,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受觸。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 頭等六分:指頭一分、身體一分、雙手二分、雙腳二分,合爲六分。
六、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坐中已明訖。
自上依六根修止觀相,隨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是中已廣分別,今不重辨。
‧ 前面所述五番修止觀,皆針對意根,故不再加以說明。
‧ 智者大師在「曆緣對境修止觀」中強調,當面對境界因緣之時,不改變外在的因緣,而是要改變現前一念心。所謂「智者除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除心」。欲改變現前一念心,必須離開假名假相假用的境界,用靜中所栽培的道理,攝持此一念心,使令從假入空,…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