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即除心不除境。
【12】
‧ 智者大師將修止觀之方法分爲二類,剛開始應「坐中修」,次「曆緣對境修」,剛開始修止觀必須息諸緣務,于寂靜處修止觀,于無明妄想中栽培出止觀之功德,猶如于暗中創造光明,依止此寂靜所栽培之光明,于禅定中出,曆緣對境修,用此光明觀察一切世間相,內心不迷不取不動,當光明薄弱時,依次于寂靜處修止觀,如是反複。
‧ 「坐中修」猶如手電筒的電池,必須充電才可照耀光明,知何者可做,何者不可做。若無「曆緣對境修」,則如將充了電之手電筒,棄之不用。若無「坐中修」則內心無光明,隨順妄想。故知「坐中修」及「曆緣對境修」缺一不可。
己叁、結示勸修
行者若能于,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如《大品經》雲:「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視眴一心,出入禅定,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诃衍。」
複次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于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如釋論偈中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惡 澹泊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 求利無厭足
衲衣在空閑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觀諸法實相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叁界無倫匹
‧ 大乘之修行人(行者)若能于,行住坐臥,見聞覺知,與外界接觸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大乘之道(摩诃衍道),漸漸趨向大般涅槃。如《大品經》雲:「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服僧伽梨(穿九衣爲人說法),無論長時間觀察(視)或一眨眼間(眴),出禅入禅,當知是人爲大乘菩薩(菩薩摩诃衍)。」
‧ 菩薩于修空觀時,內心清楚分明,行時知行,坐時知坐,面對依他起性之境緣,雖無個人之名言(偏即止),但內心清楚分明,而並不排斥假明假相假用之緣起法,當六根面對六塵境界之時,不否定此境界,內心亦不起名言,用空觀之智慧,調伏自信止。
‧ 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佛堂坐中修,或曆緣對境修),修行大乘止觀,是人則爲世間最勝最上之人,無人可比。
‧ 大乘佛法主要宗旨爲利益有情,小乘佛法則「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大乘佛法則須于因地發菩提心,欲廣度一切衆生,故免不了要曆緣對境修。
‧ 曆緣對境修之好處:
1. 內因:即忏除業障,增長止觀的資糧,蕅益大師【靈峰宗論】雲「頑鐵不煉不成鋼,美玉不炙不晶瑩」,凡夫內心累積無量無邊之罪猶如頑鐵中之雜質,必須反複鍛煉,燒、摧打、粹火……才能去除雜質,成爲精純的鋼鐵。凡夫發菩提心爲公爲衆,有時會遇到障礙,是由于現生或過去生,曾累積重大的罪業,而于發菩提心時,將此罪業(毒素)逼出,而重報輕受。印光大師雲:「做善事時,若遇到障礙,應要逆來順受,如此則可消業障。」如此消業障之力量,遠比于佛堂內拜破蒲團之力量大。「美玉不炙不晶瑩」,美玉若不磨製,永遠只是粗糙鈞玉,無法放出光明。例如于寂靜中栽培戒定慧,若不由境界曆煉,無法使戒定慧之力量增長廣大。
2. 外緣:外在的福德因緣,經常爲公爲衆【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智者大師解釋妙莊嚴王得度之因緣。過去有四位居士一同出家,于深山中修行止觀。由于深山距離城市很遠,每日托缽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往往托缽歸返深山後,四人皆疲倦不堪,無法好好用功。于是其中有一人願意替代所有的人去托缽,使其他叁人可以好好修行。果然此叁人皆成就聖道,解脫生死。而此托缽的比丘,一日,于托缽時,遇見國王出巡,而心起羨慕之心,由于護持其他叁位比丘,而有大福報,因此生生世世皆在人間做國王,並且生生世世皆遇佛法。當其最後一生爲國王(妙莊嚴王)之時,遇見一婆羅門外道,因此而排斥佛法,破壞佛教,此時成就聖道的其他叁位同參道友于禅定中得知,欲救度妙莊嚴王,而分別示現爲妙音菩薩(國王之妻)、藥王菩薩(國王之子)、藥上菩薩(國王之子),此時國王的二個兒子(藥王、藥上菩薩)顯神通,此時妙莊嚴王心大歡喜而向子問曰:「汝等師爲是誰?誰之弟子?」二子回答:「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佛因此爲妙莊嚴王說【法華經】因此而觸發善根,皈依佛而出家,于此生中成就五乘*輪。由此可知妙莊嚴王原本信奉外道,生諸邪見,本應墮惡道,但由過去佛法的善根及妙音、藥王、藥上菩薩的幫助而成就五乘*輪。忏公師父常說:
「給別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當別人修行遇障道因緣時,
若能給此人方便,則當自己修行遇障礙時,自然有人會幫助。
因此必須于因地時,護持大衆修行,爲自己的菩提道積集福德
因緣。故智者大師雲:「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佛堂坐中修,
或曆緣對境修),修行大乘,是人則于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
者。」
‧ 如釋論偈中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惡 澹泊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 求利無厭足
衲衣在空閑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觀諸法實相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叁界無倫匹
‧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惡 澹泊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贊歎禅定叁昧樂之功德。開始修行必須于空閑寂靜處坐中修,于以佛號攝心(修止),使內心寂靜,息滅散亂妄想煩惱,恬靜無爲(淡泊;止的功德)得一心,遠離五欲、五蓋(初禅),此時內心寂靜而得殊勝的叁昧樂,此種快樂諸天都比不上。
‧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 求利無厭足」诃斥五欲樂。一般人所追求者,爲世間的五欲。得到好聲名、好衣服、好俬俱之快樂,此種快樂是可破壞,得時怖畏,享用時煩躁擾動心不安穩,害怕終會失去。
‧ 「衲衣在空閑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觀諸法實相」身著簡單的衣服,于空閑處,過少欲知足之生活,動(曆緣對境)靜皆能保持內心寂靜(修止),並以寂靜心修持空觀,思惟定性,觀諸法實相,了解一切有相之法皆有欺诳性,虛幻不真,唯有一切法畢竟空之空性,不隨因緣變化,是諸法實相。
‧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叁界無倫匹」除了寂靜中修止觀外,亦必須以空觀之智慧融入種種境界中,了知此分別心爲因緣有,非自信有。如此一方面修止(心寂然),一方面修觀(解慧),此種功德叁界無倫匹,如金剛經雲:「若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恒河沙諸佛,其功德比不上受持四句偈」由此可知佛陀贊歎聖道之功德,而不贊歎有漏福報。譬如整山石頭(有漏福報),比不上一塊小黃金(出世間聖道,修止修觀)。
丁七、善根發相第七
戊一、總標善根發相之緣由
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于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
‧ 【瑜伽師地論】對“善法”之解釋----以無貪無瞋無癡之心所造作之法。
‧ “根”----形容善法有“根”之功能,猶如樹根可吸後養分,使枝樹花果「攝持不失」,亦能使「增長廣大」。說明過去所修行之善法,可使止觀之功德「攝持不失」、「增長廣大」,即爲善根。
‧ “發”-----發動,顯現出善根之相。由于過去生曾經造作善業,此善…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