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藏在內心深處,由于修止觀,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之時,此善業即可表現出來,加強止觀之力量。
‧ 修習止觀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于坐中身心明了寂淨(未到地定),此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
‧ 智者大師于【釋禅波羅密】中指出,善根開發有其內因外緣。過去的業種爲內因,現世的禅定爲外緣,因此而觸動開發善根。
一、別明善根發相之差別 分二:初、外善根發相。二、內善根發相。今初。
己一、外善根發相(禅定心行之外,非禅定)
今略明善根發相,有二種不同:
一、 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叁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此是外事,若非正修,與魔境相濫,今不分別。
‧ 修習禅定而得未到地定,由于過去曾栽培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等善根,于禅定中出定之後,則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等善根非常強。或供養叁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此是禅定心行外之事,若非正修,與魔境相濫,今不分別。【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也。」若修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等善法,而無菩提心之攝持,愛著世間五欲,則流入生死業力。故智者大師不強調外善根,而強調內善根。
己二、內善根發相叁(內,禅定心行之內;于禅定中開發諸善根)
庚一、正明善根發相
二、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有叁種意:(明善根發相、分別真僞、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
第一、明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配合五停心)
一、 息道善根發相: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止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于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于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者。所謂覺身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當觸法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凈,不可爲喻,是爲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偏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警喜,寂靜安快,是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 息道善根發相:息,出入息;于因地時修止,以出入息爲所觀境,如此達到身心調適,妄念止息,此時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動于欲界定(九心住之等持),內心明靜不動,但無叁昧樂。進而達及未到地等定(內心明了、寂靜、叁昧樂),此時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于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可得,只有一靈靈覺覺的心。
‧ 此不見有身心相貌可得之境界是依第六意識而得,而非第八意識之異熟,此時身心仍存在,只是自己感覺不存在。
‧ 于此未到地定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調和出入息(將息)使令若有若無(不得),此種功德不退不失,即于未到地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當觸法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凈,不可爲喻,是爲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
‧ 寶靜法師解釋八觸爲“痛”癢冷暖輕重澀滑,而有些地方則解釋爲“動”,即于未到地定時,內心有“動”的感覺。
‧ 有四種因緣可啓發八觸:1. 病觸---例如過去某處有毛病,達到未到地定之前,則會振動此病處;2. 鬼神觸----鬼神爲幹擾禅定,而使坐禅者之身體動;3. 蓋觸----蓋,煩惱也,即于打坐時生起煩惱,由于內心動,身體亦隨之而動;4. 初禅觸----于未到地定要進入初禅前的身體動。
‧ 病觸、鬼神觸、蓋觸看起來身體真實在動,初禅觸則打坐者自己感覺在動,其他人看不見他在動。由于未到地定時已成就初禅精妙少分色界的四大,此時身體會動,但外表看不出來。
‧ 真實的善根發相産生後,必定和禅定相隨順,使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凈,不可爲喻,是爲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
‧ 息屬于五蘊之色法,以息爲所觀境而得定時,則于瞬間發動八觸,並于發動八觸時感動身心安定,快樂清凈,則表示即將要得到初禅。
‧ 癢冷暖輕重澀滑等啓發之因緣,亦和痛觸相同,不再說明。
‧ 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知息出入長短,此時得定之善根發相爲「偏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警喜,寂靜安快」,感覺到毛細孔亦可呼吸,突然在內心眼(心眼)見身內叁十六不淨物,猶如打開倉庫,見到麻豆等物,清楚分明。此時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爲隨息十六特勝善根發相。
‧ 【釋禅波羅密】解釋“十六特勝”亦以息爲所觀境,知息出入長短,「始至調心,終至非想,地地皆生觀照,故爲“特勝”。」修行人從最初調伏妄想,乃至于非想非非想處定,皆以無常無我之智慧觀察,故爲“特”別殊“勝”。前面的數息,只有止的切能,並無觀照,而十六特勝之息,則與觀照並用。
‧ 以上的善根發相皆以息爲所觀境,故所表現之善根皆離不開色身。
二、 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爲九想善根發相。或于靜定之中,忽見內身不淨,外身膨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見是事已,定心安隱,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發相。或于定心中,見于內身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爲大不淨善根發相。
‧ 九想觀-----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虛寂,于禅定中不見一切法,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膨脹、破裂、爛壞、流出蟲並將膿血吃光,只剩白骨分散狼藉,此時其心又悲又喜,厭患無量劫所愛著之男女色身,調伏愛煩惱此爲九想善根發相。
‧ 八背舍-----或于靜定之中,忽見內身叁十六種不淨物,外身爛壞膨脹分散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扣支柱。見是事已,仍然定心安穩,感悟世間無常,厭患五欲,不愛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發相。八背舍亦屬觀之一。
‧ 大不淨觀-----或于定心中,見于內身(正報)及外身(依報),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爲大不淨善根發相。
‧ 九想觀及八背舍是就正報而言,大不淨觀則是廣泛的就依正二報而言,故名爲“大”。
叁、 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衆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爲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衆生,亦複如是。從禅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顔色常和,是爲慈心善根發相。悲喜舍心發相,類此可知也。
‧ 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一切有情衆生,或于禅定中見親人得樂之相。此時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爲喻,或見中庸之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衆生,得樂之相。從禅定起,其心悅樂,對所見之人,皆生歡喜,顔色常和,是爲慈心善根發相,此乃由于過去生中生慈悲心,此慈悲心從禅定中表現出來。悲喜舍心發相,亦複如是。
‧ 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之善根發相,通于凡夫外道;唯佛弟子(叁乘弟子)才有因緣觀。
四、 因緣觀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是爲因緣觀善根發相。
‧ 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得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叁世十二因緣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覺悟心生,離開斷見、常見,知一切法爲因緣有,破諸執見,得定安穩,解慧開發,內心生法喜,不念世間榮華富貴之事,一心一意追求涅槃聖道,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觀察不見人我亦複如是,是爲因緣觀善根發相。
‧ 生命體爲色法(四大之身)及心法(思想)和合而生。今生爲男人,則有男人之相貌、男人之思想;下一生爲女人,則有女人之相貌、女人之思想;下一生爲畜牲,則有畜牲之相貌、畜牲之思想;下一生爲天人,則有天人之相貌、天人之思想。果報身心藉業力及煩惱轉變,即無明緣行,二者所推動,故一切果報,無恒常住不變異之自我存在。蕅益大師【靈峰宗論】雲:「宇宙無非理薄,而理薄中到底是誰?」衆生輪回于六道,于大梵天,則現大梵天之相貌、大梵天之思想,認爲自己就是大梵天王;墮叁塗爲蟲,則現蟲之相貌、蟲之思想,認爲自己就是蟲;到底是誰在流轉?找不到流轉人的相貌,「若我是五蘊,我即…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